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21 12:04:09| 人氣1,73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與前後有關的詞語】(二)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前後有關的詞語】(二)

○人前人後:ㄖㄣˊ ㄑㄧㄢˊ ㄖㄣˊ ㄏㄡˋ眾人前與私底下。多用來形容四處傳播話語。紅樓夢˙第一回:「封肅每見面時,便說些現成話;且人前人後,又怨他們不善過活,只一味好吃懶做等語。」

○背前背後:ㄅㄟˋ ㄑㄧㄢˊ ㄅㄟˋ ㄏㄡˋ人前人後。紅樓夢˙第三十四回:「近來我因聽見眾人背前背後都誇你,我只說你不過是在寶玉身上留心,或是諸人跟前和氣。」

○背前面後:指或當面或背後。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頓鈀打退妖精,你看他得勝而回,爭嚷功果;若戰他不過,被他拿去,卻是我的晦氣,背前面後,不知罵了多少弼馬溫哩!悟淨,你休言語,等我去看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若是三姑娘在家還好,如今只有他幾個自己的人瞎張羅,~的也抱怨,說是一個錢摸不著,臉面也不能剩一點兒。

○目前目後:ㄇㄨˋ ㄑㄧㄢˊ ㄇㄨˋ ㄏㄡˋ頃刻之間。石點頭˙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我還僥悻,不曾輪著。然而也只在目前目後了。」

○光前啟後:猶光前裕後。形容人功業偉大。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後。」 

○光前裕後:ㄍㄨㄤ ㄑㄧㄢˊ ㄩˋ ㄏㄡˋ使祖宗增光而子孫得蔭。為祖先增光,為後代造福。形容人功業偉大。光前:光大前業;裕後:遺惠後代。南朝‧陳‧徐陵《歐陽頠德政碑》:「方其盛也,綽有光前。」《尚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宋‧王應麟《三字經》:「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三折:「似這般光前裕後,一靈兒可也知否。」=世不廢業、光前啟後、光前耀後、承先啟後、薪火相傳、踵事增華、繼之述之、繼志述事、繼往開來。

○光前耀後:ㄍㄨㄤ ㄑㄧㄢˊ ㄧㄠˋ ㄏㄡˋ光耀前人,造福後代。元˙亢文苑˙一枝花˙琴聲動鬼神套˙尾:「大丈夫崢嶸恁時候,扶湯佐周,光前耀後,直教萬古清名長不朽。」  =光前裕後。

○光前絕後:ㄍㄨㄤ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1.稱揚別人的成就卓越或德性高超,無人可媲美。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五˙藍田丞壁記:「而韓文雄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武夫之與美玉也。」=絕後光前。2.乾淨俐落,不留痕跡。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小人的事,都在節級肚裡,今夜晚間,只要光前絕後,無甚孝順, 五 十兩 蒜條金在此,送與節級。」

○空前絕後:ㄎㄨㄥ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獨一無二,超越古今,無與倫比。《宣和畫譜》:「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清‧吳趼人《痛史》第十六回):祖孫三代倒做了三朝元老,真可以算得「~」的了。清˙俞樾˙清奇古怪詩四首之二:「南華文法淮陰戰,都是空前絕後來。」=口說無憑、無憑無據←→立字為據、立約為證、白紙黑字、真憑實據、鑿鑿有據、繼往開來、承前啟後。   

○超前絕後:ㄔㄠ ㄑㄧㄢˊ ㄐㄩㄝˊ ㄏㄡˋ超越前人,以後也無人可相比。南朝.梁.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膺期誕德,絕後光前」句下李善˙注引《晉起居注.安帝詔》曰:「元功盛德,超前絕後。」《野叟曝言》六九回:飛娘咋舌驚歎道:『天下有這等奇烈女子,守節不變,猶人所能,至寧死而不顯,婆婆之失,則真可~矣。』

○巴前算後:ㄅㄚ ㄑㄧㄢˊ ㄙㄨㄢˋ ㄏㄡˋ思前想後,反復考慮。前後仔細盤算、計劃。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勞生擾擾、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便度日的好。」

