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7-09 00:00:00| 人氣92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星河實驗室25:彰師輔諮系Q&A—入系後(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系交給我的不只專業知識,更是面對生活的態度及模式;看完了6月【星河實驗室】出品的彰師輔諮Q&A—入系後(),其實可以發現學長姊們也免不了對未知的不安感和焦慮感,但生活中不只這些感受,出社會後我們仍然能接觸到自在、被肯定、欣慰……等等情緒流動,才真正察覺到,原來輔導諮商無處不在、原來系所還教會了我們看見自己的力量。

「彰師輔諮Q&A」系列文章來到最終的篇章,謝謝每一位協助創作的學長姊,他們書寫下自己的生命歷程、提供實用又寶貴的建議;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七月份【星河實驗室】出品的彰師輔諮QA—入系後(),以了解輔諮系到底讓我們收穫了些什麼。

Q6:在生活中哪裡會用到輔諮系的專業知識?

家綺(乙班):

        輔諮系所教導的知識有很大一部份都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關。這是一門無形的專業,不去注意的時候好像看不見他的用處,然而真正注意起來,卻會發現處處都派得上用場。

        我最能感受到這些專業知識正在幫助我的時刻,通常是自己或我的重要他人陷入低潮的時刻。當情緒像一股浪潮將我們吞沒的時候,理智的運行經常變得困難,我們甚難知曉應該如何作為才能幫助自己或他人脫困。無論怎麼說,陪伴受傷的自己與他人「不僅需要愛與熱心,還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巧」,而這些內涵正是輔諮系在這四年反覆強調並訓練給我的事物。因為學習過心理學、學習過諮商技巧、學習過社工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課程,所以我知曉怎麼陪伴、怎麼同理、怎麼鼓勵自己或他人慢慢地朝向自己真實索求的方向改變,也知曉如何在改變的過程中尋求所需的資源。

        輔諮系的專業知識對我來說並不是在生活中的哪裡會應用到的程度,是直接融入在我的生活、我的思想當中,為我的生命帶來了改變的重要知識。越是去品味,相信就越能感受到這些知識為生活增添的風味。

Q7:實務工作中,什麼時候會使用到系上教授的知識?

張婷(乙班):

       我目前是一名正在就讀諮商所的學生,在我碩二進行兼職實習時,可以體會到大學期間穩紮穩打的諮商課程為實務工作帶來的幫助。從大一到大三修習「心理學課程」、「諮商理論與實務」、「助人技巧」等,為理論打下基礎,提升自己對個人心理的了解。不僅是輔導諮商相關課程,因為是乙班的關係,也接觸了社工領域專業,擴展了自己看待個案的觀點,除了重視個人內在,也能看見環境與脈絡對個案帶來的影響,讓我能以更彈性地方式進行諮商,不局限於單一面向。且在大四修習的「家庭暴力防治」,也幫助我在兼職實習時帶領「家暴相對人團體」上,得以帶著先輩知識與成員互動。  

        另外,在大四能夠進入學校場域進行「個別諮商實習」與「團體諮商實習」,有了第一次的實際接案與帶領團體,透過每週同學們輪流做個案研討以及教授的指導,持續做中學,累積到不少實作經驗。 因此,從彰師輔諮獲得的學習,如同強韌的盔甲,幫助我在攻讀諮商研究所的路途上,更加順利,以及在實習期間面臨阻礙時,能夠運用過去所學來克服,並提供更有效能地服務與個案工作。

 

雅萍(甲班):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時,我馬上想到的不是多麼艱深的諮商知識或技巧,而是一次又一次與學生相處的經驗。以下我將用我目前遇到過的經驗來分享。

       在諮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傾聽」。而在國中階段,學生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有時候因為學生會畏懼師長的權威,所以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時,如果有師長願意傾聽孩子的內心,就會較容易與孩子建立起信任關係。像在學校或是補習班,有些孩子就會不太敢表達想法,這時通常我都會先採取比較溫柔和藹的態度,大概了解一下學生真實的個性,抓到機會就會私下聊天,讓學生願意表達,而此時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傾聽

        而我也發現,其實當我只要做到「聽」學生說話時,再去針對錯誤的概念做調整,學生通常會願意聽進去,而且下次當他有困難時便會求助我。我覺得這樣還不錯,不用強迫學生要接受我的想法的同時,也能讓他們知道正確的觀念,而且也讓他們知道有困難時可以求助老師

