【與斧有關的詞語】
※斧:ㄈㄨˇ1.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古代殺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選˙班彪˙王命論:「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聊齋志異˙卷一˙青鳳:「倘宥鳳也,刀鋸鈇鉞,小生願身受之。」
3.以斧砍物。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齋志異˙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門。」
○大斧:ㄉㄚˋ ㄈㄨˇ一種砍劈木柴的工具。三國演義˙第五回:「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
○斤斧:ㄐㄧㄣ ㄈㄨˇ斧頭。管子˙乘馬:「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遂命僕夫荷斤斧,斷擁腫。」
○石斧:ㄕˊ ㄈㄨˇ用石磨製成的斧頭。新石器時代已見使用。
○投斧:ㄊㄡˊ ㄈㄨˇ文黨未學時,與人入山取木,謂欲遠學,試投斧於高木上,斧果高掛,因之入長安受學。後以投斧比喻決心向學。典出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九十七.好學.投斧受經注。南朝梁.簡文帝.求寧國臨城二公入學表:「鄒魯之鄉為貴,下帷投斧,昔人以為精力。」
○斧子:ㄈㄨˇ ˙ㄗ砍竹、木等用的工具。亦稱為「斧頭」。
○斧正:ㄈㄨˇ ㄓㄥˋ請人改削文字的謙詞。=斧政、斧削、指正、郢正、郢政。◎學生才疏學淺,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補充】請人指正為何叫「斧正」?
「斧正」是刪改修正的意思,是請人修改、評議詩文書畫時所用的客氣話。
「斧正」一詞原出於《莊子˙徐无鬼》。莊子這篇文章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古代,楚國國都郢有一個手藝極高的木匠,名石。有一次,有個鄭國人鼻尖上有一點白泥灰,就像蠅翅那樣薄,叫這個匠人用斧頭把泥灰削去。匠人拿起斧頭,把斧頭高高舉起,一下子揮過去,只聽斧帶風聲削向那人的鼻子,鼻尖的泥灰被削得乾乾淨淨,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損傷,那人站著也沒有受一點驚嚇。後來,文人學士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把請高明人替自己修改詩文稱為「斧正」。
「斧正」這個典故是意味深長的,它告訴人們:作為作者應該虛懷若谷,別人對自己的詩文即使大刀闊斧地刪削,只要刪得比原稿好,也應該歡迎。另一方面,作為修改別人文章者,必須認真、負責,持慎重的態度,不要隨便砍削,把人家的泥土和鼻子一起砍去。
http://www.mdnkids.com/everydayinteresting/
○斧斤:ㄈㄨˇ ㄐㄧㄣ指刀斧。斤,刀。文選˙曹植˙七啟:「班輸無所措其斧斤,離婁為之失睛。」文選˙班固˙答賓戲:「逢蒙絕技於弧矢,般輸搉巧於斧斤。」
○斧冰:ㄈㄨˇ ㄅㄧㄥ鑿冰。漢˙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斧柯:ㄈㄨˇ ㄎㄜ1.比喻政權、權柄。=斧柄。清˙黃遵憲˙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豈能無斧柯,皇皇行仁義。」2.喻指媒人。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四齣:「潤玉年已及笄,要覓一婿。斧柯之任,相屬何如?」
○斧政:ㄈㄨˇ ㄓㄥˋ請人改削文字的謙詞。=斧正、斧削。◎未妥之處,敬祈斧政。
○斧依:ㄈㄨˇ ㄧ戶牖間所設畫斧的屏風。禮記˙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
○斧鉞:ㄈㄨˇ ㄩㄝˋ1.古斬刑所用的工具。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臣自知冒天威,自分身膏斧鉞。」2.刑戮的事情。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臣請言之,不避斧鉞之誅,願陛下少留意焉。」
○斧削:ㄈㄨˇ ㄒㄩㄝˋ請人改削文字的謙詞。=斧正、斧政。◎若有不當之處,尚祈斧削。
