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10 13:50:41| 人氣1,9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的足跡 / i'Tips / 5 / 周浩正專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長鯨出版的書

《編輯力初探
1.0》別冊i'Tips /5

我的足跡──編輯檯上「小打小鬧」的工作小指引

012山雨欲來風滿樓1985(民國七四年)出版界的回顧與展望


【按】85年寫這篇<山雨欲來風滿樓>時,我才應「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張武順之邀,跟《新書月刊》道別,到他那兒幫忙。在《新書月刊》的兩年對我幫助甚大,因為我接觸面是整個出版界,因而滋生出新的眼光。可惜那時候的我,只感覺到有些事正在發生,卻不明白面對的是一場急驟的社會改革運動。我應「金石堂書店」陳斌之邀,寫下籠統而粗淺的看法。文字非常粗糙,把它留下來,只為了留下記憶,感受一下當時的氛圍,也就顧不到遮醜了。2012/6/7

 

出版界年年有變化,今年七四年/1985也不例外。「台灣英文雜誌社」副總經理林訓民曾指出,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得達到三仟美元時,她的文化產業開始進入躍昇的轉型期。我們的國民所得早在去年就已經有三仟美元了,整個文化環境也確實在各種客觀情勢支持下,有了顯著的改變。即使在七四年景氣一片低迷的大環境裡,出版產業始終有讓人驚艷的表現。

各種現象,在在指出我們正面臨變化的關鍵時刻,從徵兆中顯示出的急躁性格,會不會帶動出版業步邁向脫胎換骨的新階段?

現在,先回頭看看今年的出版界:

今年最閃亮的明星,當屬龍應台了。

她最初在《新書月刊》開闢的文學評論「龍應台專欄」和後來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專欄「野火集」,捲起一股旋風;流暢犀利的文字、透徹的洞察力與批判力、實話實說的敢言性格,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震盪,不滿現狀的人為之瘋迷,保守勢力為之氣結。光是她的書評,就給長久沉悶的書評界,注入新的活水。由專欄結集的《龍應台評小說》(爾雅出版)打破評論書銷售乏力的迷信,成為暢銷熱點,她個人的群眾魅力已經化為文化現象──是不是現象背後在告訴我們「讀者的權力」甦醒了?他們所需求的另一種聲音,恰是出版界長久等待的?請注意:強烈渴望的背面就是貧瘠,這個訊息值得出版界共同省思。

「著作權法修正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使出版法規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從此以後,正規經營的出版社的權益有了法律保障。而「漢聲出版社」製作的《中國米食》一書勝訴的判例,使我們對著作權法有了充份信心。未來更大型的投資、更具突破性的構想與企劃、因擔心盜印而不敢嘗試的恐懼心理一掃而空,現在已沒這些顧忌了。

而,正在進行中與美國智慧財產權的談判,仍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有遠見的出版機構,已未雨綢繆(成立版權部),在做準備了。

「台南」與「台中」兩家地區書報社,因經營不善、導致倒閉的事件,衝擊層面頗廣,有些出版社受傷甚重。正因為如此,「聯經」、「時報」、「黎明書報社」相繼投入建立全省經銷網的競爭,對未來「大發行網」的天下誰屬,提前揭開序戰之幕。

從去年即掀起熱潮的《愛.生活與學習》(遠流出版)今年仍當仁不讓,和天下的《反敗為勝》共同創造新的高峰,狂銷數十萬冊,使得非文學類書籍吸引更多競爭者加入。而,《愛.生活與學習》所屬的「大眾心理學書系」成功事例,使遠流一躍為和「爾雅」、「天下」一樣的指標型出版社。

但,每一個成功範例都潛藏著競爭的種子,他們能不能堅守戰果,擴大影響力,是新的一年裡重大挑戰。

「時報出版公司」於八月完成重組(總經理張武順),相對於其它重要出版社人事上的安定,「時報」新人新政,予人一種不可測的印象。它的「人間叢書」以「李昂三書」稍試水溫,做了一次策略性運作,頗有斬獲。新的一年中,必轉守為攻,它選擇的突破點會在哪裡?另一個有報社雄厚資金為後盾的「聯經」,早已投下密集的廣告,書市競爭越來越趨於白熱化。

