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巴塞隆納氣候宜人,除了早晚有一點涼颼颼的秋意外,整個白天都陽光普照,太陽的背後托著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好看極了的秋,一反皮里牛斯山以北的歐洲入秋以來反常的陰霾天氣。
巴塞隆納---濱臨地中海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古代「亞拉岡」王國所在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凱旋歸來的第一站,現今為卡泰隆尼亞CATALUNYA省的首府,人口1745000,有著自己的方言,因為地理關係與內陸隔著高原,反而成就了她長久以來和地中海他國城市比較接近,而走出其自有的獨特風格。
初來乍到,感覺到此地的小髒小亂好生熟悉,原來是和我的家鄉台北很像,除了髒亂之外的城市景觀、人文氣氛則和我的家鄉有著大大的不同,還是不要比較,比較起來會太傷感情;優雅、放浪、熱情、耀眼,如此複雜的因素綜合而成的巴塞隆納魅力深深的吸引著人,觀光客比例之大若不是親眼所見實難令人相信,來自世界各處之人都朝她奔來,也包括我。
巴塞隆納在世上有著「藝術的麥加」之榮耀地位,從中古世紀以來就培養著文化氣息,更在時代的潮流衝擊中悍衛著西班牙的藝術文化,其間更孕育了諸多近代天才藝術家,如高第、畢卡索、米羅、達利,其中最受我個人推崇與迷戀的自然是---高第。
高第Antonio Gaudi(1852-1926)建築設計師,加泰隆尼亞人,畢業於巴塞隆納建築學校,其作品極為特立獨行,他捨棄了學院派建築,堅持強調自然曲線,自創古代哥德式變化為後現代主義;他,直到晚年被電車撞死前,終其一生都在創造巴塞隆納,他的作品在巴塞隆納比比皆是,整個城市可以說是高第的美術館,現今,說高第就是巴塞隆納的靈魂也無庸懷疑,只是百年之前卻有衛道人世認為高第之作品猶如巴塞隆納美人臉上醜惡的疣子,看到了就礙眼,甚而被人懷疑,高第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
高第生前唯一沒有完成的作品「聖家堂」Temple de la Sagrada Familia
全名為「聖家贖罪大教堂」,1882年完成地下室地基後交由高第之手,時年30歲,一直建築到今日尚未完工,當地人樂觀的認為可於2050年完工,我看未必,即令現在有最新的科技輔助,餘下的工程卻是最艱難的部份,建築的時間必定會打破巴黎聖母院的170年。
參觀聖家堂的這一天是十月十三日星期一,聖家堂外車水馬龍,塞車棉延得看不到盡頭,人行道上被觀光客擠得水洩不通,我的導遊Sonia一直強調著要勒緊皮包當心扒手,由其那種抱著孩子的吉普賽女子和小童千萬不要和他們靠近,本地人只要從容貌就能輕易的認出扒竊嫌疑犯,所以他們只能對觀光客下手;聖家堂門票6歐元,在觀光客前仆後繼往裡擠的同時,每天都至少有200名建築工人在施工著。
很多雜誌和專門研究高第的報導都曾詳細介紹過聖家堂的工程進度,我的最新資料也不知會比前人多出多少,只是親身經歷後發現,坊間出版品也有錯誤的資訊,亦或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一個錯後面都跟著錯。