       我大學讀輔導諮商,現在的工作卻是補習班英文老師,雖然看起來是有點不務正業,但其實還是有共通點。除了上述之外,影響學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信心」。因為我目前教導的學生程度都不是很好,他們不擅常學習,而且也有些會害怕提問,因此進步幅度慢,而這種學生通常都會容易被老師罵,因此會更害怕與老師相處。

        對於這些學生,我不會經常罵他們,反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會適時的鼓勵,將學生做得好的地方挑出來正增強。通常學生心裡會有點嚇到,因為他們會認為老師都只看到做不好且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當我說出做得不錯時,就會適時地給學生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被全盤否定的,這樣學生也會讓願意再更加努力想要進步,也會越做越好。

        雖然英文和輔導看似天差地別,但我並不覺得完全不相關。相反地,可以去做一個融合,在教授英文的同時,透過自己的傾聽,讓學生願意開口說話(無論是分享課業的煩惱或是自身的議題)透過自己的鼓勵讓學生願意繼續學習不放棄,透過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對英文能夠不排斥,讓學生在能夠接受我和我分享的知識經驗中學習成長。

       我覺得在系上學習到的除了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其實是直接影響到自身,回想自己在進入輔諮系前,我是比較自我一點的。但是經過四年在系上的學習後,我知道用「心」貼近人是可以影響他人的,運用於教育中是可以影響許多學生的。因此再讓我繼續用「心」教學,耐「心」教導吧!

 

Q8:對於畢業後,沒有從事心理、諮商相關工作的想法?

維馨(甲班):

       雖然不一定會直接是諮商心理的工作,但百分之百想要成為助人工作者!任何形式的助人我都想嘗試,像是舞蹈治療、冒險治療、園藝治療等等,也可能會結合研究所所學,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或是協助情障、自閉症的孩子等。

       想要做這些不是覺得幫助人是件好事,「而是發自內心喜歡和人之間互相交流、彼此成長的過程」,不論最後結果如何,至少在這段歷程中,我們都真誠、信任且平等的和對方相互陪伴著走過這段路。

 

家瑜(乙班):

        多數人都會有迷思是畢業後的工作要與大學就讀的科系相關,假如沒有的話會有浪費人生的問題。原本在高中階段時我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剛升上大學後我的學習停留在很務實的階段,也就是我會想著哪些學習會對我的未來較有利,但這樣的學習卻也很受限,彷彿我的未來已經被限定於特定的道路上,尤其是大學後期由於所學內容越來越深入且實務,我發現我對於諮商相關的科系並不感興趣,但我卻仍在糾結是否要繼續從事諮商的工作。

        於是,在大學的後兩年我開始轉變我的想法,在聽過許多學長姐、同學的分享後,發現其實不從事相關工作也無妨,那都是自己與社會給的框架。在大學四年的經驗中我並不認為是浪費,因在這些過程中我也受益良多,尤其是在所學專業中我發現我更認識自己便是最好的收穫!

 而我目前的工作內容可以說是稍微但並非直接相關,我也覺得每天過得充實快樂,因為我不必擔心焦慮自己並不適合這份工作,卻要硬著頭皮逼自己去做不感興趣的事物(也覺得自己做不到XD),同時也會很懷疑自己的能力。假如能在大學便學習自己喜愛的事物,並且於未來從事的還是我所嚮往的道路,這當然很美好。但,或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在高中不知道自己感興趣、擅長的領域,因為不明所以便來到某個科系,因此,在這裡我只是想要傳達:即便未來從事不相關的領域,世界也不會毀滅。

Q9:哪些情況下會需要心理資源?我怎麼評估自己什麼時候該接受諮商呢?

沛婕(乙班):

       心理資源有很多層面,包含了書面文宣、網站測驗、諮商等等。對我而言,我可能會將問題的嚴重程度分成三個等級,包含輕微、中度、嚴重

        程度輕微表示我能處理這個問題,不管是自己消化或是找人傾吐,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解決,不需要額外依賴特定的心理資源。程度中度表示在現有的資源中已經無法解決我的困擾,這時除了諮商外的書面資料、網站宣導等,「不需要借助他人」的資源會成為我積極搜尋的目標,目的包含了檢視自己目前狀態、試著緩解焦慮、嘗試解決問題等。最後程度為嚴重時,表示我能用的方法及資源用盡,我才會開始試著諮商。