○斧頭:ㄈㄨˇ ˙ㄊㄡ 砍伐樹木、劈削木材的用具。亦稱為「斧子」。
○斧質:ㄈㄨˇ ㄓˋ指誅戮之事。古刑法。置人於鐵砧上,以斧砍之。=斧鑕。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南面稱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斧鑕:ㄈㄨˇ ㄓˋ古刑法。置人於鐵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鑕指誅戮之事。=斧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願請璽復以治鄴,不當請斧鑕之罪。」聊齋志異˙卷二˙陸判:「前夕冒瀆,今來加斧鑕耶?」
○斧藻:ㄈㄨˇ ㄗㄠˇ修飾。漢˙揚雄˙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ㄐㄧㄝˊ者也。」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斧藻至德,琢磨令範。」
○斧鑿:ㄈㄨˇ ㄗㄠˊ用斧頭鑿削。◎這根木頭上還留有一些斧鑿的痕跡。
○板斧:ㄅㄢˇ ㄈㄨˇ一種頭部扁平而寬大的斧頭。水滸傳˙第四十一回:「那黑旋風李逵聽得,大吼了一聲,提兩把板斧,先出廟門。」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自己尋了砍柴板斧,右手提斧,左手攜燈。」
○鬼斧:ㄍㄨㄟˇ ㄈㄨˇ比喻工程或製造精巧,非人力所能達成。如:「鬼斧神工」。
○資斧:ㄗ ㄈㄨˇ1.資財與器用。泛指旅費。易經˙旅卦:「旅于處,得其資斧。」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彭仲翔又運動了幾位學生,都是有錢的,大家自備資斧,搭了公司船出口。」2.費用。老殘遊記˙第十八回:「這一千銀票,本府卻要借用,卻不是我用,暫且存庫,因為查賈家這案,不得不先用資斧。」
○砧斧:ㄓㄣ ㄈㄨˇ砧板與斧鉞。為古代斬犯人的刑具。=碪斧。唐˙韓愈˙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
○碪斧:ㄓㄣ ㄈㄨˇ砧板和斧鉞。為古代斬犯人的刑具。=砧斧。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三十八齣:「不謂變發一朝,竟膏奸邪碪斧,父子死於非命,忠孝萃于一門。」
○破斧:ㄆㄛˋ ㄈㄨˇ詩經豳風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破斧,美周公也。」首章二句為:「既破我斧,又缺我斨。」破,言征伐已久。
○刀斧手:ㄉㄠ ㄈㄨˇ ㄕㄡˇ1.俗稱行刑的劊子手。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怒極,喝令:『綁出斬首』,刀斧手得旨,推出市曹斬訖。」2.俗稱配帶兵器的侍衛。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間別多年,今日特來訪你,只該降階接待纔是,怎麼教刀斧手將我簇擁進來,此何禮也?」
○大斧劈:ㄉㄚˋ ㄈㄨˇ ㄆㄧ國畫畫山的皴法。點染山石,如斧劈形者,稱為「大斧劈」。宋.李唐、馬遠、夏珪等多用之。或稱為「大斧劈皴」。
○小斧劈:ㄒㄧㄠˇ ㄈㄨˇ ㄆㄧ國畫皴ㄘㄨㄣ法之一,鉤勒山石紋理,嶄刻如斧劈一般,其較細碎者稱為「小斧劈」。宋朝劉松年、明朝唐寅等人,皆擅長此種畫法。
○水斧蟲:ㄕㄨㄟˇ ㄈㄨˇ ㄔㄨㄥˊ動物名。昆蟲綱半翅目紅娘筆科。體狹,色褐,頭小,複眼突出,前肢鎌狀,尾端有長呼吸管一對。棲水中,以呼吸管營呼吸,以前肢捕食小魚等。
○斧足綱:ㄈㄨˇ ㄗㄨˊ ㄍㄤ屬軟體動物門。體二側對稱,殼左右二枚,無頭、頜及齒舌,但有成對發達的鰓,均為水產。
○斧鑿痕:ㄈㄨˇ ㄗㄨㄛˋ ㄏㄣˊ比喻詩文繪畫過於刻意經營,以致顯得造作而不自然。唐˙韓愈˙調張籍詩:「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開山斧:ㄎㄞ ㄕㄢ ㄈㄨˇ形容斧頭銳利,像能把山劈開一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開山斧閃爍生光,還帶人之血。」
○開心斧:ㄎㄞ ㄒㄧㄣ ㄈㄨˇ比喻開導人,使人心情舒暢的話語。◎他說的話一向是開心斧,挺管用的。
○刀切斧砍:ㄉㄠ ㄑㄧㄝ ㄈㄨˇ ㄎㄢˇ刀斧所能切的都是大面積,不是細部的範圍。引申為明快直接。=直接了當、斬釘截鐵←→拖泥帶水、優柔寡斷。◎你要說什麼話,刀切斧砍不就了事,為何吞吞吐吐?