○忖前思後:ㄘㄨㄣˇ ㄑㄧㄢˊ ㄙ ㄏㄡˋ對前因後果仔細的思考斟酌。=前思後想。◎昨兒夜裡我忖前思後,再三斟酌,覺得只有這個辦法可行。

○思前想後:ㄙ ㄑㄧㄢˊ ㄒㄧㄤˇ ㄏㄡˋ前後反覆思量、仔細盤算。對事情發生的緣由,發展後果,作再三考慮。思:考慮;前:前因;後:後果。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餘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紅樓夢˙第一○六回:「雖有寶玉、寶釵在側,只可解勸不能分憂,所以日夜不寧,思前想後,眼淚不乾。」七俠五義˙第三十五回:「他便思前想後,總要把顏生害了才合心意。」=思前算後。

○思前算後:ㄙ ㄑㄧㄢˊ ㄙㄨㄢˋ ㄏㄡˋ前後反覆思量、仔細盤算。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只為點繡女事急,倉卒中,不暇思前算後,做此一事,也是出于無奈。」明˙無名氏˙尋親記˙第六齣:「也不會思前算後,你只說轉限呵,過了一日又添一日利。」=思前想後。

○想前顧後:ㄒㄧㄤˇ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多方考慮,猶豫不決。◎做事要果決迅速,想前顧後的成不了大事。

○爭前恐後:爭著向前,唯恐落後。=爭先恐後。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眾爭前恐後,一湧而上,無復行列。」許地山《桃金娘》:大家一聽金娘要回來,好像吃了什麼興奮藥,都~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著的茅草搬出來。

○佛前佛後:ㄈㄛˊ ㄑㄧㄢˊ ㄈㄛˊ ㄏㄡˋ出生在佛出世之前或佛滅度以後,都會障礙見佛聞法的機會。為八難之一。

○承前啟後:ㄔㄥˊ ㄑㄧㄢˊ ㄑㄧˇ ㄏㄡˋ承繼前人的遺教,開啟後來的事業。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後人開闢道路。承:承接;啟:開創。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魯迅《兩地書》一一):至於青年之急待攻擊,實較老年為尤甚,因為他們是~的橋樑,國家的絕續,全在他們肩上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後。◎唯有胸懷承前啟後的精神,才能創造新的局面。

○參前落後:ㄘㄢ ㄑㄧㄢˊ ㄌㄨㄛˋ ㄏㄡˋ雜亂、不整齊。品花寶鑑˙第九回:「四人走路,也不能齊集,有些參前落後起來。」=參前失後。

○意前筆後:ㄧˋ ㄑㄧㄢˊ ㄅㄧˇ ㄏㄡˋ構思完成,然後落筆。指先構思成熟,然後下筆,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現。晉˙ 衛 夫人˙筆陣圖:「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意在筆先。 

○倒前倒後:ㄉㄠˋ ㄑㄧㄢˊ ㄉㄠˋ ㄏㄡˋ形容說話煩瑣、嘮叨。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劉媽媽因玉郎走了,又不捨得女兒,難為一肚子氣,正沒發脫,見老公倒前倒後,數說埋怨,急得暴跳如雷。」

○耕前耡後:ㄍㄥ ㄑㄧㄢˊ ㄔㄨˊ ㄏㄡˋ夫耕於前,妻耡於後。比喻夫妻同心協力,能共甘苦。耡:通『鋤』;除草翻土的農具。=耕前鋤後。◎看他們夫妻倆耕前耡後的相互扶持,真是令人羨慕。

○耕前鋤後:夫耕於前,妻鋤於後。比喻夫妻同心協力,能共甘苦。『鋤』;除草翻土的農具。=耕前耡後。◎看他們夫妻倆耕前鋤後的相互扶持,真是令人羨慕。

○退前縮後:ㄊㄨㄟˋ ㄑㄧㄢˊ ㄙㄨㄛ ㄏㄡˋ猶豫不定,遲疑不前的樣子。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

