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
Takara公司從美國孩之寶買下了孩之寶當家產品Combat Joe人形的使用權。由於當時日本的孩子們不喜歡軍人士兵一類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 Joe改頭換面變成了「變身改造人」(Henshin Cyborg)系列。
【1974年】
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個微縮版的「變身改造人」,但最終把名字定為「微星小超人」(Microman)。「微星小超人」只是一批透明身體,鍍銀腦袋,高約10厘米的可動小人形。Takara公司也為微星小超人創造了一系列的故事,以漫畫的形式推出。當然,這時候的「微星小超人」還與變形以及機器人沒有任何關係。
【1982年】
「微星」系列開始加入機器人的角色,將以前的人形技術以機器人的形態表現出來,推出了MicroRobot系列。其中一些機器人已經可以簡單的變形為飛行器之類的交通工具。
【1983年】
Takara推出了一個名為Micro Change的分支系列。在這個系列中,人物更象純機械的生命體,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改造人形態。而變形種類與變形方式也較以往更為豐富且複雜。這些人物的變形主要以小型家電/設備/工具/武器/迷你汽車為主,如卡帶式單放機、顯微鏡、手槍等。
【1984年】
孩之寶將Microman、Diaclone兩個系列引進美國,定名為Transformers,並由Marvel漫畫公司創作相關的漫畫。他們在原有的包裝盒人物畫及日本雜誌漫畫形象的基礎上作了一些修改以便更容易繪製長篇漫畫。為了更好的推廣這個漫畫配合玩具的系列,還找東映動畫製作了三部有劇情的動畫廣告在電視臺播放(也就是動畫劇集的前三集,也確立了孩之寶與東映之後的合作)。這三部動畫廣告播出後反響強烈,製作方決定乾脆順便再製作一部長篇動畫,便形成了我們後來看到的98集長篇動畫連續劇。
【1986年】
經過兩年的市場培育,變形金剛已經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玩具品牌。1986年對於變形金剛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前兩年已經基本把原Diaclone中的主要產品用完,於是從1986年開始推出了大量原創人物,這些人物很多是在Diaclone末期就已經在設計中的。這一年中推出的新產品開始有了新的特點--合體。原本Diaclone中的合體基本都是六個或更多人組合,這無疑加大了開發的難度。於是Takara設計師把合體部隊規範為五人合體,隊長體型較大位於合體的軀幹部位,四名隊員體型較小擔任四肢。大無畏與飛天虎、守護神與混天豹陸續配對登場。
【2007年】電影版變形金剛正式面市
導 演:【絕地戰警】麥可貝(Michael Bay)
演 員:【血盟兄弟】泰瑞斯吉布森(Tyrese Gibson)、喬許杜漢默(Josh Duhamel)、(Shia LaBeouf)、(Megan Fox)
發行公司:派拉蒙監製: 史蒂芬史匹柏
故事大綱:
數百年來,兩種機器外星人種族,代表正義力量的博派族,以及代表邪惡勢力的狂派族,一直在展開一場終結大戰,後果可能會造成宇宙的毀滅。當這場大戰降臨到地球,只有一個名叫山姆魏瓦奇(西亞李畢福飾)的青少年能夠阻止邪惡的狂派族取得終極能量-火種源。山姆只是一個平凡的美國青少年,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學校、同學、朋友、車子和美眉,當然了,他並不知道他是拯救地球的最後一個機會。他和他的朋友蜜琪(梅根福克斯飾)發現他們被捲入博派及狂派變形金剛的拉鋸戰之間。
註1:值得玩味的是變形金剛系列作品繁多,由於譯者的不一,動畫內的各種名詞也有多種譯法,像Optimus Prime在兩岸三地常見的譯名便有「無敵鐵牛」、「至尊」、「柯博文」、「擎天柱」幾種。之後,在2005年時,台灣Cartoon Network播出Transformers Energon時採用了大量的港式譯名(之後就成為港臺地區正式譯名),其中幾個代表性的名字(柯柏文、重擊砲、天火等)也用在日後的變形金剛系列玩具宣傳單上。
註2:在1984年2月的美國國際玩具展上,孩之寶憑藉還未正式上市的變形金剛,在7天內創下了價值1億美元的批發訂貨紀錄。在玩具正式上市後的8周內便賣出了3百萬個變形金剛,在7個月內賣掉了1千萬個變形金剛,占掉了當時玩具市場的43%的份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