○刀鋸斧鉞:古代四種刑具。借指酷刑。《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翁無煩怒!有新婦在,刀鋸斧鉞,婦自受之,必不令貽害雙親。
○大刀闊斧:ㄉㄚˋ ㄉㄠ ㄎㄨㄛˋ ㄈㄨˇ1.形容軍隊聲勢浩大(,威武勇猛),殺氣騰騰。大刀、闊斧,古代的兩種兵器。=大馬金刀。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八回:「當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去。」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七回》:「搖旗吶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 水滸傳˙第三十四回:「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2.原指使用闊大的刀斧砍殺敵人。後比喻處事興革果斷有魄力。(褒義)=雷厲風行、痛下猛藥、斬釘截鐵←→小手小腳、束手無策、束手縛腳、拖泥帶水、畏首畏尾、細針密縷、優柔寡斷、縮手縮腳、瞻前顧後。歇後語──關雲長做木匠:大刀闊斧。(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兩種人:一種是大刀闊斧的人,一種是細針密線的人。◎他做事向來極有主張,動輒大刀闊斧的改革陋習,絕不拖延。◎我們很佩服經理大刀闊斧的辦事作風。
【補充】明慧學校 成語故事:大刀闊斧
成語故事:大刀闊斧
【明慧學校】「大刀闊斧」原本指大刀和闊斧兩種兵器,用來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的樣子。例如《水滸傳.第四七回》提到宋江下令攻打祝家莊,一時之間,人馬備齊,搖旗吶喊,敲鑼打鼓,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這裡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另如《水滸傳.第三四回》:「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意思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句成語的另一種用法,是比喻處事果斷、有魄力。砍東西時,如果使用大刀、闊斧,必然強而有力,乾脆利落,所以可以引申為果斷有魄力。
在《醒世姻緣.第六二回》:「高相公從廊下取出鹿脯(音ㄈㄨˇ,乾肉),攜了匕首,席上大刀闊斧,將鹿脯披切開來,與烏大王隨切隨吃。」這裡是用了「砍斷有力」的本義。另外如《孽海花.第五回》說:「莊壽香大刀闊斧,氣象萬千,將來可以獨當一面。」這裡用的就是果斷有魄力的引申義了。
【典源】
※◎1《水滸傳.第四七回》
宋江聽得,隨即便傳將令,教軍士都披掛了。李逵、楊雄前一隊做先鋒,使李俊等引軍做合後,穆弘居左,黃信在右,宋江、花榮、歐鵬等中軍頭領,搖旗吶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祝家莊來。比及殺到獨龍岡上,是黃昏時分。宋江催儹前軍打莊。先鋒李逵,脫得赤條條的,揮兩把夾鋼板斧,火剌剌地殺向前來。到得莊前看時,已把弔橋高高地拽起了。
◎2《水滸傳.第三四回》
當下霹靂火秦明在馬上出城來,見慕容知府在城外賞軍,慌忙叫軍漢接了軍器,下馬來和知府相見。施禮罷,知府把了盞,將些言語囑付管道:「善覷方便,早奏凱歌。」賞軍已罷,放起信砲。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
〔注解〕
※催趲:逼趕、催促的意思。趲,音ㄗㄢˇ。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8/11/7/74240.html
「大刀闊斧」是一句常常聽到的成語,常常用來稱讚在上位者的人。不過「大刀闊斧」其實有兩個解釋,一個用來形容軍隊的聲勢浩大,有著騰騰的殺氣;而另外一個則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很有魄力以及決斷力。當然,在這裡是採用後者囉!通常這種人總是讓人信服,因為他做事從不猶豫,而且有著堅定的態度,號令一出絕對不輕易更改。
http://www.myfate.com.tw/EightSay/EightSay01.asp?eSerial=42
○失斧疑鄰:形容主觀臆造、胡亂猜疑。=疑鄰竊斧。出自《列子.說符》。
【補充】成語故事 失斧疑鄰
《列子·說符篇》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怎麼找也沒有找到。後來他認為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鄰居的孩子的言行,神情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小偷。於是他斷定是那個孩子偷去了,心裡還對自己說,「我早就看出那個傢伙不是個好東西。」
第二天,他上山砍柴時在一棵樹邊上發現了自己丟失的斧子。現在他才想起來,原來是前天自己忘記在這裡了。
他後悔自己隨便的懷疑鄰居的孩子。回家後,再看那個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像是偷東西的人。於是他又對自己說,「我早就想過,他不是那種偷東西的人。」
後來人們就用「失斧疑鄰」形容主觀臆造、胡亂猜疑。
○疑鄰竊斧: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如同戴著墨鏡看東西一樣,會使自己看到的事物蒙上一層陰影,以致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列子.說符:「人有忘斧者,疑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穀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 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列子.說符》中有這樣的一則寓言:有一個人丟了斧子,怎麼找也沒有找到,於是懷疑被鄰居家的兒子給偷走了。然後,就仔細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覺得他走路像偷斧子的樣子,說話像偷斧子的樣子,臉上的表情、動作,沒有一樣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樣子。
