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雄辯、情理並茂的悲劇預示》
——福特萬格勒1937指揮的貝九 / 柏林愛樂,倫敦
聆聽版本:music & arts (CD-818)
福老傳世 的11場貝九錄音*,1937年5月1日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場。網路上看到資料形容為 the searing one,也就是說該次演出極度緊張,尖刻(嚴苛),充滿了情感力量。(見:https://www.allmusic.com/album/ludwig-van-beethoven-symphony-no-9-in-d-minor-mw0001845708)
由於福老指揮的其它貝九都差不多涉略過了,唯獨這首還未仔細聆聽。於是從去年下半年起,我就斷斷續續聆聽這首曲子,想看看他藉此說了什麼話。沒想到這最早的居然和他最後的(1954年8月22日)貝九演出**,一樣頗費琢磨和推敲,彷彿一樁禪宗公案,我像蚊子叮鐵牛,全然找不到一個入處。勉強在去年10月卯足了勁寫下第三樂章的筆記,開始有了一點點頭緒,但方向仍然在一頭霧水中。第一次的筆記讓我想為這回演出定調為純美學的悲劇。但一再聆聽,又覺得不對,反倒像一闕悲劇的預示或宣言。
於是我著手搜集大環境相關的歷史資料,以便可以從背景輻輳到福老這回演出。
接著在今年年頭一月秒,又徹底從頭到尾記下聆聽筆記;這筆記純是當下直覺的聯想和反應,所以記完後,對於這場貝九和福老的心思仍然陷在破碎的片段中。直到最近從悲劇的預示和宣言的角度進一步去設想,慢慢輪廓浮現。最後在整理當初的筆記之後,才終於看出這次演出的相對完整的面貌。我自己覺得雖無十全把握,但,至少掌握了幾分重點了。
我們來看看1937年5月1日前世局的變化:
1933年,納粹在柏林焚燒猶太人和反法西斯作家書籍。
1934年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正式實行獨裁統治。
同年爆發亨德密斯事件,造成福特萬格勒與納粹當局的衝突,並因而被迫辭去柏林愛樂總監一職(事後於1935年納粹懾於其威望而予復職)。
1936年,德國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介入,支持反政府軍。
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轟炸摧毀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加。
到了福老指揮那天,德國國內外局勢的緊張已然顯現。歐洲的前景陷於不確定的因素中。以福老敏感的觸角,必定有所感甚至有所預見且有所憂。他所有複雜的心思感受全都混雜在這一次演出中。所以,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次文情並茂,既訴之以理又動之以情,雄辯滔滔的告誡世界的佈道大會,是在戰爭的陰影前聲嘶力竭的和平呼籲,或選擇走向理想世界的呼籲。
是年福老51歲,正值壯年,仍保有年輕時意氣風發的底子,可以一窺福老年輕時的指揮勁道和充滿說服力的快感。旋律線非常清楚,清楚到有一種犀利感;強弱的收放具有迅疾的感動力;音樂推進間的細節豐富;聲音的高低變化張力十足,彷彿拉不斷的強力膠或橡皮筋。
因此從歷史背景和他個人的因素來看,這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回演出。而正好身逢類似亂世的我們,從福老的這場演出可以得到鼓舞、撫慰和啟示!
值此大年初一日暮之際,以拙文借福老之花當開春薄禮,獻給福迷和樂友們。
以下是兩次的聆聽筆記,姑且作為個人暫時的聆聽假設。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聆聽筆記:2017年10月
——作為純粹悲劇美學的貝九
緊湊
拘謹
緊密
不曾鬆脫
一種悲觀的懸念中抱著希望
一次嚴肅的演出
大戰還未爆發
懷著對歐洲和平的寄望和告誡
第三樂章:
還是他個人的生命情境
一種與大時代緊扣的個人生命浮動
說不出的悲傷感
以及從中拔脫的意欲
多麼自我安慰
一再反覆琢磨
主題第二次重複:
悲情的濃郁感加重
縛綁加重掙脫的努力也加重
承擔加重
如此深沈透徹的洞見世事
這麼輕柔恰當的自我撫慰
將自我超脫
不,不要那麼刻意啊
放下
輕輕
主題第三次出現:
輕快起來
不那麼執著了
快走過,不滯留
再度掃視這一切
心懷跟著自然洶湧但不激動
似乎疏離地看著這一切際遇
那些遠方的激盪
漸行漸遠
撥弦進入
主題第四次出現:
如舞蹈般飄舞起來
更冷靜深刻地摹畫
既客觀也主觀的融合
一種天人合一之境
我與環境世界境域之無分無際
既是動也是不動地攪合中
有新的欲動與生命萌發著
全然地同步接納
再也沒有區分
隨著生命的驅動力
往前往上層層邁進
向雲開的天際
一片平和的藍
吸引我
緩緩
搭上去
將我所有的一生攜帶著
全部奉獻出去
充滿著愛的
這麼含蓄的
默默付出
默默
不求回報
決斷而
肯定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聆聽筆記:2018/01
第一樂章:
分句清楚明確
,漸強的力度清楚
有稜有角
強弱的變化清晰
相對後期來說,是比較年輕的聲音
比較具有美學考慮的意味
織體層次清楚
呼吸的節奏感明確
收放有緻
似乎在一個更為寬緩的架構中,不疾不徐地進行(推展)這件作品
緩慢寬和的過門,做後面的準備⋯⋯
第一波⋯⋯再放緩
第二波⋯⋯開始對位堆疊—發展部—放緩
第三波⋯⋯鼓聲突擊開始
還是美學(音樂)意味,渾沌
第四波⋯⋯節奏又由渾沌轉到清晰,力道加重
鼓聲仍是陪襯,漸漸加強走向前景,仍著重在音樂的聲音美學上
加速進行
第五波⋯⋯準備結尾,似乎留出很多空白,鼓聲一陣一陣,帶到結束。
整個樂章似乎是開場白。
第二樂章:
一開始就明確起來
一種堅定進行的步伐
某種緊湊感出現,不會再浪擲光陰了
福老開始進入自己的心理狀況
不但速度明確,走向也明確;收放之間走向精準
但仍在鋪陳的地步
難道在提醒什麼嗎?提醒某種他自己也不清楚的東西或形勢變化?