「聖家堂」有三個立面,代表著耶穌的誕生、受難與復活,已經完工的誕生與受難,其完工的先後就差上幾十年,用肉眼即可分辨出材質、技術、年代的不同,所有的出版品上的照片都是誕生的立面,受難的立面則在誕生立面的背後,兩個立面的風格截然不同;整體建築外觀有18座高塔,主塔高170公尺代表耶穌,次高125公尺為聖母,其次為四位先知,再12門徒,其中獻予12門徒之100公尺鐘塔已完成了八棟,仰望此時的外觀已經宏偉至極,可以想象完工後的模樣;內部用米色花崗岩做石柱,其中特別有兩隻由伊朗運來之粉紅色花崗岩,其堅硬如鐵,是做為主塔之圓柱,教堂屋頂也一反哥德式教堂拱形頂之常態,是為樹狀,樹的分岔枝幹支撐著天堂之頂,外頂上有水果做裝飾,突破一貫的傳統教堂設計讓氣氛變得生動活潑;地下室裡高第博物館中展示著高第的生平手稿及聖家堂在每個年代的發展進度,最吸引我的是高第為了設計聖家堂所發明的「倒垂圓錐體」立體模型,底部放置一面鏡子,鏡子中的倒影是圓錐體力學支撐原理,也就是聖家堂的18座高塔的力學實驗。
「米拉公寓」Casa Mila
這是高第所設計的私人宅邸中,我個人最欣賞的一座,外觀是柔和的圓流線條,整座樓沒有一個菱角,有獨特的高第個人自然主義,最迷人的是鑄鐵雕花欄杆,百年之後再見仍舊在古典中柔和著後現代,仍舊如此耀眼,若是普通的百年住宅恐怕早就成了危樓,該擇日安炸藥爆破重建了,這顆醜陋的黑疣卻在1984年即被列入世界遺產組織,予以保護。我來拜訪位在商業鬧市中心的米拉公寓的時候,中間的外牆正在裝修,部份的樓幪了一層布,只有左右兩旁顯露在外,無法用相機照出全景原貌,遺憾之餘只能買張名信片欣賞,內部部份開放參觀,門票3.6歐元,所有權規於一家銀行。
「巴特婁之家」Casa Batllo
有人說這是巴塞隆納最引以為傲的建築,外牆貼以七彩小磁磚,屋頂是磁磚用斜坡貼方式鋪成魚鱗狀,屋簷的波浪是龍鰭,煙囪上的十字架是表示一隻劍正中目標的插在龍背上,陽台的簍空代表受難者的肋骨,這是敘述聖喬治鬥惡龍的故事;這座私人公寓不對外開放,光是來欣賞外觀的遊客就絡驛不絕,她的左右一共三棟的住宅公寓,除高第外另屬兩名不同設計師,各領風騷,同為其時之後現代主義之代表作品。
「奎爾公園」Park Quell
巴塞隆納富豪奎爾先生旅居英國期間有感於英式設區住宅機能之完善,返回巴塞隆納後也想建造一英式設區住宅,擇地規劃好60戶後先建了三戶樣品屋,一戶高第自己買下,現做為高第博物館,一戶為奎爾的好友,一位醫生,其後代現仍居住此屋,另一戶屬奎爾先生,現今改為幼稚園,當時樣品屋和園區開放給市民參觀選購,卻一戶都沒有賣出去,計劃至此胎死腹中,其後改為免費公園供市民遊覽;公園內花木扶疏面積廣大,採用「人車分道」制,坡上行車,坡下挖空做成有頂人行走道,不畏下雨,現代的摩登住宅廣告也在強調人車分道,高第在百年前就已提供了生活機能構想,只是那時的車是馬車;大廣場上有一圈曲線馬賽克座椅,波浪的圓弧型有著最高容量,椅子的設計符合人體構造邏輯,長坐也不累,廣場的地上鋪予小石子,小石子下是層層過濾設備,用廣大的廣場腹地屯接雨水,過濾後通過廣場下大市場的數十根石柱內再流進蓄水池,分送至每戶人家做為自來水,蓄水池若是屯水積滿,市場石階上的馬賽克龍噴泉就會由口噴出水來。
高第的建築作品件件都令人癡狂,曾有現代建築師說:
「高第對於拋物線的設計與應用,超越了現代建築設計師百年以上」。
後人給予如此驕傲的評價,高第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答案已經夠明確了。
曾被人認為瘋子的他,留給巴塞隆納人用之不盡的財富,
曾被人認為瘋子的他,留給西班牙人亙古不滅的榮耀。
法國人曾經狂妄的譏諷西班牙:「過了皮里牛斯山就不是歐洲」。
這句損人又自大的話隱喻西班牙應該屬於北非國家之流,此意深深的傷害著西班牙人的自尊心,孰不知曾是歐洲第一強權的西班牙在海權強盛時期所擁有的殖民地還多過法國,再看看近代多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卓越表現,真可狠狠的甩了法國人一個大耳扒子。
09.2003
http://tw.pg.photos.yahoo.com/ph/candy4wd/my_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