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影片,應是九○年代《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深深被影像攫獲,敘述肌理的蜿蜒,擺盪牽制的性別逾越,像是一則一則瑰麗的風景。繼而《妮可基嫚之愛的機密》(To Die For)、《1999驚魂記》(Psycho)、《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接近主流價值體系的影片,仍像個戲耍的頑童,堅持在既定架構裡綻放出奇異的面貌。某次影展邂逅的《痞子逛沙漠》(Gerry),在沙漠廣大的塵土印象中,在兩個男人趨步跟隨的喀喀-喀喀-鞋音中,不知不覺接近恍神狀態。
千禧年之後,再次懾服於《大象》(Elephant)的簡冽風格。私自翻找的《追流雲的少年》(夜深沉,愛難吟)(Mala Noche)彷彿讓我看見葛斯范桑內心住著一個寂寞的靈魂,渴望溝通,恐懼遺棄,葛斯范桑這部初執導演筒之作,奠下日後反覆迴旋的基調。描寫「超脫合唱團」主唱寇特柯本的《超脫末日》(Last Days),讓我又陷入《痞子逛沙漠》那般的疏離、冰涼、冷冽。《超脫末日》與《痞子逛沙漠》都讓我陷入莫名其妙的惆悵,試煉難以為繼的耐性。倒是《迷幻公園》(Paranoid Park)或許因為杜可風的運鏡風格,將青春迷惘的滑板少年拍攝得絕美酣暢。至今錯過的《追陽光的少年》(藥店牛仔)(Drugstore Cowboy)、《藍調牛仔妹》(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仍在歲月長河裡等待機緣巧遇。
《自由大道》(Milk)像是風格兩端的平衡,不過,猶在片頭放置美國七○年代同志的新聞片段與報紙標題,試圖營造紀錄片的氣息,也順便展露出當時的時代氛圍。真真切切的新聞鋪陳,虛擬「真實人物」的哈維米克登場,一場百轉千迴的錄音,帶領觀眾回溯到哈維米克從政之前的生活,如同你我一般的市井小民,飽受警察襲擊,社會箝制,只能偷偷摸摸尋找情愛對象、只能畏畏縮縮發展性慾媾和。哈維米克遇見史考特的搭訕戲碼,既真誠又無賴,地下道的觸碰,引燃美國同志平權史上巍然的一頁。史考特不理會40歲的老頭,中年的哈維米克臨近40歲卻尚未40歲。一場戲說明兩人的邂逅,也呈顯出哈維米克的性格特色。
性愛嬉遊之後,哈維米克對史考特說,自己已近中年卻毫無理想,言談之間勾勒出一個嶄新的未來,搬到舊金山開設照相館。一個40歲的中年男子還能有多少時間實踐理想?40歲的中年同志都到哪去了?潛入婚姻?禁欲修行?如何收起情欲的爪牙,在現世裡安頓孤寂的靈魂?哈維米克對理念的堅持超乎常人,他想打造一個友善的同志空間,恰好這樣的環境牽涉了政治環節。從卡斯楚街開始,昭告世人同志也有等同於異性戀者的消費權利/權力,漣漪擴張,積極爭取同志平權運動,為他贏得卡斯楚街市長的封號。他更理解到,落實同志平權的癥結在於──政治中心缺乏同志──許多法案難以顧及同志權益,於是哈維米克三度參選市議員的選舉。他要進入核心,進入制訂規範、管理眾人的實體秩序裡面,唯有如此,同志的生存空間才能經由他的提醒而獲得更多的資源。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但是同志實行起來卻是萬般困難。
那一抹孤寂的魂魄,從《追流雲的少年》(夜深沉,愛難吟)飛抵《自由大道》,從亞美力加飄洋過海到台灣國度。平等原來是一個沈重的假象,忽略它、遺漏它,似乎便可以著力於體制,施展於社會。哈維米克透析這一切,當選市議員之後,開始聯合議員提案,議院之間不可缺乏的聯盟關係。還有媒體曝光的策略,一個清除狗屎的提案,大大提升哈維米克的曝光率。能見度的凸顯,暗示著人氣的匯聚,意味著眾人的關注。哈維米克的靈敏嗅覺,以及細膩的觀察生活,造就他不凡的一生。
然而,有趣的是,葛斯范桑並不刻意營造偉大的情緒渲染,反而利用哈維米克身邊的小細節,緩緩訴說一個平凡的同志人生。例如哈維米克曾經競選失敗,宣傳單無人聞問……哈維米克也有情感問題,一起參與同志運動的情感伙伴史考特選擇離開……身為市議員的哈維米克為清除狗屎的提案作秀,而且踩到狗屎……哈維米克遇見年輕的傑克,自己知曉年齡逐漸衰老……哈維米克忙於公事忽略傑克,導致傑克上吊身亡……
這些彷彿我們生活周遭的際遇堆積成哈維米克的一生,西恩潘的演技耐人尋味,有種說不出的彆扭(或搔癢),卻又充滿赤誠。艾米爾賀許頂著一頭蓬蓬頭,扮演著亟欲脫離美國,卻又因故留在哈維米克身邊的得力助手,見識過他演出的《阿拉斯加之死》,必會對他在其中的角色嘖嘖稱奇。另一位飾演拉拉的艾莉森皮爾頗得精髓,劇中頂替史考特的位子,幾瓣綠葉紅花搭襯適宜,使得情節敘述無比通暢。甚至俊美的得獎編劇藍斯布萊克,也充當路人驚鴻一瞥,一閃即逝。
唯一令人沮喪的是丹懷特的角色,一來喬許布洛林演繹得很用力,二來編導無法擺脫平板形象的設定,使得丹懷特雖背負家庭、職務壓力,站在反對同志的陣營,欠缺細緻的鋪陳(他一開始願意和哈維米克合作,後來決裂)。一個與哈維米克相對立的邪惡角色,劇情說不清楚有多壞,又無法勾勒他有多好,卻暗示著他背負極大的社會壓力……究竟是想讓人明白他的「恐同」,還是想讓人理解他的嫉妒?或是暗示著他一邊藏匿於衣櫃裡,一邊顯露於社會外?
槍聲終究響起,哈維米克之死,讓我們回歸到現實層面……台灣何嘗沒出現過這樣以性取向彰顯自我訴求的同志選舉,甚至千禧年總統大選政見也在同志雜誌裡頭大剌剌出現,彷彿挺注重同志們的權益,其實大家仍聚焦於票源,一個現實的考量。台北的晶晶書庫,開張於耕莘文教院後的巷弄裡頭,早期的咖啡劇場銷聲匿跡之後,彩虹旗幟幡然飛至。美國七○年代的民主進程,台灣直至九○年代末、千禧年前才稍稍填補。性別平權(或許)一直都未曾真正的出現,儘管性別論述喊得震天價響,卻依舊在學院之間飄盪,曝現於研討會之中、乍現於美術美學文藝之中。誰真正在乎過了?
自由大道-Milk
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編劇:達斯汀藍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
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艾米爾賀許(Emile Hirsch)
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
迪耶哥路那(Diego Luna)
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
美國‧20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