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6 00:18:10| 人氣1,59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內教育--台灣各種教育問題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哲學系 王偲潔

國內教育組 哲學一 王偲潔 495125047

1.「禁止體罰」是對的?
怎麼樣才算是體罰?在去年十二月底完成立法,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一百零九個禁止體罰的國家,罰站、打掃教室算不算體罰?教育部目前正準備要訂出一套體罰的定義,除了讓學生身體疼痛行為算體罰,對學生言語侮辱、傷害學生人格權也算是體罰。教育部表示教師可以在必要時,實施「暫時性疼痛」的體罰,不過必須符合五項原則:
一、不得由教師自行體罰,必須要有其他教師在場
二、不得因為學業成績體罰
三、必須事前取得家長或監護人書面同意
四、實施暫時性疼痛管教的部位只限於手心
五、實施前應說明理由,並給予學生或家長陳述意見的機會,體罰後也應觀察,作成紀錄。

傳統的觀念中常說「嚴師出高徒」,老師體罰學生也是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愛護心理,所以能被家長及會大眾所接受。體罰幾乎是很難避免的管教方式,雖然很多人贊成廢除體罰,事實上體罰並不只是存在學校,父母也常用體罰來管教子女。體罰的現象,升學主義的佔了大部份的原因,如果不體罰,學生成績低落、班級秩序無法維持,老師不受尊重,權威喪失殆盡,要教師不體罰,又希望能把學生教好,該如何才能達到家長期望的要求?連教育部都設了「老師的張老師」專線來幫老師諮商輔導,我想,老師也無所適從了。人權團體提出校園零體罰的理念,然而直接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是老師,並不是人權團體,其實也有許多人並不贊成廢除體罰,新聞報導上體罰過當的案例讓我們認為體罰會造成學生學習的陰影,所以應該避免,但是不應該演變成老師對學生不能有任何管教,處罰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自己做錯的事有所警惕,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老師要懂得如何在「體罰」和「管教」之間拿捏,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必須互相尊重,老師的角色從傳統的嚴父變成朋友,如果雙方互相對立,再怎麼好的教育政策都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2 . 本土化教育

最近教育部公布閩南語推薦用字300字,進行「台灣閩南語常用詞三百詞」用字計畫。不過,有很多字詞和寫法讓不少民眾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像是「阮翁連鞭倩工人摒清氣」的意思是「我老公連夜請工人打掃乾淨」,未來教育部還會繼續公佈常用的閩南語字詞,陸續公佈到一千五百字,預計在九十七學年放入國立編譯館的閩南語教材審核機制中。
教育部推動台灣母語日的構想,是希望學生除了在課堂中學習母語之外,也能在生活中運用母語,規劃學校每週都能制訂一天為母語日,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多多使用母語。
閩南語是臺灣人的母語,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聽不懂或是不會說閩南語,西方主導世界的影響,我們多多少少也有點崇洋媚外,久而久之,對台灣本身的文化失去興趣。政府推行本土化的教育,目的在於喚起年輕人對台灣本土文化的認識,學習語言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什麼閩南語會沒落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強調英文的重要,每天在生活中接觸英文,學校也不遺餘力地建造一個英語的環境,閩南語越來越少人使用,漸漸地,很多人都不會閩南語了。政府把閩南語列入教材會不會提升大家閩南語的能力,目前還看不出成效,但是與其花大筆經費錄製伴唱帶,公佈連會講閩南語的人都看不懂得把閩南語字詞,倒不如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説閩南話,不要讓小學生把說母語和學英文一樣成為一種壓力,這樣也才符合政府所要推廣的樂學習吧!

3 .教育方式

由學者提出的建構式數學,強調可以訓練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判斷能力比接受傳統教學來的好,學數學不是重複的練習和僵化的背公式,一味的接受外界的灌輸,而是要靠自己摸索理解。這種不重背誦,強調理解的主張應該是可以獲得大家的認同的,但卻有很多人覺得建構式數學把原本簡單的數學變得更難,讓學生的計算能力退步,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可以適用所有人,建構式數學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效率太慢以及計算能力退步,很多國小仍不鼓勵教導學生「九九乘法表」,但家長擔心孩子計算能力跟不上別人,還是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去補習,這樣和傳統的教法又有何差別?建構式數學不可能都沒有缺失,「九九乘法表」還是可以作為學習數學的輔助工具,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老師帶領學生一起研究,這個方向無論如何都是非常正確的,只是在執行上仍需要有更好的配套措施。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由余光中等人共同發起,目前已有上萬人連署,主要訴求是反對新修改的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把國文上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反對文言文的比率由65%減為45%,以及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
老師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父母,就屬老師影響我們最深。國中的時候,國文老師送給我ㄧ本關於哲學的書,讓我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在高中填志願的時候,也猶豫要不要選擇哲學這條大家都不看好的路,當時想起了國文老師曾經告訴我:「成功是屬於堅持到最後一秒鐘的人」,只要堅持你想要的,最後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4教改

