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大、小朋友們:
我們很難想像,西方童話《傑克與魔豆》裡的傑克,與東方《吳剛伐桂》故事中的吳剛,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神奇關聯,而創作坊孩子曾奕寧就是有辦法把它們串組在一起。
還記得2008年5月13日,奕寧剛從捷克回來,她推開創作坊雕花大門,還沒來得及跟秋芳老師好好說說話,立刻被同樣坐在小圓桌的小小孩們包圍住,孩子們一聽到奕寧姊姊從捷克回來,全都驚呼連連,有孩子問:「傑克是不是傑克與魔豆的傑克啊?」「對呀!我們都把豆子丟在地上,豆子很快就會長成一棵大樹。」只見她氣定神閒,順著孩子的問句,開始編織自己的童話故事了。
「那你有沒有把樹砍倒啊?」
「沒有耶,我都丟豆子種樹,不砍樹,而且,會砍樹的那個人是吳剛,他在月亮上砍樹,離我們傑克很遠很遠。」瞧!她不只編織自己的童話故事,還不忘補充大家的「故事常識」,把所有小小孩逗得好開心,好像,她一直就是這樣活在丟豆子的世界裡,一直過著與吳剛截然不同的生活。
(更多奕寧的詳細側寫,請看:
秋芳老師〈奕寧,一顆傑克魔豆〉http://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07155513)
奕寧,二十年前曾在創作坊停留的孩子,無論時光如何淘洗,歲月如何流逝,這支被秋芳老師射出去的箭,即使飛得再遠再遠,兩人中間一直有一條隱形的、以愛為名的絲線,聯繫著彼此,她總是記得飛回來創作坊,訴說自己沿途經歷的事與看過的風景。
2011年4月20日晚間,奕寧展開在創作坊的第一場演講「我的人生追尋」,第一站是新竹教室,面對教室裡初次見面的大孩子、小孩子,她一點也不緊張,反而直說:「好懷念喔!」或許正因為身體裡流著創作坊孩子的血液,使得彼此之間的能夠自然而然地「零距離」吧!
對這些孩子來說,整場演講最最讓人震撼的畫面,大概就是奕寧媽媽堅持「有債必還」的教育方式了。當奕寧敘述著自己完成歐洲遊學及流浪在歐洲的旅遊壯舉後,回到台灣一下飛機,與媽媽灑淚感性擁抱之後,上了車,媽媽理性地拿出一大疊厚厚的帳單,平靜告訴奕寧:「這是你出國兩年的花費,你剛回國,休息個十五天,最晚不可以超過一個月,要開始工作還債。」
「哇嗚……」所有的孩子聽到這段不可思議的「親子互動」時,全都目瞪口呆,這不是他們所熟悉的世界,然而,它也是一種愛,一種讓奕寧瞬間長大、為自己選擇的人生負責任的愛。
奕寧媽媽堅持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成功捏塑出一個在職場上呼風喚雨的女強人,也細細琢磨出一個無論日子多忙仍然以家人為重的乖女兒。
或許,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明白,為什麼住在捷克的傑克姊姊,堅持只丟豆子種樹而不砍樹的理由了,人生對奕寧而言,是不斷以愛播種的過程,愛種下之後,樹會成為什麼樣子?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由樹自己決定,一如奕寧媽媽對她的教育一般。
原來,愛,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被愛,是因為我們剛好幸運地被愛著,而不是理所當然地被愛著,正因為不是理所當然,我們才真正學會珍惜、感謝。
親愛的大、小朋友們,在母親節的前夕,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愛的小故事,說到「愛」,我們究竟瞭解多少?我們珍惜嗎?我們曾經回頭感謝嗎?又或者,我們置身在愛裡卻始終不曾察覺?
