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林郁嫺,「815 Art」負責人。軟雕塑生物創作、教學、訂做,用常見材料或再利用布料製作奇妙生物,過去光鮮的學經歷都融入「世界萬物是一個圓,我們都在這個循環裡」。曾獲台中纖維博物館第三屆纖維創作獎佳作;灰熊綠展集、高雄良面學堂迷你蘑菇展、水母和朋友們纖維藝術創作展、水倉依舊水母常設展,虎尾建國眷村駐村藝術家。
1.去雲林!做江湖,但不能活成江湖
大概十年前,我因為一些原因匆忙搬出家裡,好心朋友收留了我,我努力想著要把「搬出家裡」變成好事,壓過自己好淒涼的感覺。反正要離開家,不如去之前覺得太遠放棄的工作吧!
我想做道具,雲林的布袋戲公司在徵道具師,於是我就去了。戲棚是很大的鐵皮屋,一半是拍片區域,一半是工作區,二樓有辦公室、錄音室和兩間員工宿舍,衛浴共用,套房地上放著彈簧床墊,我把床墊翻到涼蓆那面擦乾淨,枕頭太佔空間沒帶,墊衣服就好啦!後來,好心同事給了我枕頭,也算好心情再加分。
雲林在中南部,鐵皮屋宿舍有冷氣,工作區沒有。同事後來表示,他們那時候都在猜,我啊,一個星期就會離開,畢竟通常戲迷才會去應徵,抱著美麗的憧憬來公司,然後發現環境有夠嚴苛,幻想破滅以後就跑走了,最快離職紀錄是當天下午,猜一個星期已經很久……
猜錯了!我既不是戲迷,也沒看布袋戲,沒有憧憬,自然不會破滅,來就想做道具而已,想不到吧!只想做道具的我,實際參與製作以後卻被征服了。布袋戲有點像很多人一起做一個江湖夢,又傻又不現實,但是很有趣。那家公司已經好幾年沒發片,算是東山再起,偏偏資源比不上競爭對手,小眾布袋戲的競爭,對手過招更要用心。
接下來的日子怎麼辦呢?只能賣努力。不是嘴砲,得確實交出不錯的作品。服裝道具不夠精緻,故事、武打補回來,大公司擺爛我們認真拍——努力、誠懇——充滿希望。我後來被調去做平面設計,身為「本來不看布袋戲」的人,非常懂一般人到底哪裡不能接受,所以盡量在傳統和大眾能吃下去的審美,找一個平衡點。公司沒有電腦、繪圖版,我有;沒有合成的水墨素材,我畫;木偶照片不夠,我和同事假日拍……超級累,但是戲迷反應不錯。
後來,老闆說要出周邊,我想把包裝做成地圖,像仙劍奇俠傳或軒轅劍那種中國風角色扮演遊戲的水墨地圖,趁新劇集建立新世界觀應該很棒。然後,我就一直煩幫我拍照的同事,就是給我枕頭那個,因為公司人手不夠,他做編劇和後製,所以,我們有許多「神秘交鋒」:
我:「跤趾在哪裡?」 (某個角色的根據地)
同事:「越南,因為那邊的人腳趾如何如何……所以叫跤趾。」
我再問:「喔,是奇妙的冷知識,所以跤趾是苗疆?」 (有些劇集會變成苗疆)
同事:「其實不是,劇場版是跤趾,後來變苗疆。」
我:「呃……好吧,那苗疆在現代地理是哪裡?」
同事:「我查一下……很大喔,雲南、四川、湖南、貴州、重慶都有。」
我:「……西南。」
得到答案以後我去畫圖,但很快就又回來了。「神秘交鋒」總是有很多續集:
我:「靈界在哪裡(這個問題有點刁鑽)?」
同事:「天上。」
我不接受這個回答:這很難表現,有沒有入口、通道什麼的?
