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04 08:54:43| 人氣6,1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67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67   2687-2698

財施分二: 實捨財施; 唯意樂施。

巳三 財施:

「財施」分二: 真實施捨財物的佈施。 純意樂佈施。

初中分三: 捨財道理;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習近對治佈施障礙。

午一 真實施捨財物的佈施:

「真實施捨財物的佈施」分三: 施捨財物的道理。

若不能施捨應怎樣做。 依止對治佈施障礙的方法。

初中分四: 惠施何田; 何心惠施; 如何行施; 施何等物。

未一 施捨財物的道理:

「施捨財物的道理」分四:

接受施拾者。 施捨的意樂。 如何進行施捨。

用於施捨的物品。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捨財的道理包括: 佈施的對象; 佈施的意樂;

佈施的方法; 佈施的物品。

菩薩必須首先瞭解此處所說的道理。在世間要勝任一項工作,也要事先瞭解相關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若未在這些方面加強培訓,就無法做好工作。同樣,身為菩薩已發大心要成佛度眾生,卻對六度的道理一無所知,豈不可笑。所以,應以殷重心學習。

日常法師開示

初中分四: 惠施何田, 何心惠施, 如何行施,

施何等物。今初

第一個捨財道理又分為四項,分別為:

1布施的對象、2應該以什麼樣的心去行布施、3布施給別人的時候怎麼送。以及4所送的東西是可送或不可送的;每一個地方都很明確地說明它如理、不如理之相。現在看第一個「惠施何田」,這個比較容易。

金一、惠施何田

今初。

為能生之義,將財物施捨給某對境能出生福德,此境即是生長福德之田。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十者貧苦。

佈施的對境略有十種:

一、親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

二、怨敵:直接損害自己的人;

三、中庸:與自己無恩無怨的人;

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聖功德之人;

五、有過:具有毀犯戒律等過失之人;

六、劣於己:功德、安樂等各方面比自己低劣的人;

七、與自等:各方面與自己平等的人;

八、勝於自:各方面超勝自己的人;

九、富樂:在功德、財富等方面富貴而安樂的人;

十、貧苦:在功德、財富等方面貧乏而可憐的人。

針對這十種佈施田,應以不同的意樂對待。對親友,要遮止貪心;對怨敵,要以慈心對待;對中庸者,要以珍愛心對待;對具德者,要以信心、恭敬心對待;對有過者,要以悲憫心對待;對低劣者,要斷除傲慢心;對平等者,要斷除攀比心;對超勝者,要斷除嫉妒心;對富樂和貧苦者,應知他們以有漏五取蘊粗重而生起,又為貪愛所逼惱,故應對其發起猛利的悲心而佈施。

實際上,代表圓滿,即不論對有恩、有害、中庸、有德、有過、低劣、相等、超勝、富人、窮人,都應當平等佈施。等施怨親,等施賢愚,等施貧富,十方聖凡都是菩薩施供的對境。

大乘佈施屬於行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德相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其利他方面的所緣境為一切有情,只有對一切有情平等佈施,才能和菩提心相應,否則就會失壞菩提心。因此,以偏袒心佈施也是魔業。

金二、何心惠施分二: 應具的意樂 應斷的意樂

木一、應具的意樂分二: 總的應具三種意樂 別說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

布施的意樂分兩方面來說。即酉一、應具意樂;酉二、應斷意樂。

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酉一、應具意樂。應當具足什麼樣的布施意樂。

水一、總的應具三種意樂

先總說應具三種意樂,即戌一、緣所為事;戌二、緣所施物;戌三、緣行施田。

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佈施波羅蜜多。

緣所為事的意樂,即想:我將依靠這次佈施來圓滿無上菩提的資糧——佈施波羅蜜多。

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緣所施物的意樂:要把自己的財物看成是別人的,就像歸還他人的寄存物一樣,應想:我所有的一切早已佈施給有情,因此完全屬於眾生。否則,口中雖說:我的身、財、善根無餘普施一切有情,但到了佈施時又認為這屬於自己,如此豈不相違?所以要緣所施物作他物想。

如第七世觀音上師嘉瓦仁波切說:我雖是個國王,但是我的東西只有出家三衣而已,其他都是眾生的。

緣行施田90,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佈施波羅蜜多。

緣行施田的意樂:不論對前來乞討或未來乞討的諸田,都要觀想他們是圓滿我佈施度的善知識。

90. 行施田:佈施的對象。

佛在《六波羅蜜多經》中開示菩薩佈施時應有的心態:

見乞者來時,應和顏悅色、口無譏毀。聽到乞求聲時,就像孝子忽然聽見離家五十年的父母回家,心中的喜悅無法抑制。

菩薩請乞者到家中,應如請佛應供一般,發起此心:我的善知識今天接受我的供養,他是來遣除我慳貪等惡趣過失,是以無量利益莊嚴我的相續,是以無上菩提瑩飾我。他外現乞丐相、身穿破衣爛衫、和顏軟語,實際是出於悲憫而前來利益我的。這是我的善知識,因為是他拔除了我相續中慳貪的過失。這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僕,一切應聽從他的吩咐。

發起這樣的意樂之後,菩薩從座位上起身,雙手捧著所施之物,右膝著地,歡歡喜喜地奉獻給乞者。同時祈願給予一切眾生利益安樂,回向無上菩提,並對乞者起饒益心。

佛說:如是之人即是能行天如意樹,若無是者,如何得度生死曠野,不乏資糧達於人天涅槃彼岸。以是當知,人天安樂、無上解脫,皆因乞者而得成就。

學習大乘之後,應知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豈有菩提?所以應視眾生為善知識,尊重承事眾生。《普賢行願品》說: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即應作如是三種想:1目的,應作圓滿菩提資糧想;2所施物,應作他物想;3對像,應作善知識想。

《攝波羅蜜多論》云: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於他應起知識想。

《攝波羅蜜多論》說:乞者來到眼前時,佛子為了增長菩提資糧,應將自己的東西看成是他物,安住在他物想中,又應視乞者為自己的善知識。

水二、別說分二:

別說緣所為事的意樂 別說緣田的意樂

火一、別說緣所為事的意樂

施一一物,念為如是如是而施,緣所為事意樂,廣說如《妙手問經》及《攝波羅蜜多論》,應行了知。

佈施每一件物品時,心中應想為了如是如是的目的而佈施,緣所為事的意樂,詳細如《妙手請問經》和《攝波羅蜜多論》所說,應按那樣瞭解。

以下從《六波羅蜜多經》中摘錄一段,說明如何借事引發意樂。

經中說:若施醫藥,願與一切眾生得六度藥,療生死病,悉得痊除,獲涅槃樂。若施衣服,願與一切眾生得慚愧服以覆其身,離諸陋形,端嚴殊妙,獲金色身,最勝無比。若施三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願與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眼。若施音樂,願與一切眾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總之,佈施何物,就借此物引起相應的意樂。當知佈施以心為主,佈施時真正引發、增上菩提願心,才是重點。否則,只發起芝麻許微小的意樂,並不屬於大乘意樂。

經中說:若菩薩佈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又說:若行施時,不能普為一切有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設以寶聚如妙高山而用佈施,利益甚少,猶如芥子易可窮盡,亦如片雲,風飄即滅。(佈施時,若不能普為一切有情回向無上菩提,則即使以七寶堆成須彌山而佈施,利益也很微少,就像芥子般極易窮盡,又似一片雲,風一吹就會散消。)所以,以自利行施,遠不如發大心利他的善根。學大乘一定要懂得著重利他的大乘特色。

火二、別說緣田的意樂

如前所說緣田意樂,於一切境皆應起故,是總意樂。

上面所說的緣田意樂——作善知識想,對一切境都應當發起,故是總意樂。

對善於修行的人來說,眾生都是老師,有的從正面引導,有的則從反面教誡,總之,都是成就波羅蜜多的老師。若有眾生皆我師的意樂,便能與大乘相應。

別意樂者,於諸怨害以慈意樂,於諸有苦以悲意樂,於諸有德以喜意樂,於諸有恩以捨91意樂,而行惠施。

別意樂,即針對不同有情所採取的不同意樂。若以慈悲喜捨對應,即:對怨敵應以慈心佈施,對苦難者應以悲心佈施,對具德者應以喜心佈施,對有恩者應以平等心佈施。

有恩者,即對自己有利益的眾生——親人、善友等。對有恩者應遠離貪執,以平等捨心佈施。

我們佈施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有情,對待不同有情要有適合的意樂,如果意樂適合,就能相應。

91. 捨:遠離貪嗔的平等捨。

又於諸田當住捨心,行善施果,亦當回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當住悲湣。

此外,對於諸田應安住平等心中,行善佈施的果報也應回向施予乞丐等有情。尤其對苦田,應安住悲憫心。

於一切田住平等心如何理解呢?譬如,大地上有園林、草木、藥物等,其根莖、枝葉、花果可以用來服食、佩戴。地上生存的有情都能從大地上獲取自己的所需,但大地從不分別:我可以施捨這些人,我不願施捨那些人。同樣,菩薩的佈施心如同大地一般,平等饒益一切有情。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中說:聲聞和世間規以功德田為主,菩薩有悲心的緣故,以苦田為主。……苦田越卑賤,痛苦越深重,作為佈施境便越殊勝。譬如:佈施多位富人,不如佈施一位窮人;佈施一般窮人,不如佈施窮人中的悲慘者。如是與上面相比,佈施餓鬼更殊勝,而佈施餓鬼中的慳吝者功德尤為殊勝。……利他重於自利的諸菩薩尤其著重對具有苦因、苦果的佈施境作佈施,因為他是殊勝田的緣故。