過了不久,他偶然在一個地方發現了自己丟失的斧子,才想起來是自己前幾天幹活時忘在那兒了。這時他再看鄰居家的兒子,發現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正常,怎麼看也不像偷了自己斧子的樣子。
○不辟斧鉞: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斧鉞:古代的兵器。《漢書.趙充國傳》:「不敢避斧鉞之誅。」鉞:ㄩㄝˋ武器名。形制似斧而較大,通常以金屬製成,多用作禮仗,以象徵帝王的權威,也用為刑具。同「戉」。(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二樹畫梅,題七古一篇,迭「須」字韻八十餘首,不辟斧鉞,愈出愈奇。
○不避斧鉞: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斧鉞:古代的兵器。《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臣向來不以面從為忠,故今日不避斧鉞,直言苦諫。
○伐性之斧:ㄈㄚ ㄒㄧㄥˋ ㄓ ㄈㄨˇ砍毀人性的斧頭。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伐:砍伐;性:性命,生機。韓詩外傳˙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禍之馬也。」《呂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文選˙枚乘˙七發:「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舊社會,煙館賭局到處都是,在這些伐性之斧下喪生的大有人在。
○斧破斨缺:指武器破損殘缺。斨:ㄑㄧㄤ古代一種斧子。《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結果是怎樣呢?他一去便打了三年,弄得來斧破斨缺,一般的士兵都怨望起來了。
○斧鉞之誅:用斧、鉞殺人的刑罰。泛指死刑。鉞:古代兵器,像大斧;誅:殺戮,殺死。
《莊子‧至樂》:「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此乎?’」
○斧鉞湯鑊:ㄈㄨˇ ㄩㄝˋ ㄊㄤ ㄏㄨㄛˋ指漢時兩種殘酷的死刑。斧鉞,古代軍中刑戮。以大斧砍。湯:滾開的水。鑊ㄏㄨㄛˋ:古代的大鍋。湯鑊,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鑊中烹死。《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弄斤操斧:拿斧頭砍東西。引申指對作品的雕琢。
○弄斧班門:ㄋㄨㄥˋ ㄈㄨˇ ㄅㄢ ㄇㄣˊ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班,魯班,古代巧匠,指春秋戰國之際的魯國巧匠公輸班,或公輸般(被歷代木工尊為祖師)。=班門弄斧。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指郢人,是楚國郢都的巧匠,指另一個古代的操斧能手。「強顏」,是厚著臉皮的意思。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明˙高濂˙《玉簪記˙第十六齣.寄弄》:「小生略記一二,弄斧班門,休笑,休笑。」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獻醜,真是弄斧班門。」
○班門弄斧:ㄅㄢ ㄇㄣˊ ㄋㄨㄥˋ ㄈㄨˇ在巧匠魯班門前玩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指在專家學者面前,賣弄本領,見笑大方的不知量力的行為。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領。班,魯班,古代巧匠。=以卵擊石、布鼓雷門、自不量力、夸父逐日、弄斧班門、蚍蜉撼樹、螳臂拒輪、螳臂當車、驅羊博虎←→深藏若虛、程門立雪。三國演義˙第一一三回:「今搦吾鬥陣法,乃『班門弄斧』耳!」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班門弄斧,不知分量。」
【例句】◎你在那幾位老師面前談教學法,真是班門弄斧。◎您是大畫家,我還在學習,可不敢在您面前班門弄斧哇!◎在專家面前,我這點本事不過是班門弄斧罷了。
【補充】班門弄斧
大紀元 > 文化網 > 故事點播 > 成語典故 班門弄斧(http://www.epochtimes.com)
「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諷刺意。
這個成語來源於柳宗元《河東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詩》:「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顔耳。」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采石磯憑弔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迹,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爲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寫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爲「詩聖」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麽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顔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爲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3/c4871.htm