「圓神出版公司」異軍突起,挾《野火集》掀起的「龍應台旋風」之助,帶動圓神的出版物席捲文學書籍市場。龍應台的崛起,迫使各家以文學書為主軸的出版社積極調整自己,忙著尋找或重新定義自己以及所經營的作家,這一年的文學書市,熱鬧可期。

「遠流出版公司」是一家極能掌握先機、創造話題的出版社,像年底宣佈的幾個出版消息:《金庸作品集》、《胡適作品集》、《李敖作品集》的逐月推出,令人眼睛一亮,他們進取的經營策略,提昇了競爭的層次,不再僅限於單書的得與失,而是一個完整的人(作家與作品)的經營和一個領域的經營。

《新書月刊》休刊,又結束了一次令人懷念的嘗試,「學英出版社」所支持的讀書刊物《文學家》的誕生,延續著香火,希望她走得又穩又遠。

陳映真的《人間雜誌》終於在11月創刊,為雜誌界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關懷弱勢與本土的陳氏風格,充溢在每一頁圖文裡,使《人間》一問世就受到大眾關注。之外,《大人物雜誌》的呱呱墜地,也曾捲起風潮。《黛》的創刊,打破女性雜誌的平衡,今年或將是汰弱留強的一年。

「時報」與李昂的版稅契約,一度成為出版界敏感話題。版稅計算方式朝向對作者更有利的方向傾斜,作家對自己的權益保障有了新的認識,出版社與作家能否在所謂「李昂模式」的基礎上相互調適?

教輔與工具書市場方面,表面上風平浪靜,骨子裡卻暗潮洶湧,檯面下的佈局從未消減,這是沒有任何人可退讓半寸的戰場。

 

就整體而言,在未來新的一年裡,火藥味兒正悄悄飄散,出版界也從個體戰步入組織戰與智慧戰。

為了生存,除了出版社之間合縱連橫外,在各自圈定的領域內,鞏固勢力。企業精神開始萌芽,企業化經營能力也逐漸增強,早期小資本、家族的、手工業式的創業時代,很可能從此一去不回了。

以下所陳述的現象,有些早已發生多時,只是如今更為明顯:

1.人才爭奪戰

面對強烈競爭,各出版社對優秀企劃將才的需求,必如饑如渴。如何維護人才不外流、又能如磁鐵般吸引人才加入,是有企圖心的出版社共同課題。如遠流王榮文之得詹宏志,就是一個好例子。

2.資源爭奪戰

    這裡所提的「資源」,指的是作家與作品(包括國外版權)的爭取。

3.產品線(領域)爭奪戰

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出版政策,有的只精耕一條路線,有的同時發展若干條。值得注意的是,一本書的經營與一條路線的經營,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一本書的得失事小,一條路線的得失則往往關繫著存亡。

一旦出版路線確立,絕難容外力侵擾。尤其是經營單一性質產品的出版社,更是書書必爭。隨著出版界對產品線觀念的認知越來越深入,如何強化特色,同時設法削弱對手的競爭力,應是時時刻刻掛上心頭的日課。

4. 新市場開發戰

既然現有的市場已成兵家必爭之地,而吸引來的讀者群也被瓜分殆盡,我們的生存利基又在哪裡?明年的書市,應贏在出奇制勝。除了一貫的出版路線,必然得運用智慧,開闢新的、競爭力最小而又能吸納新消費群的出版路線(領域)。舉例來說,當「非文學類書籍」還沒匯聚成洪流時,「文學類書籍」幾乎佔據了所有市場;然而,當「非文學類書籍」(如心理學、經營管理等)出現時,文學類書籍的銷售量並未減少,只是書市大餅變大了,它吸引的是不愛看文學書的讀者去購買。

(七五年)年,會是什麼樣的新市場雄霸一方?

