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千里有關的詞語──補充事項】【成語故事】:一日千里、一毫千里、千里命駕、不遠千里、十萬八千里、千里送鵝毛、千里姻緣一線牽
成語故事 1.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這個成語見於《荀子‧修身》,故事出自《湘山野粟》。
北宋年間,洛陽鎮守錢惟演在城裡修了一座驛舍,特請本城文豪謝希深、尹師魯和後起之秀歐陽修,各寫一篇記事文。
三人各顯其能,半日成文,大家圍定一看,謝文七百字,歐文五百多字,尹文最少,只用了三百八十個字,而且洗練生動,敘事完備。
歐陽修暗暗稱讚尹師魯比自己寫得好,當晚便去向尹師魯虛心請教。
尹師魯誠懇地對他說:「您的文章雖然也寫得好,但結構尚欠嚴謹,語言也不夠精練。」
歐陽修接受了尹師魯的意見,對自己的文章逐字逐句地仔細推敲,重新改寫了一遍。
尹師魯看後,覺得歐陽修改就的文章一個字也難於改動,便感慨地對文友們說:「歐陽修進步真快,簡直像一日前進一千里一樣!」
後來,人們便用「一日千里」這個成語,來形容人的進步和事物發展的速度很快。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作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尚未做秦王的贏政相處良好。
後來,贏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國做人質,贏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了個機會,逃回燕國。回國後,太子丹一直耿耿於杯,想報復贏政。但由於國家小,力量薄弱,難以實現自己復仇願望。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害怕極了,太子丹也憂愁萬分: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能夠阻擋秦國侵吞的好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機智,有謀略,你可跟他商討一下。」
田光請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並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略。」
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著太子丹的手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種馬。在壯年時、—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時,劣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說這是為什麼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
「對呀!—現在您聽說的關於我的情況,都還是我壯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當然;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願向您推薦一個人,我的好朋友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後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卻以失敗告終。
來源:金石網 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howStory.asp?ID=175
參看: 僑教雙週刊 550 古今文藝 【漫畫成語】一日千里
http://edu.ocac.gov.tw/biweekly/550/d5.htm
成語故事 2.一毫千里
文化課教材(高級):一毫千里 (成語)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0/16/40470.html
【出處】語本《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繆以千里』。」
【註釋】毫:十分之一厘,比喻極其微小。氂:通厘。
【釋義】盧辯註:「據《易說》言也。」謂差錯雖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旁通】
1、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繫辭下傳》 第十一章)
2、《易經》第六卦,「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3、(《習慣說》清·劉蓉故事),「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4、俗語,不可以道里計。
【辨析】
1、君子不器。
孔子講,「君子不器」。在《論語》為政篇這個背景之下,可以理解為:能很好為政的君子,他的才能是不局限在任何一個方面的。通俗的講,這樣的君子不只是一方面的專家,比如孔子最傑出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能熟練運用六藝的通才。
而在《繫辭》中,又有「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說法,「不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近乎道的表現。那麼當時孔子的弟子之中,能真正近乎道的有幾人呢?也許顏回算一個。可見求道之難。而用道來治國會是什麼樣子呢?老子是這樣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2、君子慎始。