「九年一貫」,顧名思義,是希望做到課程的一貫性和統整性,學習是連續的過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循序漸進,逐漸加廣加深,如果課程自成體系,結構鬆散,缺少銜接,造成學生只獲得零碎的知識,無法獲得統整。九年一貫取消過去規定詳細的課程標準,只有課程綱要,老師沒看到教科書前,對新課程和教材並不能充分了解,更不用說事先為學生做長期的課程教學規畫。
「一綱多本」增加了教師教材的選擇機會,雖然教材選擇機會增加了,教師可從不同版本中獲得不同的思考方向,但各版本編輯不同,導致深淺不一,難易度參差不齊,偏重的重點也不同,在教科書的競爭下,書的內容是提升了,但未必能提升教學品質。對於偏遠地區、文化資源較少地區的學生,一綱多本也造成更嚴重的城鄉差距。
自民國91年開始的九年一貫,更多學生每天在學校與補習班間奔波,而這一切都來自「九年一貫」裡的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即使教育當局強調孩子只要學一個版本就能應付升學考試,家長仍然不放心地把孩子往補習班送,家長認為補習班可以統整版本、統一授課,經歷了十年的教改,非但沒有減輕學生升學壓力,反而還加重學生的負擔,李遠哲還為此提出道歉。
教改推動十年來,學生壓力沒有減輕是事實,但學生壓力的來源,大多來自社會與家長,而教改的目標卻是減輕學生壓力,不論是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多元入學、九年一貫課程,明明教育改革的出發點是良善的,為什麼最後卻弊端叢生,令學生苦不堪言?教改不能單憑學校與教師的力量,而需整體社會的努力。目前學生受到的升學壓力,並不完全只是教育制度的問題,父母期望及社會的升學主義才是主要的原因,人人都想上第一流大學,即使廣設再多的高中與大學,升學壓力依舊會存在。任何教育新措施要符合國情與文化,輕忽整個教育環境的惡劣,升學供需嚴重失調,縱使教學多元活潑,升學壓力仍然存在,升學多元化,錄取標準也必須彈性,冒然全面實施,未先累積經驗,教學改革應該要漸進,教育部擬訂教改政策,與家長及教師充分溝通,彼此反映意見,才不會互相批評與誤解。

5. 十二年國教

最近行政院決定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2009年全面實施,將有12項配套措施,包括升學制度將以「全面免試入學」為目標,國中基本學測也將在2009年取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全面實施,全國高中職只有「發展特色」,沒有「明星」,也沒有「菁英」。傳統認知的「明星高中」,將來只能提出部分招生名額,以「學術資優」名義跨學區招生,其餘須納入「學區」招生。將來的高中職沒有明星學校、也沒有菁英學校,只有學校發展特色。招生方式分「學區招生」和「發展特色招生」兩種,「學區招生」就是透過國中基測轉型及申請入學方案招收學區內學生。「發展特色招生」可跨學區。例如,體育、特殊教育、稀有類科、學術性向等,皆可以「發展特色」名義申請提出跨學區招生,由當地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決定。推動十二年國教最大的目標,就是使升學競爭延後三年。將競爭從十五歲延後至十八歲,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紓解國內升學競爭。

6. 高學費
兒女獲得高學位是一般台灣家長最殷切的期待,因而升學競爭變成台灣的畸形現象,為了解決多數台灣人的期待,專家們就想到廣設大學,以解決升學問題,美國可以這麼做,台灣當然也可以,可是美國人對大學捐款的風氣很盛,所以辦大學不會像台灣那麼困難。台灣缺乏捐贈風氣,私立大學不得不仰賴學生的學雜費,若沒有高學費難以生存。公立大學的經費一向仰賴國家預算,廣設大學之後教育部的預算不勝負荷,最後改成校務基金的制度,由學校分攤部分經費,所以學生的學雜費也變成學校的重要經費來源,高學費政策也將變成公立學校的走向。以使用者付費的觀點來說,一般民眾沒有義務負擔學生的教育經費,它就像沒有開車的人沒有義務負擔高速公路的建設經費一樣。美國人對高等教育並沒有台灣人那麼殷切,不適合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會勉強擠進大學之門。台灣的情況不同,廣設大學並未舒緩大學入學的競爭。依台灣人的習性,只要有機會,不適合受大學教育的人也照樣會擠進大學之門,廣設大學反而形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台灣若不廣設大學,現有的高等教育經費就可分配給公私立大學,繼續維持低學費政策。因廣設大學而形成高學費政策,還不如少設學校降低學費來讓窮人有機會唸書。隨著學費高漲,辦理助學貸款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新鮮人在尚未踏出社會已背負數十萬的學費負債,讓多數人在選擇工作時,不得不向「錢」看齊。美國私立大學是給有錢人念的,台灣的私立大學卻是給窮人念的,這樣的現象讓家境不好的學生一生就只能背負著龐大的負債,不能翻身。

