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陳道明、李連杰主演。
戰國時代,七國:秦、趙、韓、魏、燕、齊、楚瓜分天下。秦王嬴政野心吞併六國,故被視為暴君,六國刺客均以殺秦王為首要目標。
刺客猖獗,名動天下的三大高手:殘劍、飛雪、長空更是秦王的心腹大患。十年來,秦王防範甚嚴,並頒下法令:「有誅殺三人者,賞萬金,封五千戶侯,上殿十步,與王對飲!」。
殘劍、飛雪雙劍聯手,號稱天下無敵,長空更是長槍在手,天下無人能出其右!要滅三人,談何容易?豈料秦國區區一個小亭長「無名」竟能連敗三人!
森嚴大殿上,無名得與秦王對飲,雙方只有十步之距,無名向秦王述說當中的來龍去脈,整部電影也以此為架構展開。
看完此片直覺的讓我聯想到芥川龍之介於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發表的小說《羅生門》。
故事是描述一個剛被主人解雇的僕人,在羅生門躲雨時,看到一個老婦人在偷拔死人的頭髮,後來他搶走了老婦人的衣裳,然後消失的無影無蹤。
後來,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將「羅生門」的躲雨情節和芥川龍之介的另一部小說「竹籔中」的兇殺疑案結合,拍攝成電影《羅生門》。
電影《羅生門》藉著三個躲雨人在羅生門談論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案中,武士(死者,以靈媒代言)、女人(武士之妻)、強盜敘述所經歷的凶殺案;目擊者樵夫敘述目睹兇殺案現場的前後兩個版本,以及行腳僧、衙吏的供詞,形成一段六個人物、七種說法的多角度敘述,每一觀點皆揭示人類對敘述事件的盲點。
英雄的故事主軸不僅相像,連敘事手法也有許多類似之處,我想這應該不是刻意模仿,只是出自於單純的巧合。
利用鮮明色彩的轉換,把環境和人的心情,巧妙的互相融合,透過鏡頭表現,帶給觀者直接而深入的感覺,不僅使結構十分清楚,更讓觀眾留下清晰的印象,並讓視覺得到最佳的享受。
之前提到類似的部分,有許多觀眾反映,英雄是一部經典拍攝手法的大雜燴,讓人覺得有許多眼熟的場景。
但不管是刻意模仿或是巧合,小瓶認為,張藝謀導演在攝影、畫面、色彩的部分,處理的相當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三國演義」之「曹操煮酒論英雄」的一回中,曹操對劉備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的意思是說「包藏宇宙之機」,即和整個大自然,以至整個宇宙達到一個和諧,去到一個「萬物唯心」的境界,一個在思維和內心修行上已極其量地超越了視覺和聽覺的境界,從而包含及藏有宇宙之機。
「吞吐天地之志」即胸襟廣闊,目光遠大,不在乎身邊的一切,只在乎天地大事乾坤之輪轉者。
而這也正是英雄一片的核心思想。
張導演一直很重視的畫面的意境夠,正如他在電視訪問中所說的,數年過後你可能會對片中人物、劇情完全遺忘了,但你一定會記得某一幕戲,永永遠遠在腦海中留下印象。
場面的美感、氣勢和震撼力是有了,但是文字和情感的描述略嫌薄弱,俠之大者,為國、為天下蒼生、為黎民百姓的感覺卻沒有適時強調。
也就是像史詩般壯闊的悲壯情緒,並沒有表現的很好。
雖說好萊塢的公式很死板(例如神鬼戰士、梅爾吉柏遜之英雄本色),但是在結局的部分鋪陳一些情感,和令人動容的元素,像是文字或畫面,也可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五洲派布袋戲宗師黃海岱描述,有一回一些老師傅演反派時,戲棚下屠夫看戲,不斷激動大罵,最後甚而奪走戲偶,將奸人一刀斷頭。
又說,口白說的好,瞎子都會來聽。
小瓶覺得這是一部用理性去編去拼湊出的故事,有著華麗的包裝,卻沒有情感跟靈魂。
不過故事倒是顛覆以往的結局,無名最後的決定也跟殘劍一樣,想殺秦王,腦子卻很清楚,絕不能殺。
但是最後秦王卻是相反,他不忍殺、也不願殺,卻不得不殺。
一個殺,一個不殺,但都是為了兩個字。
天下。
兩人都是英雄。
註:在新聞中,經常可以看見記者形容某一個事件就像「羅生門」一樣。羅生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羅生門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個城門,由於平安時代(西元749 ~1192年)京都接連發生地震、大火、飢荒、颱風等天災,使得京都變得十分蕭條,也使得羅生門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荒蕪的羅生門不僅成為狐狸聚集的地方,也成了盜賊的棲身之所。最後,甚至衍生出把沒人認領的死屍拋棄在城樓的習慣。因此,一到了天黑,就沒人敢在羅生門一帶走動。
芥川龍之介於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發表的小說《羅生門》。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將「羅生門」的躲雨情節和芥川龍之介的另一部小說「竹籔中」的兇殺疑案結合,拍攝成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藉著三個躲雨人在羅生門談論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案中,武士(死者,以靈媒代言)、女人(武士之妻)、強盜敘述所經歷的凶殺案;目擊者樵夫敘述目睹兇殺案現場的前後兩個版本,以及行腳僧、衙吏的供詞,形成一段六個人物、七種說法的多角度敘述,每一觀點皆揭示人類對敘述事件的盲點。
這部電影是黑澤明執導的第十二部作品,並獲得了威尼斯國際影展的金獅獎,這個獎項首次由亞洲電影所獲得,從此「羅生門」不僅是一部日本著名電影,更因其在電影的成就,使得該片片名(Rashomon)成為一個英文單字,形容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無法釐清事情真相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在報章雜誌看到的用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