同事:「喔,入口在北方。」(早說嘛)
這種莫名其妙的對話,一直持續到我們把地圖畫完。最後周邊沒有出,我和同事畫的地圖變成劇集贈品的一部分,戲迷反應也不錯,然後奇妙的轉折來啦!新來編劇對外表示:他覺得有固定的世界觀比較好,所以叫老闆去弄一張地圖來,同事給他的大綱設定,他也說是自己寫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做江湖的故事很好玩,自己活成江湖就太噁心了~~
我不想跟這種人玩,也不喜歡這個生態,然後我就和同事(給我枕頭、幫我拍照、畫地圖的苦主)手牽手跑掉了。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但是有一個好結尾作為補償。那個手牽手一起跑走的同事,現在是我老公。 2.「點」天賦
離開布袋戲業,得到一個老公,手工能力上升一些,但我還是覺得不太夠。不是科班出身有點心虛,於是我跑去上課:擬真動物雕塑、陶土人像,還有美國電影概念雕塑的線上課程。
我很努力,學得很快,有貴人幫忙,希望可以靠手藝養活自己。可以用遊戲來比喻,有些遊戲有天賦系統,角色升一級就會得到一點點數,你可以用點數去換不同的天賦能力。這個系統蠻有道理,和現實世界很像,你在某個領域投入越多時間、精力和錢(點數!),就能點出那個領域越厲害的能力,有投入就有回報,就這麼簡單,我這個階段就像在點天賦。
雕塑是其中一個天賦,其中一種做法是用叫做美國土的東西,它就是黏土,但不像紙黏土會變硬,它一直是可以塑形的軟的,等到做得滿意拿去烤箱烤,它才會變硬。利用這個特性,可以做得超級細,一個指甲蓋可以刻50個鱗片;但這種土也有缺點,它不夠堅固,不適合當作完成品,所以做好之後要用別的材料複製,術語叫翻模。翻模可能會破壞一開始美國土做的原型,斷手斷腳之類,所以翻模技術很重要,不然萬一複製品很爛,原型又毀了,等於做白工,所以翻模時,我通常會請人代工,因為它要特殊器材和技術才能做好。
我天賦點得滿快,開始學到接案差不多一年。那時,接了製作擬真動物的案子,報價七千多,一直決定不了到底是貴、還是便宜,七千多是法定月薪的四分之一,但是考慮到我的工時那又是另一件事,剛剛不是說翻模要請人代工嗎?代工花掉3000多,剩下3000,理論上,如果我把製作時間控制在20小時,那我的酬勞差不多就是法定最低時薪。我還記得,那是一隻可愛的狗狗,品種好像是馬爾濟斯,白色捲曲中等長度毛、垂耳,水汪汪的黑色鼻子和眼珠,嘴巴張開伸出舌頭,坐姿頭微歪,頭抬頭看人的姿勢;我做了大概一個月,一個月30天,一天工時8小時就是240小時,3000元除以240小時,時薪大概十幾塊……和我想得不太一樣。
如果要靠手藝生活,顯然要提高價錢、降低成本,後來和圈子裡的朋友前輩討論,發現大家都有一樣的困擾,價錢高賣不掉,低划不來。木工前輩的經驗是:自由工作者接案,一天工資最低2000,才有辦法養活自己,但是這個價錢一般人很難接受:大賣場玩具400元,高級玩具4000元,我做40000。事實上,真的有人能開到那個價錢並以此維生,但是,越高的開價等於越高的投入,器材、技術、好的材料,積極經營社群、培養粉絲通通是成本。
往高價方向應該是對的,但是這條路好像不適合我。因為每次報價,我都在「價錢太低了是血汗勞工」跟「價錢太高了簡直坑人」來回橫跳,問題不是客戶接不接受,是我自己就過不去,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聰明(很敢說),為什麼這麼難呢? 3.我賣的,只是手工嗎?
難以訂價,是因為現代人已經習慣大量生產的價錢,包括我。因為我們有工業革命、有大量生產,任何能用大量生產製作的東西,價錢都異常的低,用買的比自己做便宜多了,這個奇蹟般的低價是怎麼做到的呢?