而按照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說法,「君子慎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是達到了君子標準的人,他自然就是「慎始」的,也就是說,「慎始」是他在逐步達到君子這個境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再有呢,是否可以理解為,要立志於成為一個君子,從起步開始的每一過程都要嚴謹慎重(當然不是謹小慎微),因為這是一條「求道」的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超凡入聖」,能不嚴肅麼?每一境界的標準都很嚴格,每一境界的提高都必須達到標準,差一點都不行。而兩個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用「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來形容,有時還不一定準確呢。
3、「繆」與「謬」。
在成語「未雨綢繆」中,綢繆取意紡織物緊密纏縛,意思是說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而在《說文》中,繆(音謀)的本意也是一種麻製品;謬,則是狂者之妄言,兩者並無聯繫。那為什麼現在成語中多用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呢?在古漢語中,有通假字的說法,繆通謬,也算是一種解釋。
【例證】
1、一毫千里,今多用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參看:文化課教材(高級):一毫千里 (成語)
成語故事 3.千里命駕
細說成語典故 作者:王成綱 2007-06-20 10:55
凡鳥
把「鳥」放到「凡」中,便是「鳳」。凡,平凡、平庸。「鳳」,比喻庸才。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直(通『值』,遇、遇到)康不在。(嵇)喜出戶延(邀進、引進)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
引文大意是,晉代名士嵇康和呂安是好朋友,每一次思念對方,就「千里命駕」。後來,呂安想念嵇康,就到嵇康家去拜訪。正趕上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門迎接呂安,請呂安先進家來坐坐,等嵇康回來。呂安不進嵇家的門,而在門上寫了「鳳」字就走了。嵇喜不了解呂安寫「鳳」字的用意,還以為呂安把他比作鳳鳥呢——鳳鳥可是神鳥啊!孔子不也被喻為鳳嗎?想到這裏,嵇喜心中美滋滋的。而在呂安眼中,嵇康是德才高尚的人,而嵇喜卻是個庸才,於是便故意寫了個「鳳 」字,一隻「凡鳥」罷了。
唐代杜甫《畫鷹》:「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引文中「千里命駕」也是典故。是說不以千里為遠,命人駕車前往。形容友情深厚。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5-10.shtml
4.台灣大紀元 - 成語故事:不遠千里
作者﹕一斗 日期:2008-10-12 13:21:37
孟子來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先生不遠千里來到我們魏國,不知給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好處?」
孟子說:「大王何必說到好處呢,只有仁義就夠了。大王問『你給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好處',大夫問『你給我的家族帶來什麼好處',老百姓問『你給我個人帶來什麼好處',上上下下都談好處,國家就危險了。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權作亂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家族,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謀害其君主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家族。一萬中佔有一千,一千中佔有一百,已經不少了。但是如果不顧仁義、只是看重好處,那他不奪取全部是不會滿足的。重仁義的人從來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從來不會不顧他的君主。請大王聽聽仁義吧,何必要說好處呢?」
「不遠千里」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http://tw.epochtimes.com/b5/8/10/12/n2293980.htm
5.成語故事:十萬八千里 文/一斗
【明慧學校】
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兵天將對付不了他。由於太上老君和二郎神的幫助,好不容易捉住孫悟空,但任憑刀砍斧劈,火燒雷擊,都傷不了孫悟空。太上老君把孫悟空裝進煉丹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僅沒有燒死他,反把他煉成個火眼金睛。
萬般無奈,玉帝請來如來佛。如來佛對孫悟空笑道:「你這猴子,無師無修,如何要奪玉帝的位子?」孫悟空說:「我有七十二般變化、長生不老術、會駕觔斗雲,一觔斗十萬八千里,如何坐不了?」如來說:「我和你打個賭:如果你一觔斗能翻出我的右手掌,我讓玉帝把位子讓給你;如果翻不出去,你還是下去修幾劫再來爭吵,如何?」 孫悟空看他手掌不過一尺見方,暗暗好笑,急忙說:「既如此,你可做得了主?」如來說:「做得,做得。」於是孫悟空一縱站到如來右手心,看那手掌卻也不過荷葉大小。
但孫悟空最終也沒翻出去,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
「十萬八千里」形容相距極遠。(出自《西遊記》)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12/22/30413.html
6.「千里送鵝毛」是何人所為?又送予誰?
「千里送鵝毛」是何人所為?又送予誰? 2009-01-19 華夏經緯網
相關專題:
「千里送鵝毛」現在大家自然會聯想到下一句「禮輕情意重」,可是故事之初,是誰如此執著千里迢迢送根鵝毛?送的是曲頸向天歌的——「大白鵝」的絨毛?還是癩蛤蟆想吃的美麗的——「白天鵝」的羽毛呢?且又是準備送予何人呢?看看下面的典故,答案自然清楚了。