但他知道大局勢在演變,想提出什麼警告,但自己也無法講明
催促的腳步加深,朝向或逃離不確知的東西。
努力著要告誡什麼
試圖釐出光明的前途,帶著警告的意味
一種模糊的意圖,但出發的愛與關懷在後頭撐持著
一再重複嘗試告誡
並漸趨濃烈,好像看清楚一些方向(前景)了
小心啊!謹慎啊!
那險峻的邊緣
危險的一聲聲鼓擊
齊奏如重切的錘子
提醒!提醒!
某種風雨飄搖的情景
在這快速變化的時局中
啊,抓不住!
第三樂章:
停下來,冥思吧!反思吧!
用愛的目光看視一切(生命)的變化
有點疲累的視線
試圖努力把愛抬舉
過去再度回來,一一予以撫慰
有抽痛的部分,放下吧!
遠離,旁觀⋯⋯
愛莫能助⋯⋯
但愛還在,湧湧而出
鋪天蓋地,撫慰著所有的經歷和內心的感受、折騰
跟著洶湧的情緒上下沈浮
施予全然的同情
鬆一口氣、退一步路
好像更能和當下的生命契合共舞(進退)
如以旖旎的情愫
哀求一起參與
我就是和你一起同哀同樂啊!
可以將你完全擁入懷中,輕輕撫慰⋯⋯
鬆開、退離⋯⋯
主題再度出現,看得更清楚了
稍稍冷靜地呈現,心仍遠遠地貼合著
愛莫能助的柔情
共舞停下來了,一種莫名的情愫上升,法國號
似乎在做總結
撥弦,一種走出來的步伐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放開吧!盡情吧!盡興而去吧!
未來敞開在眼前,如此赤裸,給我們全部的愛和機會,要把握啊!
愛的呼喚如此強烈
福老也在他自己混亂的情緒中,抒發搖擺。
尾段:
提起精神,振作!遠方還有一絲希望,慢慢瀉出微光
招喚我們一起努力渡過可能的危機,也是轉機吧。
再加努力,推動我們,伸出手拉拔我們,上前去
前有微光的上坡路
福老用他的音樂帶領我們不懈地往前走向他希望的境地——
能度過危機的、搖搖欲墜的、惴惴不安的希望境地
他給予謹慎的肯定
那是要大家一起珍惜保護的
第四樂章:
最後一步來了
他一步步帶我們靠近所指的方向(救贖)
前面是有危險
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地小心
走向黎明
中間仍有黑暗的陰影
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哪,就是前方
我們要追求的人間福地
低音部(大提琴)以主題引導
弦樂部(中提琴)跟進
小提琴再跟進
愈來愈激越、放蕩
速度輕快、步伐輕快決斷
所有的不安和危惱消失
他在這兒創造了一個希望天地
以其伊斯悲情的、苦肉計的柔情和溫情呼籲
充滿悲憫的心情呼籲
因為前頭是有困難和危機
但你們要步步為營
莫讓那火種熄滅
小心用手掌呵護內心大小的火苗——
在冰冷的空氣中,搖搖欲滅的
那麼,終會到達我們所求的境地(降臨)
若努力不懈
一再嘗試,向那高峰攀登
不斷重整旗鼓,勇敢出發
蔚為一整片洶湧的呼喚(人潮)
相互鼓舞打氣:努力再努力
笛聲再引導人眾匯集向最高峰衝刺
雲散天開,預示地即在眼前
全部的美景一覽無遺
彷彿充滿一切希望
等候啟示降臨:
人聲出,嘹亮而哀求
——近乎以詠嘆調的方式出現
鼓聲給予肯定和支持
諄諄告誡的佈道方式:
你們要合作,要小心啊!
肯定而重複一貫的節奏
進行著對位的合唱
高聲呼籲:四海之內皆兄弟
笛聲奏出主題,一種心靈的呼喚
人聲發自內心的回應:
大家齊集一起來吧,打造新的世界!
度過危險的激流
在千變萬化的時局和生命中,撐住,堅持下去
不管四海之愛多麼微弱
莫放棄!
攜手合作!
福老在這當下是樂觀的,堅信在人類相互諒解下,前途是有出路的。
打氣的齊奏漸強
最後的合唱,興奮堅定地
不顧一切往前衝
於是:在焦急殷切的催促與盼望下
福老乾脆俐落地結束音樂:
言盡於此了!
* 這11場是:
1937年5月 倫敦和1942年(3月和4月) 柏林(愛樂)
1943年12月 斯德哥爾摩
1951年1月 維也納(愛樂)
1951年7月 拜魯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1952年3月和1953年5月 維也納(愛樂)
1954年8月 拜魯特(音樂節管弦樂團) 和盧桑(21、22各一次,愛樂管弦樂團)
**參閱: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福特萬格勒1954年8月22日盧桑貝九聆聽芻議〈一〉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福特萬格勒最後的貝九 (盤帶音樂欣賞二)
*** 《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