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76 176頁8行-177頁9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午二、不善心死分六:
① 以不善心死 ② 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③ 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④ 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⑤ 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⑥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未一、以不善心死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以不善心死,就是自己回憶,或者因為他人而使自己回憶生前串習的惡法,從粗想開始後,追思憶念貪欲瞋恚等,心中顯現不善法,臨終時,他的身體將會感受極重的苦受。
未二、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暗處。
生前造不善業的人臨終時,必定會感受先前所造不善業感得的不可愛果的所有前相,就像夢中顯現很多怪異的景象,會在他心前顯現,此情形猶如從光明走向黑暗處。
這一段中的“諸不善業”,包括殺生乃至邪見之間的不善業道。“不善業果前相”是指臨終前雖然還沒有產生不可愛果,但首先要感受它的相。由於此相有無量種不可愛色的相似顯現,因此稱為變怪色相。
“從明趣暗”,在唐譯中完整地表達為:“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暗。”
(依於現受不可愛果前相之故,佛說:如果有人先前造下不善業,並且作已積聚,在這種不善業成熟即將趣向惡趣時,它的前相就像從光明趣向黑暗。比如,在傍晚時分,日光被山峰的影子遮蓋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會出現初中後三個階段的障覆之相。起初,日光只是被遮住少部分,這叫懸覆,這一階段的暗相輕微;到了中位,日光已被完全遮蓋,暗相轉而深重;到後位,暗相極重,因此稱為極覆。造惡者從光明趣向黑暗的前相也是如此。)
下面具體說明造惡業者成熟不可愛果的前相差別。
未三、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造作最深重不善業的人,由於看見各種恐怖的不可愛景像,嚇得身體汗毛豎立,手腳亂動,大小便失禁,並且手抓虛空,雙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臨終時會顯現這類見變怪相所引起的惡相。
未四、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如果是造作中等不善業,以上的惡相之中,有些會顯現,有些不會顯現,不會全部顯現。
未五、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生前造惡的人解肢節苦最為慘重,這種解肢節苦除了天趣和地獄這兩類有情之外,其他各道的旁生都須要感受到解枝節的苦。
天人和地獄眾生都是化生,化生有情不是逐漸命終,因此排除在外。其餘生處的解肢節苦又分重輕兩種,重是指作惡業者,輕是指作善業者,北拘盧洲的眾生感受的都是輕苦。
總而言之,惡業越重,解肢節苦也越重;善業越重,解肢節苦則越輕,特別是具足清淨戒體的比丘,臨終時非常安祥。
未六、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所有凡夫臨終時,在到昏昧想位之前,長期以來串習的我愛會現行,而且由於我愛的增上力,心中會產生“我將沒有了”的恐懼感,這時會不自在地愛執自身,這是產生中有的原因。
日常法師開示
一個人臨終的時候,先是進入粗想,接著是細想,到最後就完全昏迷了。在這個之前,由於無始以來一直串習強烈的「我愛」,死時會感覺到我好像快要失去了,自然而然生起非常強烈的執著,這就是感得中有的原因。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此中雖然預流果和一來果也會現行我愛,但他們以通達無我的智慧力不斷地觀察、分析,可以制伏我愛而不耽著,就像大力士制伏瘦弱者一樣。不還果的聖者,我愛已不會現行。
有人問:按前文所說,是由臨終時我愛現行並且以我愛增上力愛著自身而成辦中有,但是不還果聖者我愛不現行,那他成辦中有的因又是什麼呢?
答:成辦中有之因有二種:一是以我愛已生故,二是以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雖然不還果聖者我愛不現行,但是還有樂著戲論而熏習。是對何法熏習呢?不還果聖者原先對靜慮正行串習很強,所以歡喜三摩地功德等,這是成辦色界中有的因。
午三、無記心想分二:① 粗想位 ② 細想位
未一、粗想位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以無記心去世,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造下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或者善惡都未造,在臨終時自己未能回憶起善惡,也沒有他人使其回憶,是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既不是安詳而逝,也不是苦惱而死。
以上只是針對粗想現行的階段,將死心分為善、不善、無記三種狀況。進入細想位時,一切都成為無記狀態。
未二、細想位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所謂以善心而死,僅僅是指粗想位,當細想現行時,善心也會消失,只是安住在無記心中。這時即使對曾經串習過的善法也不能憶念,別人也不能使他憶念。以不善心死也是如此。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因此,在細想現行時,一切死心無一例外都是無記的狀態。
《俱舍釋》云:“善不善心行相明瞭,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當斷死心”:正當斷命根時的最細死心。
“不能隨順”:最細死心與善不善心的行相不同,一般人最後的死心狀態極其微弱,而善不善心的狀態卻很明顯,所以善不善心不隨順最細死心。最後死時唯一承許相應捨受,隨順無記心,因此最後死心是無記心。
以上所說,只是針對一般情況,以修行人來說,如果具有修證,臨終可以安住光明大圓滿的正道、大樂智慧或者大手印的境界,這時不是無記心。以淨土宗的行者來說,臨終能與阿彌陀佛相應,也不是無記心,原因是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安住在善心狀態中。
《悲華經》說:“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暗。即便捨身,來生我國。……所有眾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從這些經文可以看出,淨土行者如果臨終信願真切,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以佛力加被,當時能生歡喜心而往生,因此和一般的狀態不同。這裡主要是就中士道的一般情況而宣說的。
巳三、從何攝煖
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識最初托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托。
第三從何處攝煖,造惡者,識是從身體的上分先捨,即頂部先冷,逐漸冷至心的部位。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從下分捨識,腳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臟。這兩種情況最後都是從心臟部位捨識。業識最初托生在父母的精血中,和精血和合,成為肉團心。臨終時,識與蘊身分解,最後捨識之處,正好是最初的托生之處。
日常法師開示
所以從臨終的相狀,就可知下一生去的地方。有的時候我們會想知道這個人下一生到哪裡去而摸摸他。****千萬摸不得!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而且會影響他的投生。****說來說去真正重要的還是自己平常的時候要多鍛練。要幫忙亡者,能夠勸他固然好,就算他不聽,【如果你自己心力很強,能夠代他觀想、憶念的話,亡者也能受用,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
同樣,造惡者先從頂部將煖收攝至心,而造善者則從腳底收煖至心。
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雖然沒有說及此後身體另一分攝煖的情形,但是應當類推而了知,即:造惡業最後從腳底逐漸收煖至心;造善業者最後從頭部逐漸收煖至心。
補充資料:淨土三經之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十六觀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王后名字)。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1.上品上生者。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都來迎接此善士往生西方淨土**
經文
(往生者)往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9.下品下生者。滿十二大劫蓮花才開。但是永不再墮三惡趣。
【十念往生】
**【臨終時,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經文原典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心中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