○跋前疐後:ㄅㄚˊ ㄑㄧㄢˊ ㄓˋ ㄏㄡˋ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宋.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跋胡疐尾、跋前躓後。《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三˙灤陽續錄五:「無事之時,望影藏匿,跋前疐後,日不聊生。」

○跋前踕後:比喻進退兩難。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跋前疐後、跋胡疐尾。 

=跋胡疐尾、跋前疐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無事之時,望影藏匿,跋前躓後,日不聊生。

○跋前躓後:ㄅㄚˊ ㄑㄧㄢˊ ㄓˋ ㄏㄡˋ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跋:踩;躓:被絆倒。《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內外交困、左右兩難、屯邅困躓、前跋後疐、跋胡疐尾、跋前疐後、進退兩難、進退維谷、羝羊觸藩。

○狼前虎後:前門趕走狼,後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遮前掩後:ㄓㄜ ㄑㄧㄢˊ ㄧㄢˇ ㄏㄡˋ有所顧慮,而不直接了當。指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後,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趨前退後:ㄑㄩ ㄑㄧㄢˊ ㄊㄨㄟˋ ㄏㄡˋ猶豫恐懼,欲進又退的樣子。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見他趨前退後,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明˙無名氏˙吳起敵秦˙第二折:「你著我用意迎敵,殺的他趨前退後。」

○鞍前馬後:馬前馬後。指追隨左右。(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跟你跑,出生入死為你幹。

○通前至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通前徹後。《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通前澈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通前徹後。

○通前徹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 

○攙前落後:搶前落後,不整肅。《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便也生氣,說:『往常還好,怎麼今日不齊集至此?』抬頭看那執事,卻是攙前落後。」 

○瞻前忽後:ㄓㄢ ㄑㄧㄢˊ ㄏㄨ ㄏㄡˋ兼顧前後。比喻做事謹慎周密。宋˙朱熹˙答廖子晦:「雖以顏子之初,鑽高仰堅,瞻前忽後,亦是未見此物,故不得為實見耳。」

○顧前顧後:ㄍㄨˋ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1.前前後後的看。◎他朝鏡子顧前顧後,審視穿著是否得體。2.慮事周全而長遠。文明小史˙第五十回:「勞航芥氣憤頭上,也不顧前顧後,換了衣帽,急匆匆跑到洋老總公館裡。」

○瞻前顧後: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1.兼顧前後。比喻做事謹慎周密。瞻:向前看;顧:回頭看。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漢書˙卷100˙敘傳下:「放誕之徒,緣間而起,瞻前顧後,正其終始。」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既開社,便要作東。雖然是個頑意兒,也要瞻前顧後,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後方大家有趣。」=顧後瞻前。2.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且如項羽救趙,既渡,沉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彷徨歧途、徘徊不前、狐疑不決、猶猭不決、猶豫不前、猶豫徘徊、猶疑徬徨、逡巡不前、裹足不前、趑趄不前、遲疑不決、踟躕不前、踟躕徘徊、踟躕猶豫、盤桓徘徊、舉棋不定←→鼓勇直行。◎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馬上去做,不要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褪前擦後:ㄊㄨㄣˋ ㄑㄧㄢˊ ㄘㄚ ㄏㄡˋ從前面退下來又碰到後面的。形容人驚恐不安的樣子。明˙馮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怕的是嚴城夜禁天街淨,響噹噹喝號提鈴,諕的我褪前擦後不敢行。」

○攔前斷後:ㄌㄢˊ ㄑㄧㄢˊ ㄉㄨㄢˋ ㄏㄡˋ原指宋代皇帝御駕出巡時,攔前斷後的使者。見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一˙四孟駕出。後形容人言語果斷明白,詳細周備。◎這人說話攔前斷後,讓你沒有轉圜餘地。

○驢前馬後:ㄌㄩˊ ㄑㄧㄢˊ ㄇㄚˇ ㄏㄡˋ官員出行時跟隨在前後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分卑下,聽人使喚的人。比喻一切受人支配。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小人是個驢前馬後之人,怎敢認義那壁秀才也。」