○提刀弄斧:ㄊㄧˊ ㄉㄠ ㄋㄨㄥˋ ㄈㄨˇ泛指武藝。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四出:「小的必貴,為人聰惠,性氣剛強,只要提刀弄斧。」
○鬼工雷斧:形容藝術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鬼斧神工。明.宋濂《灘哥石硯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電影生新容。」
○鬼斧神工:ㄍㄨㄟˇ ㄈㄨˇ ㄕㄣˊ ㄍㄨㄥ像是鬼神製作出來的。形容技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神工鬼斧。《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憂鬼神。」◎這件雕塑品可謂鬼斧神工,令與會人士嘆為觀止。
○神工鬼斧:ㄕㄣˊ ㄍㄨㄥ ㄍㄨㄟˇ ㄈㄨˇ形容技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天造地設、鬼斧神工。《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憂鬼神。」《南史‧謝惠連傳》:「此語有神工,非吾語也。」元‧吳萊《大食瓶》詩:「晶熒龍宮獻,錯落鬼斧鐫。」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二樹畫梅,題七古一篇,疊鬚字韻八十餘首,神工鬼斧,愈出愈奇。」
○郢人斤斧: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藝。=郢匠揮斤。 宋.蘇轍《和子瞻.濠州七絕.觀魚台》:「莊子談空惠子聽,郢人斤斧俟忘形。莫嗟質喪無知者,對石何妨自說經。」
○郢人運斧: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藝。=郢匠揮斤。《人民日報》1957.5.10:「這真不亞於郢人運斧的本領,也不弱於西醫開腸破肚所需要的準確與細心。」
○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斧、斨,泛指兵器。《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清.方苞《周公論》:故破斧缺斨之後,袞衣繡裳,駐大師於徐兗之間,俾東夏無搖心。
○橫刀揭斧:指持刀執斧。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據說,茶販的隊伍往往是一個人擔茶葉,兩個人保衛,『橫刀揭斧,叫呼踴躍』。」
○運斧般門:猶言班門弄斧。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套曲:「向管中窺豹那知外,坐井底觀天又出來,運斧般門志何大。」
○燭影斧聲:ㄓㄨˊ ㄧㄥˇ ㄈㄨˇ ㄕㄥ相傳宋太祖病重,召太宗入宮,屏退左右。在燭影下,只遙見太宗或離席,或躲離,而且聽到太祖引斧戳地的聲音,當晚太祖即崩殂。見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後比喻疑而不決的懸案。
○操斧伐柯:ㄘㄠ ㄈㄨˇ ㄈㄚˊ ㄎㄜ 持斧頭砍木以製斧柄,只要按照手中斧柄的長度即可。比喻就近取譬。比喻可就近取法。語本《詩經˙豳風˙伐柯》:「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孔穎達˙正義:「執柯以伐柯,比而視之。舊柯短,則如其短;舊柯長,則如其長,其法不在遠也。」《中庸》引此文,朱熹集註:「柯,斧柄。則,法也……言人執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文選˙陸機˙文賦˙序:「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
○雙斧伐孤樹:指嗜酒好色,摧殘身體。《元史‧阿沙不花傳》:「而惟曲櫱是耽,妃姬是好,是猶雙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秦牧《巧匠和竹》):這種編織技術,給人以「浪漫主義手法」、「雙斧伐孤樹」的印象。
○魯般手裡調大斧:ㄌㄨˇ ㄅㄢ ㄕㄡˇ ㄌㄧˇ ㄉㄧㄠˋ ㄉㄚˋ ㄈㄨˇ(歇後語)自不量力。比喻人不量己力,只是一味的在行家面前獻醜。=魯般門前掉大斧。水滸傳˙第二十一回:「你這精賊也瞞老娘!正是魯般手裡調大斧。」
○魯般門前掉大斧:ㄌㄨˇ ㄅㄢ ㄇㄣˊ ㄑㄧㄢˊ ㄉㄧㄠˋ ㄉㄚˋ ㄈㄨˇ(歇後語)自不量力。=魯般手裡調大斧。魯般是春秋時的巧匠,因技藝精湛,而被尊奉為土木工匠的祖師。在魯般門前耍弄大斧,比喻人不自量力,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你還是睜亮眼瞧瞧吧!行家在此,你竟敢魯般門前掉大斧。
○毫末不札,將尋斧柯: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釀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難。《孔子家語.觀周》:「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王肅註:「札,拔也;尋,用者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金人銘》曰:『涓涓不壅,將為江河;毫末不札,將尋斧柯。』古人所見遠矣。
○豪末不掇,將成斧柯:比喻禍害初萌生時若不加重視,釀成大患後再要消除,就很困難。豪,通「毫」。《逸周書.觀周》:「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將成斧柯。」孔晁註:「此言防患在微也。」
○豪厘不伐,將用斧柯:比喻禍害初萌生時若不加重視,釀成大患後再要消除,就很困難。豪,通「毫」。《史記.蘇秦列傳》:「《周書》曰:『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厘不伐,將用斧柯,前慮不定,將有大患,將奈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