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0-19 12:30:35| 人氣5,5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92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92  1926-1939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卯三、當如是發願分四:

出家也須知足及安住阿蘭若 應當歡喜行持頭陀行 須如古德發願般隨學 發願觀修無常並串習無我

辰一、出家也須知足及安住阿蘭若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又應當發願依靠簡樸的衣服以及托缽乞食而存活,知足少欲,在遠離喧囂的靜處淨除自己的煩惱,成為他人的供養處。

粗劣衣缽:極其樸素的衲衣、缽盂。

乞活:只是為了存活而求衣食,並不是為了享受。出家人吃飯時,對飲食應作藥石想,僅為延續生命而受用衣食,目的是要修習清淨的梵行。

知足:對生活的要求很低,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即可。在乞食時,別人給什麼都很滿足,不會挑剔說:這樣好,那樣不好。

遠離處:寂靜之處,梵語是阿蘭若。住在靜處是為了淨除相續中的煩惱。

為他供處:心裡祈願別人供養我,我要好好修行,給他們種福田。

以下補充有關糞掃衣等知識,有助於學人理解出家生活的清淨、高尚、純潔。

糞掃衣,在《十誦律》中說有四種: 塚間衣,即包裹死人、棄於墳間的衣服;二、出來衣,包裹死人再施給比丘的衣服;三、無主衣,在聚落當中,放在空地沒有所屬的衣服;四、土衣,扔在路邊、墳間或者垃圾堆裡的衣服。這些別人不要的破舊衣服或者碎布洗淨後縫成的衣服,叫糞掃衣

《毗婆沙論》中引佛語說:糞掃衣,少、容易得、無罪。世友尊者解釋:不必費力就能獲得之故,以及不是很多人受用之故,稱為少;隨時隨地都能獲得之故,稱為易得;佛所開許之故,智者受用之故,稱為無罪。

《毗婆沙論》還說到穿著糞掃衣能得十種利益: 慚愧;二、防寒、防熱等;三、表示沙門的儀法;四、天人恭敬;五、無貪好;六、隨順寂滅,沒有煩惱熾燃;七、自己造惡業容易觀察到;八、無需其他裝飾品莊嚴;九、隨順八聖道;十、精進行道,沒有染汙心。

因此,糞掃衣是比丘所穿衣服中最高尚、殊勝的衣服,超過華貴的好衣,因為它能讓人離貪,與法相應。

缽器:梵語缽多羅,譯為應量器。即飲食應量,缽不能過大,一般以鐵或瓦等製成,顏色須樸素。這樣用缽也是為了對治貪心,

家家行乞:挨家挨戶按次第討飯,不加選擇,討完即返回,也不留戀、觀望。

乞食有很多利益: 降伏我慢;二、不貪口味,不論別人布施什麼食物都不執著;三、專心修道,不必為了飲食而浪費時間;四、讓見者生慚愧心,即出家是為了度眾生,度眾生首先要斷煩惱,斷煩惱又必須苦行,如果自己如法行持,能讓一般人見而心生慚愧,他們見到出家人乞食,心想:為了度眾生如此刻苦,我們怎能貪口味、圖安逸呢?這樣可使別人道心增長,俗念減少。所以,乞食對眾生大有利益。

阿蘭若:譯為遠離處、閒靜處。天臺大師說:不做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也有譯成無諍,即居住之處不與世人諍論,也就是離開聚落五裡的地方。肇公說: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閒,故佛讚住於阿蘭若。(競爭都是產生在人群當中,在空閒、寂靜處,自然遠離諍論,因此世尊讚歎安住在阿蘭若。)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發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

如《七童女因緣論》說:何時我能剃除鬚髮,守持糞掃衣,安住在靜處修行?

目視軛木許 ,手執瓦缽器 ,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

何時我能目視前方一軛木許的地方(約1公尺),手持缽盂,無有譏毀地挨家乞食?

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何時我能不貪圖利養恭敬,淨除所有如刺泥般的煩惱,成為村人的供施之處?

煩惱刺泥:煩惱能傷害人,所以比喻為刺;能染汙相續,所以比喻為泥。

辰二、應當歡喜行持頭陀行

頭陀:譯為抖擻、淘汰、浣洗等,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的修法。

《善住意天子經》說:頭陀者,抖擻貪欲、瞋恚、愚癡,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我說彼人名為杜多。《大品經》說:須菩提,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又應當發願:以草作為座墊,在露天沒有衣被蓋身之處睡眠,清早起來,讓霜露濕潤衣服,受用粗劣的飲食而能知足,以及在樹下柔軟的草地上,依靠聖法的喜樂而存活、睡眠。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

何時我能從草地上起身,霜露弄濕身上的衣服,以粗劣的飲食維持生存,對身體不起一點貪著?

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 ,受現法喜樂?

何時我能靜臥在樹下如鸚鵡綠般翠綠的柔軟草地上,感受現法的喜樂?