5.經銷網爭奪戰

理想中的「大發行網」會出現嗎?

應該很快能告訴我們答案。

6.互容、互助與共榮

由於出版經營體制朝向企業化快速傾斜,急遽的變革帶來前所未見的生存壓力,在競爭中迫於需要,也出現互容、互助與共榮的現象。

我們發現出版社之間,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在策略上相互讓渡自己不需要的書,也有互出同一本書,放入各自的書系,一起壯大。

 

總之,新的一年將極富變化。有些邊陲的出版社容或仍舊依賴「剪刀+漿糊」苟活下去,但以嶄新的經營理念,以與眾不同的企劃精神形成的新時代,正施施然迎面而來──淘汰、掙扎、突破、躍昇會是我們命運的寫照?

──原刊於《金石文化廣場月刊》第12(七四年〔19851210日出版)

013  站在十字街口1986(民國七五年)出版界的回顧與展望

 

【按】:本篇發表於1987(民國76年)元月20出刊的《金石文化廣場月刊》「四周年紀念特刊」16開本,198頁)。從這期開始,大約有23年光景,我參與「金石堂書店」一年一度的特刊規劃,遴選出版界「年度風雲人物」、「年度十大新聞」、「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年度最佳創意」、「年度最佳封面設計」、「年度最佳服務」……等等。最早是由《新書月刊》引領風潮,《新書月刊》停刊後,由「金石堂書店」擴大推動。

依那個時代背景來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出擊。這份《紀念特刊》記載著:

.年度風雲人物:王榮文(出版界)、張大春(作家)

.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文化的軌跡》(共2冊)/陳其南著(允晨文化)、《行銷戰爭》/賴玆、屈特合著/沙永玲譯(遠流)〔另一譯本為《行銷大戰》/蕭道遠譯(長河)〕、《自然的簫聲──莊子說》/蔡志忠著(時報文化)、《吉陵春秋》/李永平著(洪範)、《創意人》/詹宏志著(天下)、《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陳衛平策劃/張月琴主編(小魯)、《走過傷心地》/楊憲宏著(圓神)、《棋王.樹王.孩子王》/鍾阿城著(新地)、《當代批判文存》(共6冊)/柴松林總編輯/高信疆策劃(敦理)、《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議》/蔣勳著(雄獅)

.年度最佳服務:《文訊月刊》/封德屏主編。

《特刊》中備受注目的尚有「暢銷書100/年度排行榜」,金石堂在各個分店,騰出平台空間,把這100種書集中陳列,據說當月業績呈跳躍式成長,十分驚人。這是實質上的豐收。

當然,相隔30年後再看這篇報告,人事早已全非,聲勢驚人的「久大集團」不知所終,經銷網霸主頻頻易手,新出版集團此起彼落,一眼望去,連風景線也有了新貌,咀嚼舊文,卻別有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1.茶杯裡的風波

一位出版界的元老,戲謔地形容圈內的競爭是「茶杯裡的風波」。除了自己人還感受到一點點波濤之外,旁人幾乎無法感受到任何變異。許多人過於強調這個圈子裡的一些現象,故意將它說得「煞有介事」──即使真有這麼回事,在整個大社會中,又具有什麼意義?

但,不論是茶杯裡的風波也罷,大海洋的風暴也罷,所有的現象,都是整體現象的部份,對生活在出版界的人而言,既不能自外於整體現象,也更不能自囿於局部現象,當我們把出版現象「孤立」地看待時,也許更能增加它的清晰度。

在「七四年出版界的回顧與前瞻」中,曾描述未來一年可能見到的景象,如:

1.人才爭奪戰

2.資源爭奪戰

3.產品線(領域)爭奪戰

4.新市場開發戰

5.經銷網爭奪戰

6.互容、互助與共榮

一年過去了,有些事沒有發生,有些事一如預料,在出版界餘波盪漾。其中以一、三、四項最為顯著,其它各項或隱或顯,塵埃一時尚未落定,難以定論。

以人才爭奪為例,「久大集團」的活動能力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他們爭取到呂學海、周安托、蔡其勇……以及還不宜曝光的幕後金主,結合成不容忽視的力量。

