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06 13:10:29| 人氣8,9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26 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26  3263-3271

戍二、不具智慧的過失

無慧過患中,施等無慧,如無眼目。

無慧的過患:行佈施等(前五度)時沒有智慧,就像沒有眼睛一樣。

《攝頌》云: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  ㄙㄡ.

《般若攝頌》說:無量盲人沒有嚮導的引導,連腳下的路都看不見,又怎能沿路走到遙遠的城市?同樣,從佈施等前五度所展開的無量修行,若無智慧引導,就如同沒有眼目一般,不能證得大菩提的果位。

所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若無般若指導,單憑前五度,則無法進趣無上菩提。

是故施等不能清淨,亦復不能獲得正見。

所以,沒有智慧,佈施等(包括持戒、安忍、直道)善行不能清淨,也不能獲得正見。

俱胝廋他:俱胝那由他,意為無量。

以下五段頌文皆引自《般若攝頌》。

如云:無慧求果報,施體不能淨,利他為勝施,餘惟為增財。

這是說,無慧則佈施不能清淨。

無慧:並非一點智慧都沒有,而是因智慧小而用否定詞說為無慧

沒有智慧而只為自己求殊勝果報,佈施的性質便不清淨。大智慧的菩薩以利他心緣無上菩提,一切佈施都轉為波羅蜜多。其餘沒有慧眼明見大道者,如智慧中等的人和聲聞緣覺,僅僅為求自利而佈施,就像商人為了贏利而施捨一樣。

又云:無破暗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

這是說,無慧則持戒不能清淨。

是指對於何者應取、何者應捨,因而處於愚癡不明的狀態。

沒有以破黑暗的智慧光遣除取捨的顛倒,則不能成就清淨的戒律。多數由於沒有智慧,不明了開遮、持犯的緣故,而造下佛制罪和自性罪,以罪垢染汙了尸羅。

又云: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德,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

這是說,無慧則安忍不能清淨。

邪慧導致內心混亂,不能明瞭安忍的利益和瞋恚的過失,由此不能信解住於安忍的功德,而沒有修安忍的欲樂。

比喻所對應的意義是:沒有智慧的人不觀察善惡、不謹慎取捨,即使暫時顯現一些功德、福報,也會因惡業增上、福德損耗而迅速消失。

又云:智者所稱讚,無餘最細深,欲未障直道,無慧不能住。

這是說,無慧則不能安住直道。

智者所稱讚的殊勝功德之中,除了證悟無我的智慧外,再沒有更深細的功德。(般若是最細、最深的功德。)沒有被欲和分別念等過失障礙的直道,即諸佛所走過的正直無曲的大道,遠離了斷見、常見的歧途。這樣正直的大道,沒有智慧是不能安住的。

又云: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淨。

這是說,無慧則見解不能清淨。

內心不勤修智慧,見解就不可能清淨。

若不勤修智慧,就得不到正見,如同不挖井就得不到井水。

王名稱者,謂如無德之王,名稱一揚,後仍退失。

王名,就如同沒有德行的國王,名稱一度顯揚,之後仍會消失。

酉三、攝義

乃至未發大慧光明,愚癡黑暗終不可滅,慧發即滅,故於發慧應隨力能精勤修習。

只要還未發出大智慧的光明,愚癡黑暗終究不可能滅除;慧光一發,愚暗當即消滅。所以,對於開發智慧應隨自己的能力精勤地修習。

如云:由發大慧光明力,猶如出現大日光,眾生身中黑暗覆,悉皆除遣惟餘名。

如《般若攝頌》說:由發大智慧光明的威力,猶如出現大光明一樣,徹底遣除眾生相續中覆蓋的黑暗,只留下一個「黑暗」的名字。

這是說,智慧能徹底遣除相續中的無明,最後無明只剩下一個「黑暗」這個名字,而沒有實質的東西。

又云:故應儘自一切力,於如是慧勤修習。

又說:因此,對於如此妙不可言的智慧,應當盡心竭力地勤修。

為了讓證悟無我的智慧相續不斷地產生,應當精勤地修習。

申二、旁述分二:

認定愚癡之因 為斷彼故必須精進聞法

酉一、認定愚癡之因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導致愚癡的九個因素:

一、近惡友:親近見解和行為不清淨的惡友,會使自己造下許多身口意的惡業,而增長無明。

二、懈怠:拖延不能精進。

三、懶惰:在放逸、散亂的狀態下無法往前行。

四、極重睡眠:睡眠嚴重,導致心識昏沉愚昧,不能修習無上菩提。

五、不樂觀擇:對於觀察、抉擇缺乏欲樂。比如,沒有欲樂觀察善惡因果,行為將墮在業果愚中,無法脫離。又如,不喜歡觀察諸法如幻,則無法遠離對世間享受、事業、娛樂的耽著,其結果只會增長愚執。

六、不解方廣:方廣可解釋為佛的廣大智慧,或者最上乘甚深、廣大的妙理。由於不信解佛的最勝智、不信最上乘的妙理,而障礙自己趣入甚深佛法,因此也是愚癡之因。(方廣亦通稱大乘經典,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

七、未知謂知起增上慢:明明不知道卻說知道,不懂裝懂而生起增上慢。若被這種慢心障礙,縱遇善友也不能虛心請問受教。

八、上品邪見:有嚴重的邪見,能障礙生起正見。

九、心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生起我不能的怯弱心,而不喜歡親近有智慧的人。

方廣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總為大乘經之通名,別稱則十二部經之第十曰方廣經。方者以理之方正而名,廣者以言詞之廣博而名。

梵語曰毘佛略(Vaipulya,巴Vipula)。勝鬘寶窟中末曰:「方廣者是大乘經之通名也。(中略)理正為方,文富為廣。又一乘無德不包曰廣,離於偏稱方。古注云:真解無偏為方,理包無限稱廣也。」大乘義章曰:「理正曰方,義備曰廣。若依小乘,語正曰方,言多曰廣。」俱舍光記十八曰:「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辨諸法。以一切法性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辨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知闇故,亦言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

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眈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邪妄64分別毒邪見,此等皆為愚癡因。

1.懈怠;2.懶惰;3.親近惡友;4.心隨睡眠而轉(貪睡);5.不觀察思擇;6.不相信佛的最勝智慧;7.內心被顛倒邪慢覆蓋而輕視向他人問難;8.因為心性下劣耽著自我,而不能親近智者勤求多聞;9.俱生和遍計的眾多顛倒虛妄的惡毒邪見充滿心相續。以上是造成愚癡的九種原因。

64 邪妄:是顛倒,不正確;是虛妄,不如實。
認識了導致愚癡的因緣之後,應當努力斷除:

遠離懈怠、懶惰,精勤奮發;不接觸惡友,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減少貪著睡眠,常自覺醒;樂於觀察抉擇世俗中的種種因果取捨和勝義空性,於世間事業常觀如夢如幻;不自以為是,不固執自己的惡見,仰信佛陀最勝智,誠信佛語,深入佛慧;改正我慢覆藏的惡習,無所隱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懂之處即謙虛請教;努力生起正見;去除怯弱,不耽著自己,而歡喜親近智者。

《六波羅蜜多經》中說:復次,慈氏!有十種事能障智燈,掩蔽光明不能顯了,增長癡暗無所覺知。一者懶惰,於世事業皆不成就,豈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近惡知識,造諸惡業,增長無明;三者耽著睡眠,身心昏昧,不能修習無上菩提;四者聽聞大乘,尋復忘失;五者樂習世間一切技藝,不知如幻而生執著;六者我慢覆藏,雖遇善友,不能諮問無上正法;七者於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恥己愚昧,不能親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異端,詐謂知見,有所論難,皆涉邪徒;十者於最上乘不生信樂,設有所聞,師心邪解。由是十事障礙大乘,正法不聞,淪溺生死。

離此十事,有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禪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三者損減睡眠,恒自覺悟;四者於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藏隱,決眾疑故;七者不輕己身,勤修行故;八者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恒自謙下,不誑眾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摩訶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蜜,成就法身清淨解脫。

台長: deepmind
人氣(8,9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廣論消文327 不須於他更起口水,不勞多看紅紅本釋
此分類上一篇:廣論消文325 -下篇 佛十力。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