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22 15:13:13| 人氣2,4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琴音樂初體驗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宋徽宗 趙佶 畫的《聽琴圖》(局部)

這篇文字恣意地抒發一時興起的感想,不免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尚請讀友見諒——姑且就當做古琴音樂的外行初識者所懷抱的一點ㄦ膚淺心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連續一陣子播放古琴音樂來聽,心想,就和通常播放西洋古典音樂一樣,當作背景音樂欣賞,久之自然會有心靈上的印合和迴響。不料,將近兩週下來,居然毫無所獲。於是開始思索何以如此?

第一步想到的是:聆聽幾十年的西洋古典音樂,已經建立了可以對照引證的粗略模式;對其與生活、生命契合的關鍵點,也頗能掌握。而多年來古琴音樂只是聊備一格的點綴,從來不曾深入其境體會過。那麼,怎可能立竿見影,產生和聆聽西洋古典音樂一樣的效果呢?

其次:西洋古典音樂的旋律,從巴洛克一路下來到浪漫派甚至現代主義,其風格模式都在腦海中有了基本的印象,對於各家的詮釋手法也略有概觀。因而聆聽時極易進入。反觀中國古琴音樂,在腦海中幾無系統可言,真不知該如何下手。講旋律,好像沒有特別感人的;講指法帶出來的內涵,又沒有特別深刻的體驗。如此,該如何進入呢?

再者,就音階來說,五聲音階的確不如八聲音階的表現來得豐富。而古琴的發聲方式也比不上鋼琴的音量和音色變化。在這樣有限的條件要素下,古琴表現的重點是什麼?是不是,既不在旋律也不在速度、音量的變化上。既然這樣,其精髓在哪兒呢?

我直覺認為,也許就在韻味上;一種純粹只講究韻味的樂器與音樂;一種最為純粹的音樂,要比所謂的極簡音樂還要minimal的音樂。
它不依賴旋律、速度、快慢的變化;它最終著重的是每個音符的生滅變化;每一個被發出的聲音,包括手指壓弦移動的摩擦聲,其生滅變化。在這樣的轉變中,揭露一個純粹屬於心靈(心思)的世界;那種不拘於一定形式、格式的心靈轉折,帶領我們進入心靈飛翔或沈落的世界。在這種音樂中,亟需聆者的專注,甚至比聆聽柯爾托的演出更為專心卻不執著。(柯爾托是最接近古琴藝術的西方鋼琴大師。)因為一不留神,我們就失去了聆聽的依據;因為它缺乏旋律的引領。它是一個念頭跟隨另一個念頭,而且不見得息息相關。那獨立的一個個音符,「韻 」即在其間的空隙中流蕩,不為什麼、不知為的什麼、沒有緣由、沒有西方式的音樂邏輯。
這就是古琴音樂相對高出一著的地方。

或許可以用禪宗來相比擬,用禪宗的境界來比擬。
它不見得等同於修養身性,卻要以近乎修身的專注與態度來領會與欣賞。
放棄西方音樂的旋律誘惑,直面那每個音的生滅,也直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種迥異於西方的東方美學!


後記:
文成後數日,突然想到,可以與古琴相連結的恐怕不止是是禪宗,而是結合儒釋道三家的中國文化精神,這才是古琴的核心所在。固然,禪宗本身已經是受到中國儒家和道家文化濡染的佛教一支了。那麼,其中必有這三家的特色了:儒家的修身怡情、道家的造化自然及佛家的性靈空境。
無論如何,此文就當作自己的一塊敲門磚,希望接下來對於古琴音樂有更為精準確切的體悟⋯⋯



聽琴圖(全)
本圖藉伺候的童子,來導引觀畫者的視線,經左聆者到琴師,再下到右聆者,再接正下方的造石盆花,最後直上接高聳獨立的松樹。借松樹的姿態來隱喻琴音的清高孤拔,以及如松樹枝幹曲折的變化;蓬密的松葉又暗示嬝繞的琴音。而聆者一低首一抬頭,視線所凝注的皆虛渺非實的音樂境界。
可惜,整幅畫的意境多少被畫面正上方緊貼松樹頂端的題詩給破壞掉了。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2,487)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碰 觸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重聽阿勞的琴藝——古典和浪漫的完美融合
此分類上一篇:艾莉·奈琴藝的強大移情同感能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