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有個通靈人看著我,沒有生辰,不批流年,沒有任何四柱、八字、紫薇、星座做參考,只是靜靜看著我,忽然說:「你啊!視學如親,應該是老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當做自己的孩子。」
一時,讓我震驚。那時,我寫小說,到處旅行,以創作坊做基礎,演講、廣播、營隊、做陶、成立社團……,遍經所有的藝文嘗試,連自己都不知道,會在創作坊,付出這麼漫長的歲月,和我的學生在一起,協助出入創作坊的每一顆種子,擦出生命的光亮,寫下一頁又一頁關於孩子、關於作文、關於摸索的生命故事。
至今轉身回眸,才發現在創作坊的每一個瞬間,就這樣帶著再也不能複製的慎重珍惜,和每一個人在一起。
1. 對基測的認識與執行
看著擅長精緻抒情的依雯,在中性的種子理論中,獨創立論,我真的非常高興,彷彿這樣真切,觸摸到她的曙色羽翼,在文學天空裡,光燦飛翔。更值得開心的是,在創作坊的每一個夥伴,無論自己飛得多高、多遠,總是以孩子為優先。所以,當依雯取得「優先發言權」時,我依序看見每一個老師,在基測的認識與執行中,付出深情的陪伴與協助。
依雯認為,基測是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重要管道,有其存在必要。
每一個孩子,透過這樣的煎熬,學會紮實努力的功夫,並在高壓的環境中學會適應,安排讀書與娛樂活動,還要懂得與挫折和平相處。她常常瀏覽「國中基測推動委員會」網站,關注國文試題及作文考題;請孩子帶學校考卷到教室來,檢查分數不盡理想的原因,甚至當成上課教材;即便讓孩子寫小說、寫詩、寫印文、以詩為文、紀錄同學,都會和基測做緊密聯結,這是我們的教學專業,也是送給孩子們既安心且用心的禮物,讓他們理解任何書寫都與我們的基測作文練習相關,為平板的基測考試注入更多元、更深刻的活水。
講究快樂、自由的書瑋,特別重視對「環境變化」和「孩子特性」的掌握與協助,常透過對孩子們班排名和PR值的了解,以及因應個別差異產生的情緒,做仔細的分析。比如說,面對兩次基測,有一些孩子覺得一次就好,強迫自己沒有退路地向前;有人把握每一次機會;有一些成績優秀、過份自我要求的小孩,卻總是依賴著「還有第二次」,這些不同性格的孩子,像調弦鬆緊,需要不同的傾聽與陪伴。
她習慣運用上課的「五分鐘討論」,以及寫作文時的「五分鐘下筆」,協助孩子們在高壓限制中,條理地訓練自己,輕鬆應變。
雯婷指出,基測不只是基本知識考試,也考驗著孩子們面對困難的基本能力。
考試是一輩子的學習。她是最後一屆聯考生,在面臨「惟有向前,沒有退路」的壓力時,養成每一次練習都全力以赴的習慣。所以,她常常為孩子們做模擬考題練習與討論,以團體培訓方式,重複練習,讓孩子們熟悉、而後克服緊張問題,提昇大家的應考能力。
羽豔花了很多時間,為孩子們整理出「認識基測123」簡則:
「1」:只考一次。與先前高中職聯招要分三次相較,同時可以報考高中、高職、五專,減少壓力。
「2」:兩次基測機會,擇高分申請,解除「一試定終生」的痛苦。
「3」:因應社會輿論及家長團體壓力,做了三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改變,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作為主要國中升高中的參考依據,一改「標準參照」形式為「常模參照」測驗;第二次變革在2006年試辦寫作,2007年加考作文,6級分,各學科每科60級分,滿分312分;第三次變動,又在2009年,把基測量尺分數從60提高至80,也就是滿分從312變成412分。
現在又面臨「十二年國教」的變動,開辦前幾期最混亂,對孩子們的影響也將跟著加劇。為了協助孩子,我們必須收集資料,了解評分標準、學區畫分;了解學生特性,精確掌握「基測」及「免試」訊息,區別差異,才能提供最好的協助;最後更要和家長、學生、老師資訊共享,為了我們共有的孩子,大家緊密地連結起來。
2. 創作坊作文教學模式
深受「暫停鍵」打擊的羽豔,第二次取得「優先發言權」,以實力贏回夥伴們的尊敬和祝福。