源自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徐渭的《路史》:
話說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君交代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餵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裏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漸漸固定為: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如宋.黃庭堅《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詩:「千里鵝毛意不輕,瘴衣腥膩北歸客。」;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據《歐陽修全集.卷五》引)「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詩中所指的「鴨腳」並非鴨子的腳,而是銀杏的果實。銀杏葉由於形如鴨掌,故又名鴨掌葉。梅聖俞即詩人梅堯臣,家住宣城,與歐陽修素為知心之交。宣城盛產銀杏,梅堯臣於是採下銀杏送予歐陽修。歐陽修收到後,賦詩答謝,表達了他對梅堯臣這份情誼的重視。銀杏雖非貴重之物,卻因當中蘊含的深情厚意而變得珍貴。)皆是此意應用之名句。
來源:搜狐
http://hk.huaxia.com/zhwh/gjzt/2009/01/1295244.html
參看:【品格小故事】千里送鵝毛
http://edu.ocac.gov.tw/biweekly/558/d4.htm
7.正見 【冥冥之中有定數】 千里姻緣一線牽 【正見網2003年06月19日】
古人相信「宿命論」, 認為人間的一切,冥冥之中,早有定數,故而萬事少有強爭,造業不多。成語「月下老人」,「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典故講述的就是一個婚姻大事早已前定的故事。
杜陵的韋固自小失去雙親,想早點結婚,但多次求婚都不成。唐太宗貞觀二年,他去清河遊歷,途中住在宋城南面的旅店。旅客中有一個人為他提親,女方是以前的清河司馬潘昉的女兒,並讓韋固第二天清早去店西的龍興寺門前同潘家的人見面。
韋固求之意切,第二天很早就趕去了,到了廟門前,月亮還在天上高高地掛著。他看見一個老頭倚著一個口袋,坐在台階上,藉著月光看書。韋固從旁邊偷看,卻不識書上的字,便問老頭說:「老先生讀的是什麼書啊?我從小苦學,沒有不認識的字,即便是西方的梵文,我也能看懂。唯有此書上的字從未見過,這是怎麼回事?」老頭笑著說:「這不是人間的書,你怎麼會見過。」韋固又問:「那是哪裡的書啊?」老頭說:「幽冥之書。」韋固問:「幽冥之人,怎麼到了這裡?」老頭說:「你來的太早,不是我不應該來,凡是陰間的官員都管陽間的事,管理人間的事,怎麼能不在人間行走呢?」
韋固問:「那麼您管什麼事啊?」老頭說:「天下人的婚姻大事。」韋固一喜,說:「我從小失去父母,想早點娶妻,傳宗接代,這十多年來,我多方求親,竟不能如願。今天有人到這裡來給我提潘司馬的女兒,這件婚事能夠成功嗎?」老頭回答:「不能成功,你的媳婦剛剛三歲,等到十七歲才能進你家的門。」
韋固問:「你口袋裡裝的什麼東西?」老頭回答:「紅繩啊!用來繫夫妻兩人腳的。等到他們定下了,我就偷偷地把紅繩繫在他們的腳上。不管這兩家是仇敵,還是貧富懸殊,或者是相隔千山萬水,只要紅繩一繫,再也逃不掉了。你的腳已經和她的腳繫在一起了,你再找別人又有何益處呢?」
韋固問:「我的媳婦是誰?家在哪裡?」老頭回答:「旅店北面賣菜家的女孩。」韋固問:「能去看一看嗎?」老頭說:「老太太經常抱著她賣菜,你跟著我走,我指給你看。」等到天亮了,韋固等的人沒有來。
老頭捲起書,背著口袋,韋固跟著老頭來到菜市場,看見一個瞎了一隻眼的老太太,抱著一個三歲的女孩,看起來非常骯髒醜陋。老頭指著女孩對韋固說:「那就是你的妻子。」韋固生氣地問:「我殺了她行不行?」老頭說:「這女孩命中注定有大富貴,還要跟著你享福呢,怎麼殺得了呢?」說完老頭就隱去了。
韋固回去後磨了一把刀子, 交給僕人說:「你歷來很能辦事,如果為我殺了那個女孩,我賜你一萬錢。」僕人承諾,將刀藏到袖子裡來到菜市場,趁著人多混亂的時候,刺了女孩一刀就跑,因市場大亂,僕人得以逃脫。
回來後,韋固問僕人:「刺沒刺中?」僕人說:「一開始我想刺她的心臟,可是沒刺準,刺到了眉間。」韋固以後求婚,一直沒有成功。
又過了十四年,他因父親的老關係,到相州參軍刺史王泰手下任職,專門負責審訊囚犯。王泰因為他能幹,將女兒許配給他。韋固的新媳婦十六七歲,容貌美麗,韋固稱心滿意,但是他發現妻子的眉間總是貼著一個小紙花,即使沐浴閒處也不除去。
年終時,他逼問妻子,妻子潸然淚下,說:「我是郡守大人的侄女,不是他的親生女兒。我的父親生前是宋城縣令,死在任職上。當時我還在襁褓之中,母親和哥哥也相繼死了。家裡剩下的唯一宅院在宋城南,與乳母陳氏一同居住,每天靠賣菜度日。陳氏可憐我年齡太小,總把我帶在身邊。三歲的時候陳氏抱著我走在菜市場裡,被一個狂徒用刀刺中眉心,留下了傷疤,所以用紙花蓋上。七八年以後,叔叔來到盧龍任職,我便跟著叔叔了,並以他女兒的名義嫁給你。」
韋固問:「陳氏是不是瞎一隻眼?」妻子說:「對,你怎麼知道的?」韋固說:「刺你的人是我派去的,這真是一件奇事!」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告知妻子。
夫妻從此更加相敬如賓,後來生了個男孩叫韋鯤,作了雁門太守。母親被封為太原郡太夫人。
命中注定的事,是不會因人力而改變的。宋城縣官聽說了這件事,為那家旅店題名為:「定婚店」。
從此人們便把替男女雙方牽線搭橋的人稱為月下老人,也簡稱為月老。
(資料來源:《續幽怪錄》)
(英文版:http://www.pureinsight.org/pi/index.php?news=1781)
發表時間:2003年06月19日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6/19/22151.html
參看:廣播節目:傳統文化第41集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8/1/24/6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