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科爾賀是拉丁美洲繼馬奎茲之後最受國際歡迎的作家,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喜歡讀、德國人以「媒體文化獎」推崇他在紛亂的年代以清新的故事救贖人心。《魔鬼與普里姆小姐》是他2000年新作,本書與《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薇若妮卡想不開》合稱三部曲。故事描寫一個只有281個居民、人人正直守分卻被時空遺忘的小鎮維斯科斯。一天小鎮住進一位伴有魔鬼的外地男子卡斯洛,他帶來十一根金條想驗證人性,並刻意讓普里姆小姐看到,全鎮的人若要獲得金條得犯下惡行:殺一個人,最終魔鬼和天使誰能得勝呢?保羅在這部新作中注入更多魔幻的風格,文字輕盈卻富有哲理,書裡的內心獨白、善與惡的對話則優美如詩。
作者:保羅‧科爾賀
( Paulo Coelho)
譯者:周漢軍
出版社:時報
以前聽人講過一個故事,大意如下:
有一天佛陀在樹下盤腿修行,忽然天空飛來一隻鴿子撞到佛陀胸前,鴿子嘴裡不斷對佛陀求救,「求求祢救救我,後面有一隻老鷹在追我!」佛陀於是將鴿子藏在身後,倏爾,天空有一隻老鷹飛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討回鴿子,佛陀為了拯救鴿子免於老鷹之口,遂割下大腿一塊肉當作補償……
這就是廣為流傳的〈佛陀割肉餵鷹〉典故,一般人聽到這,會認為佛陀大慈大悲,大致上,對鴿子而言是;對老鷹而言卻非。一般人大致上將善與惡簡明的化為二分法,對佛陀捨身割肉救鴿子而言,善也;對老鷹追趕鴿子而言,惡也。在我們的社會之中,也很習慣性的提倡這種簡明的善與惡的二分法,然則,這世界之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要了解,鴿子的得救就是老鷹的滅亡,佛陀今日解救了鴿子,明日犧牲了生命救鴿子,後天誰來救鴿子免於老鷹之口呢?老鷹不捕獵鴿子,老鷹有可能餓死,老鷹的孩子也可能因之餓死,是故,對老鷹追趕鴿子而言,非惡也。
善與惡是相對的,卻非絕對的,一個良善的人有可能一輩子都是善人嗎?一個十惡不赦的人難道就永遠都是惡的嗎?一代梟雄曹操如果不使巧計,他所建立的王朝就可能毀於一旦,在時代巨變下,如果不夠狡詐,隨時都可能面臨別人的誘害,你能說這是絕對惡嗎?環境使然。
《魔鬼與普里姆小姐》一書針對人性的善惡,以寓言體的方式就此主題提出辯論。先是設計一個故事,內容大意如下:
一個外國人一天來到維斯科斯,遇見普里姆小姐,爾後開出一個條件,只要村里的人犯了「不殺」之戒,作為對人性的善或惡的一種考驗,那末,只要有人死了,維斯科斯城就獲得十條金條。眼見七天之期將至,外國人的誘逼,於是普里姆小姐將外國人的話語轉述予村民,村民也淪陷在這犯或不犯不殺之戒的躊躇中。
保羅在這一個敘述裡,又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小故事來串連,進行人性善惡的思辯:
善和惡有著同一張面孔;而一切都取決於它們與每個人道路相交的時刻。(頁53)
人類本性並不是要按照社會要求去尊紀守法的意願發生作用,而是懼怕懲罰。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壓著這座絞架。(頁95)
善並不存在,善行只是恐懼的面孔之一,當人類理解這個道理時,就會明白這世界不過是上帝的一個玩笑而已。(頁104)
為了強調人性無善,保羅藉用《聖經》中的〈約伯記〉強加證明人的本質是惡的。既然人的本質是惡的,這世界又何來好人與壞人之分呢?關鍵在人的自制與否。且看普里姆在第七日對外國人的疑惑給予解答,她舉出聖薩萬和阿哈巴會面的例子,阿哈巴對聖薩萬提出一連串質問,聖薩萬均回答:「不能。但我可以控制自己。」
保羅的論點比較近似荀子的性惡說。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主張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惡的,也就是從人的動物性做為出發點,例如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他的性惡論是說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
當維斯科斯城民接受外國人的考驗,每個人心中想著要犧牲誰,以獲得十條金條。這時善與惡就相對峙,這是人的動物性也是人的自然性。為了在人的動物性之中保有善,除了荀子提出的師法之化與禮儀之道外,保羅舉證猶大背叛耶穌的事例提出論點:「惡必須表現,好讓善最終能感動人心。」這又近似孟子提出的四端說中的仁之端,也就是人的惻隱之心,即惡的表現會喚起人的良知。猶大背叛耶穌後,耶穌的死喚起猶大的良知,猶大明白自己做了什麼,所以到遠處宣揚耶穌的話語。
保羅在《魔鬼與普里姆小姐》中充份的解構人的心理機制,運用人性的弱點,以一則又一則小故事來達到教化人心。
延伸閱讀:
到第七日三部曲之一:《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到第七日三部曲之二 :《薇若妮卡想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