一、拉長感覺的天線
察覺愛、感受愛的第一步,是拉長自己的感覺天線,學習對周遭的人、事、物多一點感覺。每一個人的身上,都配備了感覺天線,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於是,愛就這樣隱匿、消失,不曾被關注。
為了提醒孩子們注意身邊流動的愛,讓他們書寫〈最美的記憶〉,一點一滴撿拾、拼湊愛的樣貌。
小學三年級的英勤,發現最美的記憶是爸爸送自己玩具飛機時,看見自己收到禮物笑得好開心,平常不大笑、頂只多微笑的爸爸,突然跟著綻放最燦爛的大大笑容,那一幕,英勤一直忘不了,他明白那是爸爸好愛好愛他的證明,因此,這孩子開始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製造讓爸爸大笑的機會。
我們很珍惜英勤在收到最愛的玩具飛機時,還能拉長感覺天線,抬頭看見爸爸的表情變化,捕捉最美的記憶,這是一種美好的能力,能召喚更多幸福。
常常,我們在快樂的時候特別容易感受到愛,一旦我們身陷痛苦,即使身旁有愛,也難以感受得到,因為疼痛的感覺會蔓延、會膨脹,好像世界只剩下痛苦,再沒有其他可能。才小學五年級的子倩,偏偏顛覆了這樣的「人之常情」,因發高燒而住院好幾天的她,某天從病床上醒來,剛好看見媽媽閉著眼睛小睡片刻的畫面,不眠不休照顧著自己的媽媽,只有在睡著的時刻得到放鬆,媽媽緊皺的眉頭漸漸舒緩了,嘴角揚起淺淺的笑,子倩忍不住想著:有多久,沒看見媽媽這樣放鬆的臉容了呢?如此靜好的沈睡表情,她捨不得驚擾,這一幕遂成為她最美的記憶,她明白自己有多麼的幸福。
子倩認真凝視並守護媽媽睡著的模樣,令人感動!而如果我們只顧著聚焦自己的疼痛,我們必然無法拉長身體裡的感覺天線,感受他人愛我們的點點滴滴,珍惜並銘謝這些愛了。
更多時候,愛,應該是一種生活本能,而不是因為特定節日才籌備的慶祝儀式,也不是為了某個難忘的記憶片段而興起的感謝意念。
創作坊孩子羽涵,深愛著家人與秋芳老師,因為深愛,所以全力以赴地完成他們給自己的生活叮嚀:「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客人,只要進了家裡,就是要熱情打招呼,世界才能親密地成為一個圓。」她常常去秋芳老師家看書,秋芳老師家時常賓客雲集,只要客人一進到客廳,這位正沉迷在書中的孩子,必定起身到廚房準備茶水,主動為客人倒茶,以示迎賓之意;而當秋芳老師開門歡送客人時,羽涵也會一手拿書,自動調整位置來到門口鞠躬「送客」,是不是很可愛呢?這麼多年過去了,羽涵捧書倒茶、送客的畫面始終是秋芳老師津津樂道的故事。
愛,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因為我們主動拉長感覺天線,察覺、感受周遭的人、事、物變化,一點一滴累積愛的內容,使它成為身體的本能反應,創造更幸福的人生。
二、一起幸福的堅持
所有美麗、動人的故事,都不是突然地從天而降,而是因為我們用心經營。
同樣的,讓愛成為身體的本能反應,之所以能夠落實在生活中,也是因為我們抱持著「一起幸福」的堅持。
創作坊教導每一個孩子成為「說好話、負責任、有團體感」的人,這是我們在眾多的人格教育方針裡,為孩子慎重挑選的成長禮物。我們的「選擇」,是以「人生可以過得比較幸福、快樂的願景」為出發點,然而,我們為孩子「選擇」的成長禮物交到孩子手中,是不是會如我們所願化為具體的「行動」,落實在生活,成為本能?還是淪為在課堂上能夠朗朗上口的「口號」,一走出教室便全部忘得一乾二淨?