        而我認為這些問題的類型及狀態較不一定,家庭、升學、人際、自我實現等任何議題都有可能被我歸類為輕微,同樣的,問題即便不緊急,但當我身陷在其中時也可能被歸類為嚴重。因此對我來說,會需要動用到心理資源的時機非常不一定,連我自己也說不準,可能需要綜合以上所有因素加上天氣、環境、身體狀態等外在力量的排列組合,感覺對了,才會去使用資源。

       回顧過往經歷,發現自己在國一非常矇矇懂懂的年紀就接受過學校輔導老師的個別晤談,當時的我算是個非自願個案,因著事件的處理流程所以我必須接受輔導,雖然是有點強制的性質,但我也沒有反抗的就去了。

       當時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可能因為輔導知能的不足,所以學校沒有設置個別諮商室,只有在一個大辦公室內,用低隔間隔出一個空間做為晤談區,意味著你說的所有內容都能被辦公室的人聽得一清二楚,當時的我就已經知道這樣的形式讓我有點畏懼且不舒服,但可能秉持著對老師的信任,我並沒有絲毫隱藏。

        其實那時候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說嚴重不嚴重,但對於一個剛脫離小學的「小朋友」來說應該打擊很大。我清楚記得當時的心境是,不知道哪個同學可以信任,不知道學校的哪個角落可以讓我不畏懼他人的眼光,所以可能那時的我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是排斥的。奇怪的是,我雖然將自己的遭遇與煩惱告訴輔導老師,但絲毫不記得老師有給我什麼具體明確的建議。也是到讀了輔諮系後,我才發現,說不定對於很多中學生來說,「傾聽」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可以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境遇和想法告訴別人,而這個人會很用心地聆聽,即便只是鼓勵,但能陪伴我度過低潮好像就夠了

 從過往經歷連接到現在,我發現自己不是會主動求助的人,我很少把內心的恐懼和煩惱告訴別人,遇到問題我也都傾向自己解決,只有在很少數的時候會詢問他人的意見。因此對我來說,我應該只有在撐不下去的時候才會去接受諮商。這件事情可能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對父母、對朋友都難以啟齒,每天被壓得喘不過氣,晚上睡不著都在思考如何解決,所有有趣的事情都索然無味,同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忘記如何開心,這個時候我想我就會考慮去諮商了。

 

君旆(乙班):

        諮商在臺灣的發展並不悠久,最早的大專院校成立相關科系不過五十多年,前期若聽到「諮商」,較容易被貼上「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的標籤,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民眾也得以用更正向、客觀的眼光看待這件理所當然的事。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複雜的人或事情,情緒因此受到波動,這很合理且正常。有時會藉由運動、閱讀、與朋友聚會……任何能讓你紓壓的方式排解負面情緒。事情有大有小、事件有深有淺,有時我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時間,消化這些困擾,有時需要和朋友聊聊,有時以上作法皆不能改善情況。

       我認為心理諮商是一種選擇,一種當你感到心理困擾、需要心理資源,可以嘗試的一種方法。

       每個人對於挫折的容忍程度、壓力因應能力、內外在資源都不相同。當個體遭遇困難時有較大的信心克服、多元因應措施,確實能以更健康、安全的方式面對。若當前阻礙超過自身能負荷,或必須花費過多心力來承擔、感到耗竭時,不見得是個人能力不好,只是情境太複雜、太困難,需要外界協助,這時可將諮商看作一種紓壓管道,一個嘗試的方法。

       每個人對諮商的需求性和評估方式都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狀態,都可能做出不同選擇。也就是說,諮商是一門非常具有獨特性、個人化的專業。

       心理諮商常見的主題有:自我探索、生涯發展、情緒困擾、人際議題……,人際議題涵蓋親子互動、親密關係、一般同儕相處……。當感到困擾、煩悶時,或許是因以上幾點,以及未列出、但同樣重要的事情或狀態,有需調整之處。當你希望有所調整、有所改變,諮商或許是一種選擇。有些人對自己、對生活的敏感度較高,能細膩地覺察自己的需要,更快處理。有時因為過於忙碌,有更重要、緊急的事無法照顧到自己,回過頭才發現已經好累好累了。

        正式諮商前會請當事人填寫資料,包含想談論的議題、身心狀態,作為評估。身心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生理的痛往往能因症狀(如頭痛、腹痛)反應,較快速地以藥物改善,心理的傷容易因長久壓抑,過於危急才有所反應。身心會相互影響,當感到身體不舒服,找不到生理原因,嘗試過平時的方法(如吃藥、改善作息),仍無法好轉時,也可作為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額外資源的標準。

