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12 14:39:11| 人氣4,1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48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48  1486-1495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受報的輕重,和造業的對象有很大的關係。由於是極強力的業,因此對於某些個別的凡夫而言,並沒有一定的準則。

如《三摩地王經》中說:「勇授大王殺害華月嚴菩薩,雖然事後追悔,而大舉興建塔廟,在長達九千五百億年的漫長時間,廣修供養。每日三時懺悔罪業,且確實守護戒律,但死後還是墮到無間地獄,經過六萬二千億劫的時間,遭受眼盲等無邊的眾苦。」雖是如此,並不表示他的悔罪沒有意義;如果沒有懺悔,他會受更大、更重、更久的苦果。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另外,藉由懺悔、防護等力,雖然能使惡業悔除清淨,但是這和從一開始就不被罪業染污的清淨,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就如《菩薩地》中所說,一旦犯了菩薩根本墮,雖然可藉由懺悔與重受菩薩戒,讓罪業重新得到清淨,但在這一世已確定不能登上初地菩薩。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

《攝研磨經》中,文殊菩薩請問世尊:「世尊,如果有人因親近惡友,而造了誹謗正法的惡業。世尊,這個人要到何時、如何才能脫免此罪業?這樣請問之後,世尊告訴文殊菩薩說:曼殊室利!此人若能持續七年,每天三次認真地懺悔,確實可以清淨罪業;但之後至少須經過十劫的時間,才能獲得忍位(加行道的忍位)。」

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這裡說明了,雖然罪業已經藉由懺悔清淨,但是要獲得忍位,無論多麼努力,最快也須再多花十劫時間。所以「無餘清淨」的意思,是從淨罪方面來看,指透過懺悔,可以讓原本會感得不悅意果報的罪業完全淨除;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要生起道證等功德,時間會大幅度的延後。所以必須在一開始就不要染污。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聖者面對微小的墮罪,就算性命交關也會明知故犯。如果「懺悔後淨除」和「最初無犯」兩者並沒有差別的話,那聖者於小惡就無需如此小心謹慎了。這個道理也顯見於一般世間,例如手腳受傷了,雖然可以治癒,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恢復到最初沒有受傷前的狀態。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