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必須為他的人生負責,教導他、規範他,讓他明白生活的邊界為何,這是被動的「他律」;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懂事,他得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懂得管理自我、訓練自我並超越自我,這是主動的「自律」。可以說,沒有「他律」的基礎,「自律」的發展容易受阻,孩子的言行也將難以預測、掌控;而空有「他律」的管教,缺少「自律」的撞擊,孩子將顯得被動、沒有主見。
無論他律還是自律,唯有用心經營兩者,才能心想事成。
1.說好話
創作坊有一個高年級的聰敏孩子,才來幾堂課便徹底實踐「說好話、負責任、有團體感」創作坊守則,作文也在很短的時間內進步很多,我們卻發現,他從來不跟同樣住在家裡、總是負責接送他上、下課的爺爺打招呼,這個發現,讓我們既難過又憂慮。
老師隨即在課程上加入「打招呼意義」的宣導,期待這個高年級孩子能領略到「愛,從打招呼開始」的意義,並付諸行動,然而幾堂課過去了,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當「自律」效果不彰時,就必須讓「他律」適時介入。我們在孩子下課時,領著他來到爺爺面前,提醒著:「見到爺爺,該說些什麼呢?」孩子終於小小聲地開口:「爺爺,我下課了。」那一天,我們第一次看見爺爺的笑容,夾雜著突如其來的驚喜。
然而,我們很清楚,愛,從來不該是突如其來的驚喜,應該是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的溫度。和爺爺溝通,請爺爺和我們一起執行「他律」,加入提醒、要求孩子的行列,因為「主動打招呼」已經不只是基本的禮儀問題,還攸關著孩子未來的人生際遇、發展問題。
長久以來總是順其自然從不勉強孫子的爺爺,為了孫子的前途和幸福,點點頭答應了。爺爺不僅善盡職責地叮嚀,還曾在孩子先主動打招呼的當下,高興而熱情地回應著:「每一次聽你這麼叫,爺爺都好開心喔!」爺爺那個比陽光還溫暖的笑容,至今我們仍印象深刻。從那一次起,這孩子再也不用我們擔心了,他已經漸漸學會「自律」,明白打招呼不是一個工作,而是一種能讓人獲得幸福的本能。
我們會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與我們是否堅持一起幸福的態度有關。
大家族出身的書瑋老師,從小時候開始就被高規格要求,無論看見哪一位親戚,都要確實地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可不是只有籠統的「稱謂」而已,還必須把對方的名字加進去,以表示自己認真記得每一個人。有一次,書瑋老師看見一群親戚在廚房裡忙碌著,她自己又急忙著上樓,於是採用最符合效率的打招呼法,喊著「大伯母、二伯母……」後,便想要上樓時,沒想到,卻被背後的大人「抓」了回來:「重來,要一個一個仔細打招呼才行。」難怪書瑋老師總是說:「愚忠愚孝的家族基因,一直根植在我的心裡,我沒辦法對長輩說『不』。」
就連書瑋老師的小小姪子庭豐(事發當時不滿五歲喔)剛剛被處罰,哭得驚天動地、楚楚可憐時,一看見親戚進門,也要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故做鎮定地執行打招呼儀式……是不是,真的很「驚人」呢!
這就是一起幸福的力量,它讓我們產生堅強的意志力,可以無視於自己的小苦小痛,成為一個很不一樣的人。
2.負責任
每個學期的第十二堂課,創作坊會發下聯絡簿讓孩子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簽名。老師把在課堂上觀察孩子的點點滴滴化為文字傳遞給家長,而孩子負責把老師愛自己的心意護送至家人的手上,家人在聯絡簿上向老師透露孩子在家的情形,回應他們對孩子的期許,聯絡簿扮演著溝通的橋樑,讓大人們站在同樣的平台上關注孩子的成長,也讓孩子學會為這麼多愛負起責任,這是創作坊要大家一起幸福的堅持。
但,愛不一定如我們所願,順利傳達到彼此心裡。
每一次在發完聯絡簿的隔週,老師們都會異常緊張,深怕孩子忘了把聯絡簿交給爸爸、媽媽看,深怕滿滿的愛與關切,始終等不到一扇打開的門。
最記得有一次,我忐忑不安地詢問:「聯絡簿都簽名了嗎?」一整班進階班舊生全都肯定地回答:「簽好了!」我滿意地微笑,要每一個孩子把聯絡簿放在桌子上讓我檢查,這時,一個從一年級就待在創作坊的孩子,緊張兮兮、如入無人之境地站起來,直直地走向講台上的我,小聲在我耳邊說:「老師,怎麼辦?我明明有給媽媽看聯絡簿,可是我的聯絡簿上沒有媽媽的簽名。」看那孩子一副「世界末日降臨」的緊張模樣,我明白她真的曾護送聯絡簿到媽媽手上……