假設我做一件衣服,材料費1000,我做5個小時,人力成本1000,自己做衣服總成本就是2000。工廠用一樣的材料、品質生產十萬件,大量進貨本來就比較便宜,一次做很多又可以拼版節省布料,材料費可能只要200,機器生產十萬件,人力和機械耗損假設是1000萬,1000萬好像很多,但平均分配到十萬件衣服上,一件成本只增加100,所以大量生產一件衣服成本300。
一樣的東西,手工2000、大量生產300,比價格手工輸得超級慘。雖然慘,但是我不孤單。大量生產一視同仁的衝擊所有手工相關產業,不管是裁縫、皮革、模型、陶藝、木工、金工……,一個也逃不了,所以我去市集擺攤時,看其他攤主都覺得同病相憐,很親切。
無論如何,大量生產確實讓一般民眾有舒適的生活,得到以前只屬於金字塔頂端的享受。沒時間煮飯,用買的;不會做衣服,用買的;需要電腦、冷氣、汽車,用買的,幾乎一切都能買到,還比自己做便宜又快速,代價是讓一小撮從事手工相關行業的人身處地獄,但和所有人的福祉相比,這只是小小的犧牲,只要你不是被犧牲的少數人就不會有問題。
偏偏我就是那少數人。
現在要轉職已經太遲,而且我已經把所有的點數點下去,我像死死黏在石頭上的貝殼一樣不想離開,但是海水已經退下去,不想離開就要找出活下去的方法。手工製作,價錢贏不了大量生產是事實——但我賣的只是手工嗎? 4.賣什麼?
學雕塑的時候,我抱著「要靠這個謀生」的態度,非常認真,做動物參考資料像解剖學一樣,骨頭、肌肉、動態都有,製作工具一大盒,製作也是把自己推到極限。既然做了,就要宣傳。用FB粉絲頁和IG紀錄製作過程和廣告販售,一開始很冷清,想說累積作品,時間長了人家知道我有這個能力就會來。一直把自己逼得太緊,很累,作為平衡,休息時我就用布料縫來玩。那時候有一個英國人Mister Finch用布做了一堆蘑菇和生物,超級有趣,剛好我有收集布,就縫來玩,沒有想賺錢,沒有計畫,就是玩。反正做出來了,抱著「分享有趣的小東西」的輕鬆心態,把蘑菇也貼上粉絲頁,結果我辛辛苦苦、精雕細琢、嘔心瀝血做的雕塑,居然沒有做好玩的菇受歡迎。
心裡很迷惑。雕塑的技術等級比蘑菇高很多喔!製作時間比蘑菇長,還有學術資料支撐……
蘑菇不在乎這些,蘑菇就是受歡迎!我一開始用可愛的東西比較受歡迎來解釋,然後教人做蘑菇的工作坊開成了,有不認識的人和空間來邀請開課,也開成了,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還跟空間合作辦了迷你蘑菇展……
呃,一定要解釋一下,受歡迎不等於可以大撈一筆。我比較像是從有東西賣不出去變成人家想買但我不想賣的尷尬狀態。因為我知道做不出一樣的,所以後來才開課教人自己做。我作雕塑的比例越來越低,作菇的比例越來越高,這個漫長的過程我好像稍微體會到什麼,之前熱衷點天賦,追求更好、更精緻、更完美的技術,結果忽略了技術是手段,用這個手段說什麼也是重點。嘔心瀝血的雕塑說的可能是「這個技術很棒吧,我做得很好喔!」,而菇純粹就是「哈哈哈,好好玩」,大概大家都敏銳地接收到了吧。
托大量生產的福,技術不再難以取得,所以也不貴,但是沒關係,我可以賣別的東西,透過創作傳達的感動、共鳴或是別的什麼。 5.軟雕塑、剩料、菇……
菇雖然是用布做的,但是和裁縫不一樣,沒有版型,裡面是鐵絲當骨架來支撐重量,然後加上鋪棉塑型,最後表面一層才是布;這個做法原理比較像雕塑,只是用的是針線布料,這類作品叫軟雕塑,還是有用到之前點的天賦啦。
拿來做菇的布則是剩料,就是紡織業和布店的耗損,像樣品布、整卷布剪剩的零碼布、邊角料或各種原因出現的小塊布。布本身是好的,但是因為太小了很難用,最符合效率的做法是丟掉,但是浪費又可惜,有些布店會收起來隨便賣,非常便宜,只是要一家一家尋寶,不知道會找到什麼,也有機會找到阿嬤時代的布。
蘑菇受歡迎的時候,我曾經想過作菇來賣,但是販售要穩定水準和個人等級的大量生產,一次做十個二十個才符合經濟效益,但是這樣就不能用剩料,不是剩料做的菇樂趣有點減少,因為蘑菇在自然環境理,扮演的就是把死掉生物分解成可以再利用的養分的角色,用剩料做的菇,有微妙的趣味!