以下引聖言證明對於諸田應安住平等心,行善和施果都應一併佈施。

如月稱云:施謂離慳貪,於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慳吝,善士所稱讚。

如月稱菩薩所說:所謂佈施,即心中遠離慳貪,對於具戒律的法器和破戒等非法器,一律以平等心佈施,如是佈施乃清淨佈施(未被貪嗔染汙)。以大悲佈施的善根和佈施的果報都施予乞者,此施不雜慳吝,是善士所稱讚的佈施。

再引經證明對於苦田尤應安住悲憫。

《無量功德贊》92云:若見諸貧劣,眾生有求心,無悲希果報,尋餘有德器,意壞雖行施,等同諸乞丐,故尊由大悲,佈施諸乞者。

《無量功德贊》說:世尊!您往昔對淨不淨田都平等佈施,但有些人佈施卻是有選擇的。他們見到貧賤者來乞,明知來人有求助心,卻心無悲憫,認為他們不是殊勝對境,佈施他們後世得不到大果報,因此只尋找那些具有功德的對境。像這樣失壞了菩提心,雖然作佈施,但以貪求異熟的緣故,其實和乞丐並無兩樣。因此,世尊您由大悲心對諸乞者平等佈施。

92.《無量功德贊》:阿羅漢曲吉邦所著,陳那論師曾對此撰寫注釋。

 意壞,即菩提心失壞了。發菩提心時承諾要將有情都安置於佛果,所緣境並非只是部分有情,而是所有高低、賢劣的有情。然而,現在眾生有困難前來乞求幫助,你卻棄之不顧,這是菩薩嚴重的衰損。

以自利心專求有功德者佈施,是一種高級乞丐的做法。一般的乞丐是為自己今生求取衣食,而高級乞丐是為了自己來世求得異熟大果,在希求自利上並無差別。

一般初學者難免會有執著功德的心理,而且初學者也需要借助這種執著令心趣入善行。有了功德的觀念,自然會判別功德的勝劣、大小、暫時究竟等;有了這種分別,人們自然一心追求更大、更究竟的功德。暫時來說,這也很合理。

之所以會捨棄貧賤眾生,而一心尋求殊勝對境,是因為認為對下劣者佈施遠不如對殊勝境佈施的功德殊勝。

如果這種觀點絕對成立,則強求人做功德低的事也不合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以悲心佈施可憐眾生,此悲田便成了與佛平等的福田。

佛世時,維摩詰居士曾將瓔珞分成兩份,一份佈施給法會中最下賤的乞丐,另一份供養最尊貴的如來。維摩詰居士說: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佈施最下賤的乞丐,則等同如來福田之相,在福田上無有差別。《優婆塞戒經》也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憫,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若能從內心深處起大憐憫心佈施畜生,這與一心恭敬供養諸佛的福德相等。)以真誠的心憐憫眾生,確實與恭敬諸佛的功德平等。

《大智度論》中記載:一天,舍利弗供養佛一缽飯,佛隨手把飯施給了狗。

佛問舍利弗:我們倆誰得到的福德多?

舍利弗說:按我的理解,佛佈施狗的福德多。

雖然從對境上比較,佛的功德勝過劣狗無數倍,但從意樂上比較,舍利弗的意樂遠不如佛的大悲。因此,由於意樂殊勝之故,佛得福德多。

有人想:我佈施給下劣境,而沒有供養佛,佛是否會不歡喜呢?

答:不必有此顧慮。《普賢行願品》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佛不是以形形色色的色法為體,而是以大悲為體,菩薩能安住大悲是真正令諸佛歡喜的事,因為佛的心願無非是想令眾生生起大悲,與諸佛同體同心。因此,這是最好的法供養。

《普賢行願品》說: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又說: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大悲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必顧慮以悲心佈施下劣眾生會讓你功德虧損。明白這些道理之後,應當努力平等饒益眾生。

總之,初學者需要依靠殊勝的資糧田,而菩薩出於悲心,不選擇淨不淨田而平等佈施,比前者更殊勝。

《普賢行願品》說: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