那一堂課,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在最後設下一道「檢查」的手續,沒有檢查就是最可怕的疏失,即使自己曾經多麼努力、用心過,都於事無補。
因此,每一次到了發聯絡簿的時刻,老師們都像在對統一發票開獎一般緊張,我們都在檢視自己給孩子的「負責任」教育,究竟成效有多少?並不斷地思考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畢竟,愛,從來不擅長等待,負責任傳達愛,和我們愛的人以及愛我們的人一起幸福,才是活在當下最重要的事。
3.有團體感
這學期和孩子們分享《先知》,談到這一句「一片孤葉,不會沒有經過整棵樹的默許就枯黃;一個人胡作非為的背後,多半得到大家隱匿的允諾。」時,曾提醒孩子,校園霸凌絕對不是最近才發生的問題,它是長期以來的現象,只不過,因為我們認真關注,想盡辦法杜絕,於是這些校園的陰暗面才得以一層層被揭露出來。
在校園霸凌還沒立法懲處前,曾有數百名網友發起「麥香奶茶」運動,針對一起新竹國中女生被霸凌的事件,於今年3月27日這一天走上新竹街頭向政府單位陳情,強力訴求反霸凌絕對不能只是喊喊口號而已,而是要提出實際行動,還給學生一個無後顧之憂的求學環境。得知這樣的新聞,我們很感動,這一群網友對於所有的莘莘學子而言是一群陌生人,然而,因為我們共處在同一個台灣島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孩子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所以他們挺身而出,引用麥香奶茶的廣告語「原來,我們那麼近」作為活動名稱,力圖喚醒所有人對校園霸凌的重視,這也是一起幸福的堅持,不分你我,只強烈表達我們是同一個團體,我們相愛,並且榮辱與共。
在提醒孩子關切霸凌議題,並思考自己該怎麼應對時,我們不忘和孩子分享動人的「麥香奶茶」運動,只是為了讓他們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自己絕不孤單,一定會有一群人站在自己身邊。
這就是團體感的神奇魔力!
有團體感,一直是創作坊不斷灌輸給孩子的人際聯結觀念,在創作坊,每一個孩子不只熟知自己的老師、同學,也認識隔壁班的老師,並友善對待前來補課的孩子,這些行為看在外人眼裡,總覺得不可思議,而對每一個創作坊的孩子而言,這是日常生活,一點也不奇怪。
小學三年級的詣涵,從一年級開始,便跟著書瑋老師接觸文學的世界,從此便愛上了寫作文,還把自己想當舞蹈老師的第一志願,改成了當作文老師呢!這個學期要升上進階班,變成依雯老師的孩子了,很擔心她會不會適應不良,沒想到,開課當天詣涵媽媽來繳費,順道和淑君老師確認:「詣涵的老師是新老師嗎?」在旁邊等待的詣涵立刻「澄清」:「不是啊,是依雯老師啊!」
原來,對媽媽而言,依雯老師是繼書瑋老師之後的新老師;對詣涵而言,依雯老師可一直都是創作坊的隔壁班老師,她向來很清楚,哪裡是新老師呢?很有意思吧!(更多詣涵的詳細特寫,請看淑君老師:〈開學新鮮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forfun11033/post/1321971478)
看來,團體感不只具有神奇魔力,還能間接訓練孩子變得勇敢,樂於接受各種新鮮的刺激,無論到任何環境,都可以游刃有餘呢!
四年級的怡萱與三年級的弟弟訓偉,也曾在創作坊的大門口示範了令人感動的「團體感」精神。兩姊弟是創作坊的舊生,開學的第一天,領著上個學期還是創作坊新生的朋友睿宇來上課,沒想到三個人竟在門口吱吱喳喳,交頭接耳了一陣子之後才進門來,等三個孩子都依序向三位老師打完招呼後,淑君老師好奇地追問:「你們剛剛在門口討論什麼?有好玩的祕密嗎?」只見怡萱和訓偉不好意思地紅著臉說:「我們在幫睿宇複習老師們的名字啦!」真的好有團體感喔!
每一次,聽到這些孩子們有團體感的事蹟表現,我們總是心懷感謝,感謝自己也有機會創造「原來,我們那麼近」的美麗故事,感謝孩子願意放開心胸,把更多人、事、物納進自己的世界關切著,努力實現一起幸福的堅持。
三、一定不能鬆開手
在我們察覺愛,並懂得經營愛時,最後還要提醒自己的事是:愛的經營,一定一定不能鬆開手,即使僅有一秒鐘的縫隙都不行。
一定不能鬆開手,不代表天天綁在一起、膩在一起,才是愛。
一定不能鬆開手,指的是:愛,需要更多的溝通與瞭解,它才能永遠不變質,永遠不成為彼此的負擔和束縛。
團體討論時,不大主動表達意見的秉豐,在熱情、開朗,且擁有堅強意志力的寬程,循序漸進地引導下,從最初的:「你可以不用發表意見,但我們希望你可以仔細聆聽我們的討論」,到「你仔細聆聽我們的討論後,以點頭或搖頭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到「如果可以,好希望你也能和我們一樣發表自己的想法」,寬程這種無論如何都要帶著秉豐一起前進的意志力,真的讓我們好佩服!