○懲前毖後:ㄔㄥˊ ㄑㄧㄢˊ ㄅㄧˋ ㄏㄡˋ語本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懲:警戒;毖:謹慎。《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清史稿˙卷一三一˙兵志二:「同治中興以後,疆臣列帥,懲前毖後,漸改練勇巡防之制。」(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唐總理懲前毖後,實不欲再當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著頭皮,出去商辦。

○鑒前毖後: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後浪推前浪:ㄏㄡˋ ㄌㄤˋ ㄊㄨㄟ ㄑㄧㄢˊ ㄌㄤˋ江水奔流,前後相繼。比喻人事更迭,不斷前進。比喻後面的事物推動前面的事物,像後浪推動前浪一樣,不斷前進。宋‧文珦《過苕溪》詩:「祗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長江後浪推前浪,咱們老一輩的,也該退休了。」=後浪催前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後人超前人。

○後浪催前浪:ㄏㄡˋ ㄌㄤˋ ㄘㄨㄟ ㄑㄧㄢˊ ㄌㄤˋ江河中的後浪推著前浪,滾滾奔流。比喻新人接替、超越舊人,或新生的事物取代陳舊的事物,不斷前進。有一代勝過一代之意。宋.文珦《過苕溪》詩:「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長江,今經幾戰場,卻正是後浪催前浪。」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儘教他後浪催前浪,楚臣放心,休想我新人換舊人。」=後浪推前浪。

○顧前不顧後:ㄍㄨˋ ㄑㄧㄢˊ ㄅㄨˋ ㄍㄨˋ ㄏㄡˋ慮事不周,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八回):「一聽見有人告訴了,把我嚇昏了,才這麼著急的顧前不顧後了。」第三十一回:「明兒你自己當家立事,難道也是這麼顧前不顧後的!」=顧頭不顧尾。

○前言不搭後語:ㄑㄧㄢˊ ㄧㄢˊ ㄅㄨˋ ㄉㄚˊ ㄏㄡˋ ㄩˇ說得話前後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言辭前後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 

○前怕狼,後怕虎:ㄑㄧㄢˊ ㄆㄚˋ ㄌㄤˊ ㄏㄡˋ ㄆㄚˋ ㄏㄨˇ比喻顧慮過多,膽怯不前。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我只聽天由命的,倒沒的這們些前怕狼,後怕虎哩!」」(周立波《暴風驟雨》一):他明白,上了年級的人都是~,事事有顧慮。

○前怕龍,後怕虎: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要改革就不能~,要大膽創新,努力實踐,才能取得成功。

○長江後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後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ㄔㄤˊ ㄐㄧㄤ ㄏㄡˋ ㄌㄤˋ ㄘㄨㄟ ㄑㄧㄢˊ ㄌㄤˋ ㄧ ㄉㄞˋ ㄒㄧㄣ ㄖㄣˊ ㄏㄨㄢˋ ㄐㄧㄡˋ ㄖㄣˊ(諺語)比喻人事更迭,代代相承,一代勝過一代。◎俗話說『長江後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你又何必戀戀不忘你的經理職位呢?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ㄑㄧㄢˊ ㄖㄣˊ ㄗㄞ ㄕㄨˋ ㄏㄡˋ ㄖㄣˊ ㄔㄥˊ ㄌㄧㄤˊ(諺語)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群音類選˙清腔類˙卷一˙桂枝香˙坐壇遣將曲:「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棹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穰,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著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前人失腳,後人把滑:ㄑㄧㄢˊ ㄖㄣˊ ㄕ ㄐㄧㄠˇ ㄏㄡˋ ㄖㄣˊ ㄅㄚˇ ㄏㄨㄚˊ(諺語)比喻前人失敗的教訓(小心謹慎,免得再失事),後人可從中汲取經驗。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凡事前人失腳,後人把滑,只要善加改進,必能漸入佳境。比喻吸取人家失敗的教訓,

