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06 08:10:14| 人氣4,2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69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69  27010-2715

金三、如何行施分二:

不以何等加行佈施 當以何等加行佈施

如何行施分二。

木一、不以何等加行佈施

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謂:不速與,稽留94乃與;令起煩惱,然後乃與;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數恩而與;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懶惰住,教他行施;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違越佛制學處而施;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是為應斷,故當捨離此等加行。

菩薩應當捨離的加行有:

不速與,稽留乃與:不及時給與,而讓人數數求取,拖到人心疲倦才佈施。

94. 稽留:耽擱、拖延。

令起煩惱,然後乃與:讓他心生苦惱後才給。

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讓人去做與正法、因果、世間道理相違的事情,然後才給他。

先誓與此,後減少給或給下劣:首先承諾給如此數量(或品質較高之物),之後減少數量或換成粗劣之物。

《菩薩地》說:菩薩答應佈施眾生某財物,終究不會首先答應,後來卻減少數量,菩薩只會給等量或更多的財物;終究不會先答應給予勝妙物,然後施捨下劣物,菩薩只會先承諾施捨下劣物,之後再給予勝妙物。

數恩而與:對乞者說:我曾對你做過這樣那樣的佈施,我攝受、長養、救拔過你。或者說:前年我給了你多少,去年給了你多少,今年又給了你多少。細數了自己的恩德之後,再給乞者。

一時能與而為漸次少少相給:本可一次性佈施,卻分成很多次,每一次都稍稍給一點。

自為國王,奪他妻子而為惠施:自己做國王時,奪取他人的妻子、兒女等,轉施給其他人。

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餘者:侵奪父母、妻子、奴僕、親戚、眷屬的財物而用以佈施,或者逼惱彼等,以彼等財物施捨乞求者。

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能損害他人的方便,比如,打罵、恐嚇、毀辱、捆綁、拘禁、斫剌、驅擯……,以這些方便損害此人,然後對彼人作佈施。

自懶惰住,教他行施:自己因為懶惰不願意活動,而讓他人代為佈施。

於來求者呵責嗤笑、旁言輕弄、粗言恐嚇,而後給與:對前來乞求的人呵斥、責備、嘲笑,在一旁譏諷、輕侮、戲弄他,或說粗惡語恐嚇之後再給他。

違越佛制學處而施:菩薩在佛教中出家,違越佛制學處而行佈施。比如,佛制定比丘不能去王宮佈施,比丘卻違越佛制進入王宮。

不能如有資財而施,長時積集然後頓施:不能做到一有資財就隨時佈施,而是長時間逐漸積聚之後一次性施捨。(有財物就布施,不必等到積累一定數量才布施)

以下宣說應當斷除積集而施的道理。

又諸菩薩見積集施其施有罪,見隨得施其施無罪。謂若積集然後頓施,福並無多,及於集時退卻眾多求資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諸餘未求者故。

菩薩見積累而施的佈施有罪,見隨有隨施的佈施無罪。原因是: 積集之後再頓時佈施,福德並未增多; 在積累期間,拒絕了許多乞求資具的眾生,而使他們心生怨恨; 最後佈施給並未希求的人,意義不大。

《菩薩地》中所說此等極為重要,謂見集時生長慳等眾多煩惱、護等劬勞,障多善行,多於中間發生損失,不能畢竟惠施事故。

《菩薩地》中所說的內容非常重要,因為見到積集財物時,將會產生並且增長慳吝等許多煩惱以及守護等的辛勞,又會障礙眾多善行,中間產生很多損失,最終佈施也不成功的緣故。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