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28 09:20:23| 人氣3,2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33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33  23312-2352 

巳三、說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應為說。

解說皈依學處,即前面下士道所說的皈依學處,在此阿闍黎也應為弟子解說。

以上加行儀軌的第一部分——受殊勝皈依完畢。

辰二、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於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積集資糧方面,《發心儀軌》中對此也說到修持禮拜、供養等等,《釋論》中說憶念諸佛菩薩以及往昔和現在的善知識之後,應修七支供養。

供養上師方面,也應依前文所說的供養來了知。七支供,在《普賢行願品》和《入行論》文中,任選一種修習即可。

辰三、淨修意樂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為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修心方面,《道炬論》說:應先發起慈心,再觀照苦難有情而發心。即必須令慈悲心所緣和行相都很明顯,均如前面七因果中所說。

卯二、正行儀軌分四:

受願心之威儀 能否受願心和行心的差別

受願心之儀軌 未獲得阿闍黎時如何受願心

辰一、受願心之威儀

正行儀軌者。謂於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

正行的儀軌的受戒者。受戒者在阿闍黎面前,右膝著地或者蹲跪,雙手恭敬合掌而發願菩提心。

辰二、能否受願心和行心的差別

如《道炬論》云: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當依儀軌發此意樂。

《道炬論》說:應當以不退轉的誓願發起菩提心。阿底峽尊者所造的《發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這些教證顯示,不只是憶念為利有情願我成佛而發菩提心,而是內心緣所發的菩提心發誓,乃至未證大菩提之前決不捨棄。應依儀軌發起如是意樂。

此段強調:依儀軌發起的意樂,不僅僅是指憶念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而是指發起直至成佛之間決不捨棄菩提心的誓願,也就是不退轉的誓願。

以下首先說明能否受願心的兩種情況。

若於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如果對願心學處還不能修學,則不應發如是之心。

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

若以儀軌僅僅發起這樣的心念:為利有情我當成佛,則不論發心者能否受學願心學處,都可以為他傳授願菩提心。願心允許有這兩類。

(願菩提心可以分成這兩種。消文者按,本文段落是依藏文版面,此二類願心係前段所闡述的內涵,第一類是指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捨,此於學處定應能學;第二類是指用儀軌僅發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此於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林師兄消文)

以上是說,不論能否修學願心學處,都可以為他傳授願菩提心,但傳授行心則必須嚴格簡別。

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於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如果要以儀軌受行菩提心,若對學處完全不能修學,則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可為他傳授行心戒。(受行心戒的前提,是對行心的學處都能修學。)

故有說云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於眾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

所以,有人說: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在所傳菩薩律儀的儀軌當中,有可授、不可授的差別,這完全是弄不清楚法理的說法,因為不能學習學處的人,是絕對不能受菩薩戒的。

堪布開示

龍猛菩薩的傳戒儀軌,對所有能或不能受學學處的人,都可以傳授;

無著菩薩的傳戒儀軌,適用範圍稍狹,只對能夠修學學處的人傳授這是某一類人的觀點。

所以,有人說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所傳的律儀儀軌,對眾人有可以傳授和不可傳授的差別,這是對其內涵不瞭解產生大蒙昧(這是極愚昧無知的說法)。

複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

另有一類人,對剛開始學的初機,鼓勵他們多多去受行心儀軌(受菩薩戒),像這樣完全不知道所有學處和根本罪的內容,也不曾宣說所學的差別,只是一味地受行心儀軌,那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若不了知各種學處的差別,受戒之後日日犯戒,造集罪業,這樣受戒毫無意義。)

引經證明上述觀點:

《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惟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

《教授勝光王經》說:如果不能修學佈施等學處,也應讓他只發菩提心,如此能產生眾多福德。

依據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於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為明顯。

蓮花戒論師依據《教授勝光王經》的意義,在《修次初篇》中說:如果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則僅僅發心也能獲得廣大果利,故應以方便攝受使他發起大菩提心。

這是說,若不能修學佈施等學處,也可以發願心,但不能受行心戒。對此說得非常明顯。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