○前不巴村,後不巴店:ㄑㄧㄢˊ ㄅㄨˋ ㄅㄚ ㄘㄨㄣ ㄏㄡˋ ㄅㄨˋ ㄅㄚ ㄉㄧㄢˋ耽擱在半途,無處歇息。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貪行了些路程,錯過了宿店。來到這里,前不巴村,後不巴店。欲投貴莊借宿一宵,明日早行。」指走遠道處在無處落腳的境地。也比喻處境尷尬或生活無依靠。=前不巴村,後不著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前不巴村,後不著店:ㄑㄧㄢˊ ㄅㄨˋ ㄅㄚ ㄘㄨㄣ ㄏㄡˋ ㄅㄨˋ ㄓㄠˊ ㄉㄧㄢˋ耽擱在半途,無處歇息。前面沒有村子,後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巴:靠近。著:挨著。元˙王曄˙桃花女˙楔子:「今日回家來到這裡,爭奈天色已晚,又遇著風雨。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怎生是好?」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後不著店,卻是投那裡去宿是好?』」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前不巴村,後不巴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前不著村,後不著店:ㄑㄧㄢˊ ㄅㄨˋ ㄅㄚ ㄘㄨㄣ ㄏㄡˋ ㄅㄨˋ ㄓㄠˊ ㄉㄧㄢˋ耽擱在半途,無處歇息。元˙王曄˙桃花女˙楔子:「今日回家來到這裡,爭奈天色已晚,又遇著風雨。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怎生是好?」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前不巴村,後不巴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ㄑㄧㄢˊ ㄨˊ ㄍㄨˇ ㄖㄣˊ ㄏㄡˋ ㄨˊ ㄌㄞˊ ㄓㄜ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宋˙劉攽˙中山詩話:「文惠喜堆墨書,深自矜負,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九˙杜少陵四:「老杜於詩學,世以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ㄑㄧㄢˊ ㄇㄣˊ ㄐㄩˋㄏㄨˇ ㄏㄡˋ ㄇㄣˊㄐㄧㄣˋ ㄌㄤˊ 前門打走了虎,後門又進來了狼。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比喻禍患接踵而至,處境極為險惡。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秦敗三晉之師于石門。賜以黼黻之服。』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ㄑㄧ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ㄏㄡˋ ㄕˋ ㄓ ㄕ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依據。師:借鑒。《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唐˙陳子昂˙諫用刑書:「臣讀漢書至此,未嘗不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伏願陛下念之。」◎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爭取下次實驗成功。

【補充】成語故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趙襄子七年,張孟談輔佐趙襄子鞏固了趙國的地位,開拓了疆域,稱雄於諸侯各國。張孟談想功成身退,對趙襄子說:「先君簡子在位時有遺訓:為君主者,要使自己的權勢能控制臣下,不能使臣下的權勢控制君主。如今臣下名聲顯赫而身體尊貴,權力重大而眾人服從,臣下願拋棄功名權勢,引退歸田。」

  趙襄子悲傷地說:「 我聽說輔佐君主的人名聲顯赫,功勞大的人身體尊貴,擔任相國的人權力重要,自己講信用眾人就會服從。這是古代聖賢治理國家的辦法呀,您已經這樣做了,就應該繼續做下去呀!」

  張孟談說:「您所說的,是成就功名的美事,臣下所說的,是保定國家的方法。據臣下耳聞目睹,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權力平均起來都能美好,是從來沒有這種事的。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請君王答應臣的要求吧。」

  趙襄子猶豫未決。張孟談回府躺了三天,派手下人對趙襄子說:「晉陽的政事,臣下不從命怎麼辦?」

  趙襄子手下人回答說:「殺掉。」

  張孟談面對死亡說:「左司馬被國家使用,安定了國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誠,君王還是動手吧!」

  趙襄子被感動了,說:「您還是去做您想做的事情吧。」於是就答應了張孟談的請求。

  於是張孟談交納封地,放棄政事,離開尊貴的權位,而耕種在負親(古地名)之丘。古人說,他的行為是賢明人的行為,趙襄子的政治是英 明 君主的政治。

台長: 度凡
人氣(1,735) | 回應(1)|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 個人分類: 主題詞語 |
此分類下一篇:《與新舊有關的詞語》
此分類上一篇:【與前後有關的詞語】(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