7. 五年五百億
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學校名單,台大、成大被認為有機會成為「國際一流大學」,每年各獲得卅億及十七億元,清大等十校則被認為適合發展「頂尖研究中心」,各獲得三億到十億元補助。
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抗議教育部經費審查分配不公,間接造成中正大學被誤解為二流大學,中正大學主任秘書陳孝平赴教育部門口絕食抗議。

8.企業愛用

企業迷信名校,往往錯失許多優秀的人才。L’OREAL這個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品集團,從前在台灣招募行銷人才,主要鎖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學系學生,近年開始把觸角延伸到輔大等學校。L’OREA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認為也許輔大學生在邏輯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學生,但創意表現卻令人驚豔。人才多元化,才是L’OREAL招募人才的政策。L’OREAL用人政策的轉變,值得國內企業深思。非名校的學生,所具備的能力不一定比名校學生差,擇才所用才是一個企業成功的要件。
9. 畢業=失業?

近一兩年以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專科和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比其他人要高。由於社會大眾對於高學歷者的期望特別高,受教育為何無法學以致用?有人說,這樣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該要限制高等教育擴張。年輕人受了好的教育,卻可能找不到工作,「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出現,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整體職業結構有關,服務業、資訊業的人力需求越來越明顯,高學歷者比較容易適應社會需求和變遷,不會一直限在失業問題的困境中。社會越來越富裕,受教育不只是為了未來的就業投資,也可以當作一種消費,讓我們享受知識的樂趣,建立自己的人生觀。過去教育政策曾經犯過一些錯誤,就是只以就業市場的需求來設計學校的科系名額,結果造成學生痛苦不堪的升學競爭。受教育只是希望將來有一個好工作,現在畢業生幾乎沒有選擇工作的餘地,能夠有工作就該慶幸了,工作往往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工作條件不斷在惡化,研究生搶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搶專科生的工作,「高學歷,低成就」成為普遍的現象。
10. 倫理道德
之前台大校長收到一封自稱是「藍領勞工」的電子郵件。信中指出社會新鮮人「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缺乏謙虛」、「沒有敬業精神不夠尊重工作」、「藉口太多」等七項缺點。
畢業季到了,社會新鮮人將踏入職場,初入社會的工作表現不盡理想,尤其是在工作態度、倫理方面,導致資深人員對新進人員不滿;新進人員也對資深人員不服。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到公司上班的表現與本身的學歷涵養實在有些不對稱,可以說「學歷越高、自視越高、越不懂得謙虛」,學校注重專業的同時,社會大學應有工作禮儀、企業倫理的課程卻不足。學歷再高,知識再高,初踏入公司工作,不了解公司的狀況,新鮮人必須表現得更謙虛,當必須求教於前輩時,前輩才會樂於教導。新鮮人不能沒有時間觀念,不應有「塞車,所以遲到幾分鐘」這種理由,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更是不該有的心態。不能認為自己擁有高學歷,就不能放下身段作一些卑微的工作或未付出就要求職位應高一些。沒有付出,哪來的收穫?態度決定一切,正確的工作態度比高學歷及專業重要許多。對企業而言,這些價值觀與良善的工作態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11. 社會的亂象

過去立法院不斷上演的打架場面,為台灣在國際上帶來負面的印象,正當CNN在內等國際媒體,對於台灣立委把打架當成家常便飯,感到不解。台灣的媒體亂象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不得不製造出更極端的新聞畫面或是劇情來呈現在大家面前,場面越混亂、畫面越血腥,觀眾就越愛看,收視率就越好,往往對一件平淡的事情加油添醋,深怕太平淡無奇的新聞觀眾不愛看。政府官員行為的偏差,媒體的混亂、道德低落,都直接、間接成為社會的不良示範,身為公眾人物和媒體工作者,就更要懂得自律。

****************************************************************

心得:
任何教育改革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往往因為各方理念不同,盲目的追從國外的教育方式,沒有考慮到各個層面的問題,任何教育改革,都一定是一體兩面,對某些學生適合,某些學生不適合,所以必須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來輔助,這些都是需要慢慢來改進的。
教改已經超過十年了,我想批評的聲音是大過於讚美,既然出現了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就必需從這些錯誤中改進,決策者該多聽聽民眾的聲音,而不是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想怎麼做就做怎麼做。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一環,大家都需要一起共同的努力,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讓更多台灣人在世界上發光發熱。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59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