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19 01:57:08| 人氣6,6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52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52  2527-2536

寅二、遮破空性見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補救分二: 補救 破彼

卯一、補救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此段是假設對方用補救的方法,來圓滿自身的論點。

假設對方又說:我並非說不必修佈施等行品,然而,在這無所思中就已圓滿具足佈施等行品,比如,不執著所施、能施、施物,即具有無緣施,如此也具足其他諸度。而且,經中也說每一度都含攝六度的緣故。

一一度中攝六六:以佈施為例,

1.佈施中具有遠離慳吝的佈施體性,是施攝布施;

2.具足饒益有情戒,是施攝戒;

3.佈施時安忍邪行、勞苦,堪能施捨受用,是施攝忍;

4.對佈施有信心、恒時行施,是施攝精進;

5.佈施時不被散亂所奪,是施攝定;

6.通達佈施的大小、真偽、淨染等法相,是施攝慧。

新譯廣論

(:)我並不是說不需要佈施等事情,而是在無思之中完全具備佈施等等,不執著作佈施者、佈施之物、受佈施者即能,圓具「無緣佈施」,同樣亦能圓具其餘各種波羅密多。因為在佛經之中亦說每一種波羅密多亦圓具六種被羅密多。

卯二、破彼

一、若無所思中具足六度,應成外道與聲緣也具足六度。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如果僅僅以此便已滿足,則外道安住在心一境性的定中也應具足一切波羅蜜多,因為其安住定中時,也沒有這樣的執著。

如果承許無所思中具足六度,則外道入世間定時,沒有執著所施、能施、施物,故應具足佈施度;沒有執著所忍、能忍、忍,故應具足安忍度。依此類推,當時未執著某度,便具足此度,如果上述論點正確,那雪地動物冬眠時,也算是具足一切波羅蜜多。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

特別像前面提到過聲聞、緣覺住於諸法性無分別的時候,應當成立是大乘成就。

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因為那樣的時候,聲聞緣覺可以說已經具足了一切菩薩行。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

如果因為經上面說六度當中的每一度,都含攝六度,就覺得滿足了。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60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惟應修此。

二、

若以經中所說一一度中含攝六度而滿足,那只需要一種波羅密多即已足夠,那麼在供獻曼達時念誦:「佈施牛糞與水.... 」等頌文,也可以說成圓具六波羅密多,只要供獻曼達便已足夠有餘了。

亦說具六1塗牛糞水是佈施;2作此塗施是淨戒,以香水洗淨之故;3謹慎選擇、去除壞穢是安忍;4勤作此事是精進;5一心專注是禪定;6明瞭觀想是智慧。

如果因經中說每一度中含攝六度,便以此為足,則在供曼陀羅時所念的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中,也說具有六度,如此應成只需修這一法就足夠了。

雖然說某行品中含攝六度,但並不等於此行品中圓滿了六度;否則,以同等理必須成立,只需供一個曼陀羅就圓滿了六度的修行,因為它可以含攝六度的緣故。

    60.具牛糞水:古印度供曼陀羅時所使用的牛五物。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三、以下解釋見攝行、方便攝慧的正確涵義。首先以譬喻啟發,再顯示其互攝之理。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譬如,慈母喪失了愛子。

憂惱所逼身心受到憂惱所逼害。

與諸餘人言說等時當她和其他人說話或做其他事情的時候。

任起何心不論那時候生起何種心境。

憂惱勢力雖未暫捨憂惱的勢力雖然始終存在。

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然而,並非所生起的任何心都是憂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則於佈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同樣,通達空性的智慧若勢力猛利,則作佈施、禮拜、轉繞(繞塔、繞佛像)、念誦等時,當時緣境之心雖然不是空解,但和空解的勢力一起隨轉,二者實不相違。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

譬如,最初修習時,如果菩提心猛利的勢力在先,則在入空定時,雖然未顯現菩提心,但以其勢力攝持也不相違。

故於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如是於餘亦當了知。

所以,是對此而稱為無緣施,如果沒有任何捨心,則不能作佈施,絕對不會因此而成為無緣施。對其他度也應如是了知。

捨心,【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即於布施時,對所施物無所執著之心。

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方便與智慧相互不離的道理,應知也是如此。

新譯廣論

因此,應知道以「見」攝「行」及以「方便」攝「慧」的意思,可比作一位痛失愛子,被憂愁逼迫的母親,即使她在進行談話或其他活動時,雖然憂愁感受的影響力並未消除,但是亦未必所有的感受皆是憂愁。同樣,假如通達空性的慧力非常強大,那雖然跟佈施、禮拜、旋繞、念誦相應的心境並不是空性的知解,但是仍能與空性知解的勢力同時運轉,不會造成障礙。舉例說,在上座修習開始時,假如我們先發起極猛厲的菩提心,到了進入空性靜慮三摩地時,這種菩提心雖不明顯,但是仍不會有礙菩提心的勢力攝持這種靜慮,而「無緣佈施」所指的便是這一類的事情。假如完全沒有佈施之心便不可能施捨,其餘各種波羅密多也可由此推知,而「方便智慧不異」的道理亦可由此得知。

寅三、宣說他宗的承許相違分二:

自己詞句相違 遮破他宗所引教證能立

卯一、自己詞句相違

他宗的觀點:經中曾說福德資糧之果是生死中的身、受用、長壽等,所以我們不必修持佈施、持戒等,因為這些都是生死之因。

以下首先闡明經義,再以他宗說法詞句相違予以破斥。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

此外,關於經中宣說「福德資糧的果報,是於生死中的身、受用、及長壽等事,也不要誤解。

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

如果是沒有智慧與善巧方便,它的確是這樣。是指遠離智慧善權方便之福報,確實為生死中之身等事。

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

如果(福德資糧的果)為智慧善權方便所攝持時,那麼它也是解脫生死、成就一切智之因。

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教證無邊。

如《寶鬘論》所說:大王!總的色身是從福德資糧出生。能證明此理的教證無量無邊。因此,福德資糧之果不決定是生死中事。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為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為成佛之因:由於你有時候說「所有的惡行、所有煩惱惡趣的因,都能變為成佛的因」。

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可是)你有時候又說「布施、持戒等善的增上生之因,只是生死輪迴的因,不是證得菩提的因」。

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顯示自己的心不能正住,應當先令自己的心正住之後再說。

新譯廣論

我們也不可對經中所說:「身、受用、長壽等各種生死輪回之中的事情皆是福德資糧的果。」有所誤解。雖然缺乏了「方便」和「智慧」是會有這樣情況,但是,若有「方便」和「智慧」攝持的福德資糧,卻足以成為「解脫」和「一切種智」之因,說明這個道理的經典可說多不勝數。正如《寶鬘論》所說:大王,總而言之,色身是從福德資糧產生。

又如我們有時會說一切惡行和煩惱等惡趣之因亦能變成佛果之因,而佈施、持戒等能招感增上生的善行, (有時)卻是生死輪回之因而非佛果之因。所以,在出言之前心中要謹守分寸。

 

**如果您對消文252想更深入了解,請參閱消文252-1—日常法師開示

補充資料  林師兄消文

消文者按,此指《四加行法觀行述記》當中供曼陀羅文:「又積集資糧,以供曼陀羅為最殊勝,因具足六度故,曼陀羅內塗牛物五種,表布施度,所供籽粒合以六香等,表尸羅度,檢察清靜無有垢穢,表忍辱度,精勤供獻,表精進度,心不散亂而修習之,表靜慮度,須彌四洲能於掌中明觀,大小無礙,表般若度,因法殊勝故,印藏行者無不修習,尤其瑜伽行人修密之前,四加行中於此先修十萬,而後修本尊法。」

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那麼當我們供曼陀羅的時候,儀軌當中有「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句,這樣也是具足六度。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繼續以與理相違的敘述「如前說聲緣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破斥他宗;另以「供曼陀羅儀軌中之文句亦具六度,則唯應修此」,如果勸誡勿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而為滿足。

 

 

以下參考

廣論消文252  2527

破斥空性見中具足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爭議分二: 不須施等之爭論 破斥彼說

不須施等之爭論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假設對方又說:布施等不是不要,就是在那個無分別當中啊,布施等等都可以完備了。比如不著所施、能施、施物,我們通常所謂的三輪空,這樣就行了!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也都是如此。而且,經中也都說每一度都能含攝其他六度。

破斥彼說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假定說,你住在這個定當中,不去分別就算圓滿一切的話,很多外道得到那個定(奢摩他)中、他心裡也沒有執著分別(三輪空),那豈不是就圓滿一切波羅蜜多了嗎?特別如上述的聲聞、獨覺安住於法性無分別中時,那應當說他們是大乘菩薩,因為那時他們也具足了六度所攝的一切菩薩行。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惟應修此。

假定看見經上面講說,每一度當中都含攝其他的六度,這樣就可以的話,那麼我們剛開始供那個曼陀羅的時候,念到:「哪怕是牛糞水啊都是布施。」,那我們就好好修這一個法就足夠了。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則於佈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因此,所謂用智慧來攝方便,用方便來攝智慧。,譬如說一個慈母痛失愛子,心裡面的憂惱逼迫,不曉得怎麼辦!在和他人說話等時,她心裡邊憂心一直在。但也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同樣地,現在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時候你照樣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解空性的心一直跟著他,所以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二者實不相違。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勢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反過來,你剛開始的時候先修菩提心,那個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然後你證得空定,欸!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雖然你證得了空性,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所以,是對此而稱為無緣施,假定沒有捨心的話,根本不能布施,也絕對不會因此而成為無緣施。對其他五度也應如是了知。方便跟智慧彼此不離、互相攝持,應該了解這個道理。

     宣說違背其他所許分五:自語相違 與經教相違 與一切理相違 與諸多宣說無緣經典相違 與諸因緣建立教理相違

    自語相違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教證無邊。

經上面說,福的資糧果,就是生死當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長壽等事。同樣地不要誤解,如果遠離了智慧和善巧方便時,的確如此,同樣地,這個方便拿智慧來攝持,這個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如《寶鬘論》所說:大王!佛的圓滿的報身報土,這個是福資糧。所有的教上面,到處都是說明這個。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為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再者,你有時說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話,就是一切的壞事情,一切煩惱等等,本來是要墮惡趣的,有可能變成功成佛的因。,有時又說增上生之因的佈施、持戒等善行是流轉生死之因,並非無上菩提之因, 你到底在說些什麼呀?還是讓心正直安住後再說吧!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