因為用剩料,認識了一樣用回收材料的朋友,還有相關主題的市集,還有專門收集工廠大量生產廢料再利用的公司,我和他們後來合作了用廢紗剩料做水母繡框畫的課。疫情開始那年,那家公司問我有沒有興趣做大一點的東西?有一家紡織公司,想用自己生產的織帶做大型裝置,放在越南廠房,他們也有員工來上過水母課,我接了,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個案子是越級打怪。
因為大一點可不是多一點材料就好,假設長寬高變10倍,重量和體積成正比,就是長×寬×高=10×10×10=1000倍,光是自己的重量就夠壓垮它,還有安全性,這個案子希望掛在天花板上。只能改做法,參考了昆蟲和花燈的外骨骼,外骨骼意思是身體的重量由它的外殼支撐,而不是內側的骨骼(人類是內骨骼),也就是說它的支撐、造型和表面是一起的,竹編製品也是這樣、螃蟹和蝦也是。理論方向正確,但是很難執行。要把支撐和造型做在一起,談何容易?而且這個案子的主題是水母,半透明的水母,要輕、要大、強度夠,還要半透明…… 6.在更多人的心裡種下愛和溫柔
我試做了半個月都是醜東西,自信心大受打擊,抱著老公大哭,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弱。哭完冷靜下來,還是覺得方向沒錯,只需要找到很弱的我也做得到的方法就可以,不管是什麼,只要做得到,我都接受。人類和惡魔交易,可能就是這種時候。不過我沒有和惡魔交易,我去五金行買紗窗網,試試看能不能當材料,紗窗網既輕、又大、強度OK,還是半透明的,最後完成兩層樓高的水母,掛在鷹架上的相當壯觀,很美;這個案子讓我點出做大東西的天賦,然後做了魟魚、更多的水母、再合作了水母展。
這樣說,好像用紗窗網是逼於無奈,確實也是,但是後來發現把這麼生活化的東西做成一點都不生活化的夢幻生物有微妙趣味。借用一句話:「質疑美、價值和感知」,美一定要用貴的材料嗎?或是反過來問,貴一定美嗎?什麼是美?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好作品?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能給出正確答案,例如外國藝術>台灣藝術、雕塑>繪畫>漫畫……才奇怪呢,簡直像用酒杯花紋來評斷酒的味道。我做小菇用剩料,做大水母用紗窗網,我能取得這個材料,它適合,我就用它;想說的有傳達出去,對方有接收到,就可以啦。
這篇文章從十年前開始回顧,上次和老師密集見面是十三年前接「鍾肇政文學顯影」企劃美編的時候。中間見過一、兩次,但是很短。我的天啊好久!從老師的角度來看,我可能從「怪怪的小孩」變成「怪怪的大人」。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聊天,老師說:「你知道為什麼某個時期客家人特別多文學家嗎?」
「呃,文學風氣很盛?」我猜。老師說:「不是,因為寫小說最省。」
真有道理。文字真的是最省的傳達方法,沒有花俏的包裝,就用文字一決勝負。說決勝負也不太對,感動人是不需要勝負的。老師做的事情比我做的更純粹、直接,用文字在一個小孩子的心裡種下愛和溫柔,其實是很多小孩,但我不能幫別人發言啊!
希望我有繼承到,希望偶爾也能傳給別人一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