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寬程願意更耐心地觀察秉豐,試著站在秉豐的處境,為他思量、設想得更多,而當我們願意不斷地溝通與瞭解一個人,就會知道,愛,從來不是單向道。
寬程因為和秉豐同一組,而學會了做人與做事的態度和方法,能遇見秉豐,是寬程生命中的美好祝福,是他讓寬程明白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也正是在和秉豐的互動過程裡,寬程贏得了所有同學、老師的尊重與信任。
秉豐在遇見寬程之後,也漸漸變得不一樣了。
每一次,當秋芳老師親暱地喊著秉豐的名字,準備對他有所期許和讚美時,秉豐的第一句話一定是「幹嘛?」這對於戮力執行「說好話」的秋芳老師來說,當然無法接受。於是,秋芳老師決定使出最後的「殺手鐗」,她告訴寬程:「如果秉豐又說出一句『幹嘛?』寬程你得負起這個責任被我處罰,因為你們是同一組的孩子,必須榮辱與共,你可以接受嗎?」向來很有團體感的寬程,倒是毫不猶豫地回答:「沒問題。」
有一次,秋芳老師又親暱地喊了秉豐的名字,只見秉豐硬生生地把習以為常的「幹嘛」吞了下去,技巧性地變成一句「ㄏㄚˊ」,那一刻,我們都共同見證了秉豐身體裡的團體感,為了不讓寬程被處罰,他主動改掉了這個不太雅的口頭禪了。
人與人的遇合真的很有意思,小小的國中班教室裡,我們看見秉豐改變了寬程,寬程改變了秉豐,兩個人一起蛻變成比從前的自己還要更好的人。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從來不對愛鬆開手,神奇的改變魔法,才能不斷被召喚出來。
創作坊有位孩子的媽媽,對於孩子只愛看科學類的書,不愛看文學類的書而感到憂心忡忡,深怕孩子變成一個太過理性的孩子,而不懂得感性。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告訴媽媽:每一類的書籍對孩子都有幫助,尊重並瞭解孩子的閱讀喜好,也是一門重要的生活課題。
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和溝通,便會發現這個孩子因為喜歡看科學類的書,所以她擅長界定,對於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小小年紀,想法卻很成熟,這便是閱讀帶給她的養分。然而這並不表示她不感性,她是全班公認最會照顧補課孩子的學生,永遠帶著燦亮亮的笑容,主動領著補課孩子參與課程活動,如果不是擁有滿腔的熱情,又怎麼能夠勝任照顧人的任務呢?
而且啊,這孩子還是個怕老師傷心的孩子,有一次她和妹妹坐在小方桌上寫作業、看書,她一眼瞧見了書瑋老師,立刻很有禮貌地打招呼,而看書看得正入迷的妹妹因為背對書瑋老師,所以一時沒有任何反應,姊姊趕緊大聲提醒妹妹:「你怎麼可以不打招呼呢?」把妹妹嚇了好大一跳,把這一切看在眼裡的書瑋老師只覺得姊姊好深情,為了怕老師難過,因而一時「衝動」完全忘了妹妹根本背對書瑋老師,怎麼可能有眼睛發現書瑋老師就在身後呢?如果她是個太過理性的孩子,那麼這些超乎常理的感性行為,又該怎麼解釋?
於是,我們明白,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從來不能瞬間下判斷就能決定的,我們只能不斷地蒐集各種細節,不厭其煩地溝通和瞭解,才能更靠近孩子真實的樣貌,愛著孩子所有的一切。
只要不鬆開手,就一定有機會靠近彼此的心,懂得彼此的愛,我們一直這樣深深相信。
愛,不該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察覺,需要經營,而且絕對不能鬆手,這是母親節即將到來之前,最想讓所有大朋友、小朋友們一起深思、檢視、關切的議題。
多希望,打開眼睛的每一天,我們都不需要他人的提醒,就能明白:愛,一直都在身邊;愛,必須守護與珍惜;愛,還要更多更多的感謝。
PS:
圖片引用自:http://buy.yahoo.com.tw/temp/htm/all-00-0422-momsday-card.htm?co_servername=sIY110422u&c2=sIY11042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