產品線爭奪戰方面,以文學類書籍最為慘烈,三十多家出版社加入競爭圈,分食文學書市,衝擊了整個基本結構。

新市場開發戰中,七四年的表現可圈可點。遠流推出「社會趨勢叢書」與「實戰智慧叢書」,時報推出「商戰小說」與「漫畫叢書」,天下推出「天下人知識系列」,皇冠以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赤川次郎作品集」……等,都一新眾人耳目。

而在行銷網的競爭中,分出兩條戰線。一條是書店經營(連鎖或結盟),一條是中盤發行網。邱永漢書店、新學反書店、東華(金橋)書店、久大書店和金石堂的忠孝店開幕(以及未來台北火車站的「站前店」)紛紛設立分店,使書店的企業化腳步,越來越快;另一方面,「久博發行公司」加入中盤商,暫時阻是了聯經和時報兩大報系併吞書市行銷網的野心,但也激起更複雜的情勢。據聞,時報與久博有聯手盟約,尚台灣英文雜誌社不甘雌伏,加快擴張行動;再加上各地區原有的中盤商,覺悟到危機四伏,努力採自救之道──總之,這一年的通路競爭,熱鬧極了。它種下的因,在新的一年裡,必然還有戲劇性的變化。

2. 徘徊在十字街口

與其說出版界正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不如說正徘徊在十字路口。對於相當於中小企業的眾多出版社而言,近三年來面臨的空前變局。

在社會處於一切都急速發展的時刻,出版界不得不化被動為主動,走向「發展才能生存」的路上,面對改將是如何因應的課題。

像是出版社內部組識結構調整的問題;

像是如何掌握未來出版方向的問題;

像是在日趨複雜的行銷秩序中,如何適應的問題;

像是經營者自我調適的問題;

像是出版社定位問題。

……有許多問題等著經營主去問、去尋求答案。當我們站在十字路口,再回顧這年大變局中重要現象,或許對未來作抉擇時,多一份依持,多一份信心吧!

3. 變局中的現象

若將出版界形容為一盤無休無止的棋局,應該頗有相似之處。

棋盤上,黑子、白子相互劫殺,疑似死棋,忽成活棋;我進你退,你攻我守;一來一往,變化無窮。但在黑白錯落的棋盤上,總能理出「情勢」。七五年的出版界所顯示的「情勢」,大致可歸納以下數端:

1.商業精神抬頭,行銷掛帥時代來臨。

出版一旦面對市場時,本質上就是商業交易行為,無關乎善或惡。將商業交易行為導入積極正確的經營觀念,合法、守法追求生存,就是必須遵循的行為準測。因此,行銷不再是出版的末端,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2.速食文化漸漸吞噬市場。

由於社會快速發展,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而日趨富裕的生活,使經濟活躍起來,各種類型的出版物充斥書市,我們面對著資訊爆炸的時代……等。因為競爭,生活壓力如重軛般壓在我們肩上,一則餘裕有限,一則舒壓有需,總之因種種原因,促使速食文化快速興盛。漫畫《莊子說》之所以能席捲市場,除了原典艱澀之外,社會背景因素亦可作如是觀。我們從書市特別熱絡的種類中,可看出其中端倪:消遣性刊物接一連二上市以及以圖式表達為尚的書籍出版現象,都指向大眾文化的特質──速食。

3.分眾時代來臨,專業出版社有了生存茁壯的機會。如鐘麗慧主持的「大呂出版社」,完全以出版音樂類書籍為主。她堅持理想的態度令人感動。

4.出版界邁入企劃時代。

出版物原有的來源,已經成為各家搶奪焦點或劃為獨擁的勢力範圍,因而,新興的出版社或依策略擬訂的路線,必須以不同於他人的構想,發展新讀物。這可喜的編輯方向,提昇了整個出版界的競爭層次。