辰三、須如古德發願般隨學

以下是噶當派大德博朵瓦的一段典故。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西藏冬天非常寒冷,在一個下雪天,雪花紛紛飄落,博朵瓦尊者簡陋的房頂上壓了厚厚一層雪。(這是形容當時的環境很艱苦。)在這種情況下,尊者說:昨天晚上,似乎是《七童女因緣》中所說那般,我內心非常歡喜,除了想這樣艱苦修法之外,我別無所求。

辰四、發願觀修無常並串習無我

又應希願住藥草 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

又應當發願:坐在流水岸邊的藥草地上,思惟流水的起滅無常如同自己的身命,以妙觀察智慧滅除三有的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我執,捨棄三有所有歡樂,反覆思惟器情世間如同幻化等一樣。

水浪起滅無常與身命相同:人命一天一天流逝,永遠也回不來,在這點上,人命和流水的性質相同。所以,在河邊應當思惟人命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背棄三有所有歡樂:人們所看重的享樂,都要拋棄。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 ?

何時我能坐在水邊、長滿藥草的地上,反覆觀察波浪的起滅如同生命的無常?

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

何時我能破除一切惡見之母的薩迦耶見,不歡喜三有中的一切受用?

何時我通達,動不動 世間,等同夢陽焰,幻雲尋香城?

何時我能通達動與不動的世間,等同夢境、陽焰、變化無窮的雲彩以及海市蜃樓?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以上這一切,都是發願以出家身行持修行之事。

卯四、成為佛法所緣

伽喀巴 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 真養子。

伽喀巴大師說:如果能持三法衣而安住在苦行的山間,我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伽喀巴大師說:如果能以佛的行持,在山間行苦行,這樣才是真正的世尊弟子。大仙-世尊,。文父,指釋迦文佛,即世尊。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霞惹瓦祖師也說:在在家人忙碌於世間事,應當披上法衣到他那裡去,讓他生起出家好安樂的念頭,如此能讓他種下未來出家的習氣。

卯五、顯密教中讚歎出家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勇猛長者請問經》也說:我何時能出離痛苦之處的家庭,這樣修行?我何時能安住在作僧羯磨、長淨羯磨、解制羯磨、彼此和合恭敬當中?應當具有這種愛樂出家的心。

愛出家心:將出家真正視為特別殊勝的心。

【註解】

1.  十二頭陀行:是當時印度出家人,在食、住、衣三方面,所過的生活方式。1.阿蘭若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5.節量食。6.午後不得飲漿。7.著弊衲衣。8.但三衣。9.塚間住。10.樹下止。11.在露地坐。12.常坐不臥。

2.  六和敬:(事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3.  僧羯磨:僧眾作授戒、懺悔等業事的一種宣告儀式。

4.  長淨羯磨:是一種能增長善法、淨除墮罪的儀軌。

5.  解制羯磨:遮止,為了避免安居期間僧眾發生諍論而分離,不能圓滿安居,所以安居期間一律遮止互相問及違犯墮罪之事以及分配安居期間所得的財物。是解除這種制定。

堪布詳解

僧羯磨羯磨是梵語,翻譯為作業。僧眾作授戒、懺悔等業事的一種宣告儀式,由這種宣告而成就業事。僧眾作羯磨總共有一百零一個,歸納為三種: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長淨羯磨長淨梵語是布薩或者布沙他。長淨羯磨,是一種能增長善法、淨除墮罪的儀軌。對出家人而言,有定期長淨和不定期長淨。定期長淨是每半月(十五日、二十九或三十日)集合僧眾誦戒,使比丘等安住在淨戒中。不定期長淨有三種:在開光等吉日舉行的長淨,稱為吉祥長淨;為了制止已出現傳染病等災害或為避免出現災難而作的長淨,稱為息災長淨;為和解僧眾分裂而作的長淨,稱為和合長淨。在家居士作布薩,是在六齋日持八關齋戒。

解制羯磨遮止,為了避免安居期間僧眾發生諍論而分離,不能圓滿安居,所以安居期間一律遮止互相問及違犯墮罪之事以及分配安居期間所得的財物。是解除這種制定。比丘眾先要作解制的預備:安居結束的七天前,要作遠期和近期加行,遠期加行是啟請三藏法師,修整裝飾經堂,告訴周圍的居民十四日夜晚有法師講經,當天法師會為在家出家眾整晚作開示。近期加行是在十五日僧眾互請諒恕之後,由所派執事啟請僧眾作白一羯磨。正行是在加行之後,由所派執事發草給僧眾,念誦三遍解制偈,行墮犯解制和財物解制。到十六日,為了斷絕貪戀安居地,僧眾離開該地,結伴遊方。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這是說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發願,此處主要是希願比丘戒。

《大般若經》說:菩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隨所生處,常樂出家,剃除鬚髮,執持應器,披三法衣,現作沙門。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如是發願: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寂天菩薩發願: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為僧。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大乘莊嚴經論》說:應當知道,在家眾具有很多諸如散亂、貪瞋等的煩惱和痛苦,出家眾則具有與此相反的無量功德,因此,出家菩薩的所依身勝過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薩。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不但是小乘修行解脫、脫離生死,讚歎出家身殊勝,即使是大乘當中由波羅蜜多乘以及密咒乘修學一切種智,也讚歎出家身最為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迮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閑曠如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以上顯密經續中所讚歎的出家律儀,是別解脫律儀、菩薩戒律儀、三昧耶戒律儀三者中的別解脫律儀,因此應當敬重聖教根本的別解脫戒。

由此可見,佛教的基礎就是別解脫戒。

整個抉擇解脫道的體性,包括抉擇身和抉擇道兩部分。以上從兩方面抉擇了身:修解脫道,在家眾須具有八暇十滿的人身,如果是出家身,則是最好的所依。以下抉擇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