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紙有兩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件是全國反霸凌運動,另一件是有學者主張恢復《四書》在高中課程的教學時數。他們認為中國傳統儒家經典有助於教化人心,阻止校園霸凌的發生,所以應該大力恢復。然而這種做法是否真的有用?
最近我在紐約時報看到一篇文章 “Web Popularity, Achieved by Bullying”,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最近針對青少年霸凌事件所做的一系列研究,青少年霸凌之根本動機在於增進其在同儕團體的階級地位,更有趣的是,當他們成功將自己推到領袖地位時,霸凌的行為反而會迅速消失,因為此種行為不利於他們繼續保持領袖地位。其次,霸凌事件的受害者往往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弱勢族群、不懂得保護自己或是社交孤立的孩子,而是受歡迎度在中間地帶、甚至在伯仲之間的敵對兩造。文章還指出,要解決霸凌事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結合受害者、旁觀者(也就是不願參與霸凌行為者)以及團體中的領袖這三方的力量去制衡霸凌者,使其無法藉由霸凌行為增進在團體中的地位。
如果紐時所說的這種做法是可行的,那麼反霸凌就不是只喊喊口號,或是穿著粉紅色衣服跳幾支舞就可以解決的。對學校來說,老師及輔導員平均必須建立或鼓勵每個孩子畫出自己的「社交網絡圖」(social maps),包括通常會去求助的可靠朋友,不願捲入霸凌事件的「中立者」,以及學校中的「老大」。在霸凌事件發生時,學校或家長會可以結合這幾股力量,必要時由警察局少年隊派人支援制裁具暴力傾向的孩子,如此才能減少校園的霸凌行為。
霸凌行為不僅在校園裡經常發生,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藉由某些非和平的方式建構彼此間的「相對地位」。在政治領域裡,理論上民主政治是用選票來決定領導人,但怎樣才能吸引民眾選票呢?此時不同的黨派就會彼此霸凌以爭取選民的支持。在公司裡高階職位僧多粥少,各方勢力難免會互相爭奪,候選人之間彼此爭鬥也是常有的事。既然霸凌已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現實,那麼《四書》是否能幫助我們遏止霸凌?
我的答案是「不能」。《四書五經》確實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但它最終的目標是在一個封建體制下,建構知識份子(士,君子)在「知識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道德人」(修身齊家)及「政治人」(治國平天下)三領域的基礎能力。
在封建體系中,人與人間的階級地位(人倫)是早已經決定好的,而且沒有什麼平等概念,只有尊卑之別。最核心的關係就是所謂的「三綱」:父高於子,君高於臣,夫高於妻。三綱之後還有五倫,亦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其中最困擾儒家的是朋友關係,因為這種關係不基於血緣或婚姻,所以儒家只能用「信」來規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由於「信」這種關係的權利義務並不如其他關係那麼明確,因此中國人習慣上對好朋友還是會以兄弟相稱,如此才能定下彼此的尊卑關係。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重點就在於如何讓在下位者忠順於上,在上位者仁厚待下,如此則君臣有義,上下有分,長幼有序,整個社會方能維持一個靜態的平衡。
在這個和諧完美的秩序中,「士」扮演著承上啟下的地位。作為臣下,他必須本著專業與負責的態度輔助君主治理國家;作為官員,他必須負責教化百姓,並且讓百姓足衣足糧。孟子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於穩定既有的社會階級秩序,而非在無秩序的叢林社會裡建立秩序,所以我們應該不難理解,何以「禮義教化」構成孔孟思想絕大部分的內容。今天有些文化界人士試圖用《四書》來遏止叢林社會中必有的霸凌現象,恐怕是緣木求魚。
台長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正視並接受霸凌事件是無法從社會中完全根除的現象;其次是必須要教導孩子如何學會用正確的態度處理霸凌,這也是讓他們在日後能順利進入社會的「職前教育」;最後,由於霸凌者最主要的動機在於提升自我在同儕團體的地位,因此如何增加霸凌者的行為成本、減少其因霸凌行為所能得到的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角度。
例如:政府可以將霸凌者強制拘禁、隔離,或將其所屬之小團體強制分散在不同學校或班級。學校應特別注意學生的個性及家庭環境,對於那些可能採取暴力行為對付他人的高危險群應當予以列冊觀察。而一般家長在孩子遇到霸凌時,應鼓勵他們思考有效的反制及處理措施。這些才是應付霸凌問題較為有效的途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