5.書市區隔明朗化,出版社發展各自特色,各有所專,創建其新企業形象,「遠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社。

6.本土非文學類書種的「專業作家」崛起,如郭泰。從《王永慶奮鬥史》開始,他的著作幾乎本本暢銷並長銷,在翻譯卻妾身未定危機下,郭泰象徵著出版界可衝破困局的一條坦途。

7.編輯工程細分化,提供內容編輯服務的外包工作室出現。目前,以陳正益為首的工作室已正式營運。對於一向重視精簡人事的出版界而言,這些編技服務人才,本身具有豐富的經驗,可承擔所有專業事項,對未來出版社內部組織帶來影響。

8.「國立編譯館」館長易人,由曾濟群接掌,長久為人詬病的編譯館有可能因此帶給出版界新的刺激與活力嗎?

4. 困局:何去何從?

從上述枝節中,恐難窺出版界一年全貌,只能略述個人的一些感想。

我既期待也恐懼的是:我商業精神籠罩下,有一種「新倫理精神」彷彿呼之即出。期待中的新倫理精神,應是懷抱理想,腳踏實地,有擔當,有識見,有社會責任感,有所為有所不為,遵循善的循環的良性競爭來從事出版業,所求的除了正當利潤之外,就是一份心安理得。

我所恐懼的新倫理精神,是披著偽善的外衣,口口聲聲高唱理想,事實上卻篤信「贏就是善,勝利就是道德」,為了目的,不擇手段。

因此,我期待著由善性所引導的新倫理精神熔鑄出的「新出版人」,主導未來的出版市場。

很明顯的,出版業面對著全新的嚴酷挑戰──企業化的試煉。未來的每一個日子都是關卡,考驗著出版人能否通過試煉,茁壯長存。

人的因素、組織的因素、出版方向和產品線的因素、行銷的因素、改策擬訂和實踐成效的因素等等,都是傳統的、單打獨鬥的我們需要克服的瓶頸。走過去了,脫胎換骨;走不過去,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版圖越來越小,最後失掉所有影響力。

5. 移動中的戰線

在新的一年中,或將見到的現象,正在凝聚成形:

1.年輕一代讀者的爭取,很可能是下一階段重視企劃力的出版社全力以赴的目標。

2.重視生活品質提昇到對整個生存環境的趨勢發展──以個人成長為核心,貼近社會脈動、理解未來的書籍,是重塑企業形象的新途徑,甚至有機會成為銷售突破點。

3.系列化中、西經典名著(包括原典譯注),在可見的未來將是大套書的樂土。

4.通俗讀物大量出版,將形成出版主力(量的方面)

5.實務經驗應用類書籍,將是非文學類書籍的新寵兒。

6.超級大型書店全省連讀門市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剛萌芽不久的社區書店,是愛書人新的夢想。至於傳統行銷系統(中盤商)之爭,一時難分高下。

7.以「開發替代競爭」的觀念,應是出版界努力的方向。分食一塊狹小的市場腹地,非爭得你死我活不可的時代容或仍將持續,事實上出版領域十分遼闊,另闢蹊徑,不失為自立之道。在「無人地帶」開墾出來的沃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

6. 結語

不容諱言的,在邁向大開放的時代,出版界正面臨巨變,最明顯的是出版書籍的「量」快速增加,使得出版界起了「質」的變化。

我們看到環境在變,經營出版的人地跟著在變。各種客觀條件的漸變,將促使出版界完成一次自我更新的歷程。出版界和大自然現象一樣,表面上的安定,掩飾不了內在的動盪;一切變革,就在緩慢而恒常的變化之中,趨於成熟。


014 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憶老友姜渝生1943-2011
(本篇已張貼於2011年2月,請點超連結閱讀。謝謝。)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1,9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周浩正專欄 |
此分類下一篇:我的足跡 / i'Tips / 6 / 周浩正專欄
此分類上一篇:《新書月刊》與我 / 周浩正專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