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21 18:07:22| 人氣4,9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筆〉和〈照譜演出〉──《筆記》1930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手稿

福特萬格勒的《筆記》1930年份下,共有五篇文章:包括〈隨筆〉、〈照譜演出〉、〈論文:〉、〈托斯卡尼尼的德國行〉、和〈論古典音樂的「照譜」演出── 一個嚴肅的音樂問題〉。其中〈論文:〉只是寫作計畫的標題綱要,故從略。其餘幾篇則分別依序刊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筆記》1930

隨筆】
這兒 (我所聽到的音樂),意圖的表達,就這麼說吧,像要著手作品的一幅草圖;或者說,全然過度不負責的隨性發作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我無法從貝多芬的生活來了解他,對此我一無所知;也無法從他的書信了解他;我大多是從他的作品來了解他。

作曲傳統的中斷,(造成的影響)首先在脫離事實。目前可以看得很清楚,演奏的改變就是也是這個趨勢的結果。詮釋過去(作品)的能力喪失了。實驗。

(
以上括弧內的文字係中譯為使譯文便於閱讀而添加的。) 

【照譜演出】
照譜演出──只要意指演出時不能偏離大師標記在樂譜的意圖──實際上是不證自明的法則。這法則這麼顯著易明,進一步的討論不免顯得多餘。其實有意思的不是這個概念──這概念本身甚至不能算是個概念──而是它居然能在音樂會實際演示出來。這只能從歷史的角度來解釋:它是19世紀末通行的一種演出型式的反動,同時早就被 溫加特納 形容為「機器人指揮家」(robot conductor)。真正有趣的問題是,為何機器人指揮家和機器人鋼琴家(robot pianist)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而不是出現在貝多芬甚或蕭邦的時代,雖然那時代對音樂演出自由度的要求與1901年的狀況無分軒輊?附帶一提,現今機器人鋼琴家比起機器人指揮家,是更普及的惱人現象。顯然,我們所謂的機器人指揮家其出現的時代,音樂正逐漸失去獨立自主的表演風格,而時代的音樂風格逐漸轉變為時代對音樂風格的敏銳辨識和多樣化要求,於是演奏與音樂脫離,造成的結果是:音樂的演奏一方面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則成為我行我素的行徑。如今它要擔起先前作曲家所負的責任;然而當責任落在肩上時,它卻擔當不起。因為突然之間,詮釋者需要由天才來擔當;然非所有的詮釋者都是足以勝任的天才。這種要求並非公開出現,這麼說吧,是聽眾間非常直覺的傾向。我提到的一切,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

*中譯註:福特萬格勒15歲時寫給初戀情人貝兒塔海德布蘭 (Bertel Hildebrand) 的信:
「我覺得每個音符有它自己的表情和調性。因此,一旦我聽到一件根據原始的曲譜卻以不一樣的調子演出的音樂時,我會覺得我在聆聽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可以據此論定,福老有這能力和天份直接從樂譜裡解作者的意圖。而且這能力遠在一般音樂家之上。
請參閱:http://www.furtwangler.net/inmemoriam/data/berte_en.htm 



台長: Katle and Joe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圖片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熱門圖片,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熱門圖片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圖片,加油!
2015-06-22 13:52: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