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7 11:55:43| 人氣3,45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周悅如鋼琴演奏會 (二) ── 樂曲解說 ( 摘要 )‧周悅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 * 樂曲解說 ( 摘自音樂會 DM )

受從事出版業的父親影響,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從小即有涉獵文學和哲學的習慣,舉凡叔本華、黑格爾、席勒、歌德、尚保羅(Jean Paul)、霍夫曼(E.T.A. Hoffmann)等,都是影響他至深的哲學與文學家。二十歲時,因以不當方式鍛鍊手指,傷殘了右手,粉碎他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夢想,卻啟始了他旺盛的音樂創作靈感。
1830-40是他的創作鋼琴作品的巔峰時期,許多重要作品在這段期間完成,如蝴蝶(Papillons)、大衛同盟(Davidsbündlertänze)、嘉年華(Carnaval)、兒時情景(Kinderscenen)與今晚演奏的交響練習曲與C大調幻想曲 。除了音樂作品,他也開始文學創作與音樂評論。1834年舒曼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推薦與評論當時的音樂家與音樂創作,舒曼與三位“大衛同盟”(Davidsbündler)的成員--拉洛(Raro)、佛羅勒斯坦(Florestan)與幽瑟碧絲(Eusebius)同為編輯。“大衛同盟”為舒曼筆下虛構的組織,同為虛構的組織成員各有其性格,並以下三位為主:佛羅勒斯坦本性衝動且熱情、具英雄氣概;幽瑟碧絲害羞內省,富於幻想;拉洛則性格中庸,他們在文章中有時單獨出現,有時藉由相互間對話,探究主題(受尚保羅作品中角色雙重人格的影響)。舒曼在許多評論中也提到了與“菲力士人”對抗,這裡的菲力士人是指藝術界庸碌陳腐的人。上述舒曼文章裡的多重角色、對話性、陰柔剛毅的對比、和勝戰的光輝,同樣出現在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

* * C大調幻想曲,Op. 17 / Fantasie in C Major, Op. 17

這首曲子寫於1836年,原本是舒曼響應李斯特的提議,為貝多芬在波昂建立紀念碑而寫的。他最初的構想是以「幻滅」、「勝戰」、與「棕櫚葉」為主題,為貝多芬紀念碑所作之大型奏鳴曲,打算由羅勒斯坦與幽瑟碧斯的名義發表,並用貝多芬A大調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嵌入本曲的第三樂章。舒曼甚至連樂譜的封面都設計好了,要「黑色封面,最好鑲了金邊,金色標題,棕櫚葉垂於第一行字上,貝多芬A大調交響曲的慢板樂章放於棕櫚葉中….」,但到1838年作品完成,舒曼在寫給克拉拉的信中,提到他完成了在兩年前幾乎勾勒了全部細節的三樂章之「幻想曲」,「第一樂章比我以往的曲子更為激情----全是為了你所感到的悲痛所致…我願將樂章命為『幻滅』、『凱旋門』與『閃耀的皇冠』。」在信中舒曼並提到他所引用的一個重要母題(Motive)---取自貝多芬的連篇歌曲《致遠方愛人》(An die ferne Geliebte)中的第六首:接受吧!這些為我愛的人唱的歌…

這部作品最後在1839年出版時,並沒有加上任何與貝多芬有關的標題,反而是將它獻給李斯特。舒曼更截取了一段浪漫派詩人史勒格爾(Schlegel)的詩,放在標題之下:
在世間燦爛的夢裡 發著各式的聲音
那兒放散出柔和的音響 傳遞給悄悄聆聽著的人
似乎在傳遞暗語給當時被克拉拉父親禁見的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此曲揚棄了一般的單一樂章充滿即興成分的幻想曲式,反倒如同奏鳴曲,有三大樂章,但又將傳統的奏鳴曲式拉扯到幾乎瓦解。
這首曲子,每個樂章都有舒曼特有的多重性格穿梭;原先的構想是為了紀念貝多芬,最後似乎演變成藉貝多芬《致遠方愛人》,傳達對克拉拉的思念。克拉拉在收到舒曼這部作品後,回信,「昨天收到你精采的幻想曲,今天我仍想盡辦法從這極度的激動中回過神來」,她直到舒曼去世多年後才公開演奏此曲,或許因為曲中有太多舒曼對她私人的密語。
* * 交響練習曲,Op. 13 / Symphonic Etudes, Op. 13

1834年,舒曼當時還未與他的鋼琴老師維克(Friedrich Wieck)--克拉拉之父,決裂之前,曾與維克的一位學生恩奈絲汀(Ernestine von Fricker)短暫的相戀,恩奈絲汀之父巴倫(Baron von Fricker)是位業餘音樂家,寫了一首作品懇請舒曼給予意見,舒曼在表達建議之後,隨即以巴倫的主題改寫成曲,並想以「悲創」來命名之,在最初草稿中,他主題標記著:「像是送葬進行曲」。不過數月,他又希望改變成為一套內涵著高超技巧的練習曲,並配合著主題與變奏的型態發展,每個變奏個性各自獨立特,但整體氣息又習習相關,並呈現交響樂的色彩;期間,舒曼曾想過以不同的標題出版,如:「十二首大衛同盟練習曲」、「佛羅勒斯坦與幽瑟碧絲之具管絃樂特色的練習曲」,最後在1937年以法文「交響練習曲」(Études symphoniques)定案出版。出版後,舒曼仍不滿意曲子過於冗長,對演奏者造成負荷(就上述理由他曾要克拉拉別演奏這套曲子),故更動主題、第一、二、十、十一及終曲,刪除了第三與九練習曲,在1852年再版,並改名為「變奏曲式的練習曲」(Études en forme de variations);在舒曼生前曾受到他強烈提攜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曾用相同的巴倫主題作了一首主題與變奏獻給舒曼)在舒曼去世後,將第三與第九練習曲添回,定名為「舒曼的十二首交響練習曲」,於1862年三版;1873年不顧克拉拉的反對,又從舒曼手稿中選出五首當初未採用的變奏併入,為其補遺。以上,造成現今錯綜複雜的版本。今晚的演奏將採用1852年修正過後的版本,但加入了第三、第九練習曲及五首補遺。

── end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3,45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碰 觸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濃鬱熾烈的舒曼 ── 周悅如鋼琴演奏會聆後
此分類上一篇:周悅如 2006 鋼琴演奏會 (一)

wii遊戲片專賣店
好文,謝謝分享!
2016-05-23 10:44: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