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是薔薇科植物,花期 11 月至翌年 2 月
果實成熟約 2~4 月
枇杷
英文名稱: Loquat,Japanese Medlar
學名: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ey
科名: 薔薇科(Rosaceae)枇杷屬(Eriobotrya)
別名: 盧橘、枇杷果、枇杷葉、夏果
原產地: 中國四川省及江南。台灣於明末移民時引進。
分佈: 分佈在臺中、南投、苗栗、臺東等四個產區,以經濟果樹栽植,中部一帶栽植最多,也常栽植於庭園內。臺東為最近幾年才新興的產區。
用途:
1.果樹:果實可以食用。
2.藥用:性味:果:甘、酸、涼;葉:苦、涼;種子、根:苦、平。效用:果:潤氣下肺,止咳。治肺痿咳血,躁渴,發熱;葉:清肺化痰,降逆止嘔,止渴。治慢性氣管炎,痰嗽,多痰,嘔吐,陰虛勞嗽,咳血,衄血,吐血,姙娠惡阻,小兒吐乳,消渴,肺風面瘡,酒皻鼻赤;花:治寒咳;種子、根:化肺止咳,利水消腫,舒肝行氣。治咳嗽。
莖: 小喬木,株高可達高 5~10 公尺,徑 30~35 公分,常在樹幹很低處便開始分枝;樹枝繁多,小枝粗壯,斜上昇擴展狀;樹皮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老樹皮常易剝落;小枝密生淡褐色或灰棕色絨毛,葉下表面及花序尤為顯著。
葉: 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 15~20 公分,寬 5~8 公分,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葉基楔形或銳尖,葉尖銳尖,葉緣具疏粗鋸齒,上表面暗綠色,側脈 16~20 對,十分明顯,托葉披針形,宿存。
花: 花序為圓錐花序,長 6~12 公分,頂生,灰褐成團,但具有特殊芳香味;小花軸呈水平狀伸展;苞片卵形,先端鈍;花徑 1.2~1.5 公分,白色;花萼呈半球形,5 裂,裂片卵形,先端銳;花瓣 5 片,橢圓形,基部有瓣柄,著生於花萼喉部;雄蕊約 20 枚,花絲鑿形;子房下位,5 室,花柱 5 枚,分離狀,柱頭頭狀;花期 11 月至翌年 2 月。
果實: 果實為仁果,徑約 3.5 公分,果實形狀依品種而異,有圓形、梨形或倒卵形等皆有,熟果橙黃色,外果皮有銹色毛茸,果肉多汁而甜,可鮮食;內藏種子 2~3 枚,圓形或切圓扁形,種皮紅褐色。果實成熟約翌年 2~4 月。
特性:
常綠小喬木。株高可達高 5~10 公尺,小枝粗壯,密生淡褐色或灰棕色絨毛。葉互生,具短柄,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長 15~20 公分,寬 5~8 公分。枇杷每年秋冬季開白色花,花頂生於枝梢,灰褐成團,但具有特殊芳香味。花瓣五片 。果實成熟約翌年 2~4 月,熟果橙黃色,果實呈長卵形,徑約 3.5 公分,外被絨毛,內藏種子 1~5 顆。果實可鮮食,葉可入藥。種子和幼葉有毒。
文字資料取自:
http://163.17.44.1/teach/校園植物/枇杷/枇杷.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