        前面提到諮商是一種方法、一個選擇,特別之處在於它為個人量身定做。當我們希望生活有所調整,或想探索生命、對諮商主題(生涯、情緒、人際…)感興趣,諮商心理師因為專業的訓練,能使談話更有架構,並從故事中看見脈絡,提供更有品質且專業性的陪伴與協助。「要不要諮商」取決於個人,無論是生命遇見難題、需要找人訴說心情,生活中不一定有合適的對象能夠傾訴,諮商提供一個單純、舒適的環境,你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只要是對自己有幫助的,都是好方法。

        這裡同時想提醒大家,若有意嘗試諮商,「並不是將自己的問題丟給別人,而是和另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討論。」,諮商前可以好好思考,我想談論的是什麼、這件事怎麼了、我怎麼了,進入諮商後心理師會協助梳理事件脈絡以及我們的思緒,但是別忘了,重要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改善的狀態是什麼?如果能不斷反思「談什麼對我、對這件事,是有幫助的?」可以使心理師更快進入事件,提供更有效的協助。我們本應是最了解自己、最希望自己變好的人,沒有當事人的幫忙,諮商是不會有成效的。

 

Q10:身為輔諮系畢業生,想要對社會說的話?

庭妤(乙班):

       畢業出社會後,我發現畢業於輔諮系似乎也不是特別了不起的一件事,其實只是比起一些人多學習了一些心理上的專業知識,在助人這件事上,我看見的是在各個領域裡都有發自內心在做這件事的人,世界上其實也有好多善意存在著,每個人都有力量成為療癒他人的存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善意、理解和接納除了能給予他人之外,也能夠給予自己,尤其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出現狀態不好,像是焦慮、憂鬱……等等的時候,聽聽心裡的聲音,也試著理解、接納自己吧!
       
希望每個人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試著接受他人或自己的擁抱,在有餘力時也能抱抱那些需要的人,以上是我希望給予社會的祝福!

 

宜蓁(甲班):

       畢業於輔諮系,說真的見過的個案不能比擬資深的諮商師所見,但所遇所聞的個案、學生和同學也是各式各樣。一句話而言,生活在世界上,說真的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人的生活怎麼樣才算是沒有問題、算是『好的』?」在諮商中我們總是需要協助解決或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以我自身為例,「我總是認為,我只是在過日子,而不是在過生活」,每天做著基本的吃飯、睡覺、讀書、完成自己該做的是諸如此類,但卻沒辦法停下腳步好好做些自己很喜歡、是在豐富生活的事,畢業前是如此,畢業後的這段時間亦是。但這樣不好嗎?我也沒辦法確定。

       而就我自己觀察,「社會上大多人的不也是這樣嗎?」,所以不時覺得生活無力、沒有目標方向,每天都被不同的問題困擾於身。但莽莽撞撞,繞點路好像也沒什麼關係,無論你做了什麼選擇、走向了什麼樣的道路,對於當下的你而言必定是最好的抉擇了。

       所以生活在這奇奇怪怪的世界,迷茫、亂七八糟、異於他人都無妨,那是你的生活,獨一無二。當你感到困難也好正常,對於所經歷的一切你不需要都心存感激,但那些定會成為你身上的養分、為你帶來些什麼,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台長: 文學樹
人氣(92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星河實驗室 |
此分類下一篇:星河實驗室26:她們和我(上)
此分類上一篇:星河實驗室24:彰師輔諮系Q&A—入系後(上)

禹安老師
【不是歷史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歷史】
子瑜在「星河實驗室」專欄做的一場實驗,從今年2月一路持續到今年7月,長達半年的時間,她引領著創作坊各個年齡層的家長、孩子們一起穿走就讀彰師大輔諮系四年的大學時光。
最棒的是,透過Q&A系列文章,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人生選擇,深刻明白「即使想的、做的和別人完全不一樣」,也沒那麼可怕,更不會天崩地裂。
此外,我們也能理性認識、思考「我們與諮商的距離」,無需躲躲藏藏,也不必撲朔迷離,重要的是坦然面對我們對自己的瞭解程度究竟抵達了哪裡(咦?!竟和寫一篇作文的事前準備,有異曲同工之妙XD)。很欣賞子瑜在這個月的文章所設計的「超實用」提問,及君旆同學的回答,這些文字讓我們看見即使前方晦暗難明,只要我們願意做出選擇,依舊會有微光輕輕搖曳。
2023-07-09 09:52: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