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5-15 07:42:30| 人氣6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親疏、厚薄、遠近之分,是一律平等的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可注意的是,本經前述諸品,唯說「正法」、「像法」,未說諸佛的末法住世有多久年代。在這一品的第一安樂行前,也只說「於後惡世」,到了第二安樂行便出現「如來滅後,於末法中」的末法字眼了。到第三安樂行中,又回到「於後末世,法欲滅時」的表達方式,第四安樂行中,也未再用「末法」二字。依據岩本裕譯出的梵文《法華經》,安樂行品的第二安樂行,也只是說:「如來進入完全平安的境地之後時期、後時節中,正法之教衰微的最後五百年間。」也未出現「末法」的字眼。《正法華經安行品》中的此段譯文,亦未見末法二字,《添品法華經》的同段經文,則有「末法中」的字眼。
(
)者,意安樂行:「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四眾之中求三乘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這是第三種意安樂行。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凡是佛後的末世,佛法將滅,而能修持弘揚《法華經》者,不得懷有嫉妒諂誑之心,也不得對於真心學佛的人,說其長短。即使於僧俗四眾之中,有求聲聞、辟支佛及菩薩道者,亦不可惱亂他們,使他們對於所修之三乘道法產生疑惑悔恨,說他們永不得佛的一切種智,亦不作無聊的論議爭辯。當對眾生,起大慈悲;對於如來,作慈父想;於一切菩薩,恭敬禮拜;於諸眾生平等說法,不多不少。

「求其長短」,這是出於嫉妒心,便對某人或某群人,於背後批評,說其部分之優點好處,道其更多的缺點壞處,以消心中的悶氣。也有是出於諂誑心,虛情假意,向人作種種不實之美言,目的是為損人而益己。一般所謂的小人,往往在人面前說此人好,在人背後又說此人惡,能夠不以嫉妒諂誑心論人長短臧否,已是世間善人,但是目前社會上不以無聊心說人長短的,的確太少。

「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是對那些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們,如已在修學三乘佛法,雖不知唯一乘法,也不要去惱亂他們,說他們離道甚遠,終不能成佛,引起他們對所修行的法門生疑悔心,退失對於三寶的信心,同時又不能進入唯一佛乘,這就等於是斷人善根了。作為一個弘經的人,但說大法之妙,不眨小法之缺。我們現代人處身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環境,亦不宜去惱悔其他宗派或其他教派的信眾,但求盡自己所能,弘揚正信的佛教。

「戲論」,開玩笑或作無意義的辯論。天南地北,不著邊際,把一句話翻來覆去地玩弄小聰明,卻沒有真正地說出一番道理來,俗稱滑稽、冗談、閒聊。以耍嘴皮來鬥勝負,名為「諍競」。說法時,宜句句實話,不說廢話,不要兜著圈子玩文字遊戲。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這是弘法說法者所應該注意的。見到一切眾生,心裡就要起大悲心,願他能夠將來必定成佛;不慬僅是心裡這麼想,口頭如此說,還要真正去做。只要有任何一個眾生跟佛法有緣,願意來聽聞佛法,不論他的根器或利或鈍,都要不厭其煩地為他說法。若是眾生不想聽佛法,也要不辭辛苦,用種種的方便,使得他能夠接觸佛教、認同佛法,這就是「起大悲想」。

「大悲」就是沒有條件的慈悲心,前述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親疏、厚薄、遠近之分,是一律平等的,這個眾生要度,那個眾生也要度,雖度一切眾生,仍不以為自己度了眾生,不僅是眾生自度,根本無一眾生可度,永久地如此度化眾生,就叫作大悲。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這有兩層意思:1.以一切諸佛的悲智功德為孺慕的對象,故以諸佛為慈父。2.以諸佛所說的唯一乘法為依怙,以諸佛的法身為慈父。因此,十方如來無一不是慈父,則十分的安全;一切成佛的法門,無一不是慈父,則十分的富裕。自己就像是「窮子喻」中的窮子,認父歸宗,也像「火宅喻」中的兒童,上了父親的大白牛車,直奔成佛的涅槃大城。

台長: deepmind
人氣(6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妙法蓮華經 |
此分類下一篇:「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此分類上一篇:第一安樂行,主要是以身儀的踐履而開發智慧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