在大家演講前,先提醒大家,我們常常說,創作坊作文教學模式,是一種人格教學。但是,世界上不會有「人格系」的專才訓練,所以,我們的專業,只能自行摸索。摸索的方法,就是打開一個又一個「人格」裡的「格子」,每一個格子裡都收藏一個故事,我們打開一個又一個故事,勾住孩子,讓他們想要收藏在自己的格子裡,成為他們人格裡的新組成。
同樣地,我們也激勵孩子,讓他們打開格子裡的故事,曝曬,分享,重整。我們用故事豢養孩子,也用故事記錄生命,用故事牽繫孩子,檢視生命,寫出見識,在千萬份試卷中凸顯自己,也在千萬個人生切片中,替自己找出一條美麗的路。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另一個議題:創作坊作文教學模式,是一種情境教育。
1.知行合一:孩子們寫作,是為了24小時都可以活得更好;當然我們自己也必須24小時,活得像我們教育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這麼好。
2.全面統整:學習,工作,玩樂,相互影響,相互成全,從馬路上、教室、電視、電影……,找出教學聯繫
我們還可以選擇更多更多議題……。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整理,釐清自己的疑惑,確立自己的價值,並且必須確立一種獨特而有魅力的論述,用更多的故事來感動人。
羽豔提出,創作坊作文教學模式是一種生活教育。
「生」的意義在關注生存環境,用心觀察,促成孩子們的視野變多元;「活」的意義在收藏人生記憶,用情連結,收納更多的愛與溫暖。
雯婷認為創作坊是品格力與創作力的結合,也是個人與團體的結合。
不做紙上談兵的討論與個人假想,從語文教育的聽、說、讀、寫各方面,深入情境教學,用身體寫作文,演戲、討論、集體投入各種立體文學活動,讓孩子深刻理解,確實產生影響。
依雯深深體認到創作坊的作文教學模式,是種植希望的教育。
讓孩子對作文燃起希望,建立自信;讓孩子對生活充滿驚奇,產生熱情;也讓孩子在未來創造更多幸福,集體共好,把任何生活上、閱讀上的所見所聞所感,當做教材,著重每一堂課帶給孩子的深遠期許,最最重要的前提是,身為老師的自己,一定要每一天都過得豐富,課程才有深度,一定要快樂,才能黏住孩子、影響孩子!
書瑋在白板上畫出各種建築圖,以科威特的「阿爾哈姆拉塔」做基礎,深入說明新建築的「扭轉」與「融合」,從建築形狀的差異與影響,透視對地景、風勢的包容與破壞,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最後才指出,創作坊的作文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與學的扭轉與融合。
老師在進教室以前,學習和自己和解,扭轉價值觀,對生活的每一個瞬間,賦予意義與價值。以老師的扭轉與融合做起點,再把孩子們的生活、期盼、自信……,全部融在一起,扭轉自我形象,確立力量,和生活融合。
3. 作文教學基柢
圖象的立體力量,不但可以勾勒出強烈形象打動別人,也可以激勵自己振作起精神。第一次,看起來「很想睡覺」的書瑋,取得「優先發言權」。
面對教作文、學作文、寫作文的意義和價值,書瑋回扣到「快樂過生活」,而後「輕鬆教作文、學作文,也寫作文」。這是一段「自我認同」的過程,是基礎,同時也是唯一的追尋就是「一定要快樂!」
只要心靈內在的火焰,存著「想成為□□的人」的微光,就能改變生命的養分,影響結出的果實。整理教學內容,面對「不能說的祕密」,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別人,和自己和解;在結構訓練方面,加強邏輯層次;上課的修辭表現,承認人可以不完美,盡量幽自己一默。
羽豔認為作文的教學與創作,都是為了「豐富生活」。
教作文的活水,來自生活中的玩樂與閱讀;學作文要記得「停」、「看」、「聽」,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寫作文記錄特別的生活,成為專屬自己的生活筆記。
教作文最重要的基礎是「建立同理心」,留意目標對象,說清楚講明白;學作文要「擁有同情心」,不只是鼓勵,讓孩子了解我們都一樣;寫作文一定要「有趣又有意思」,輕鬆好玩,放進自己最特別的故事。
雯婷相信,教作文、學作文、寫作文,都是為了整理自我、表達自我。
差異在於「教」是先表達再蒐集線索,「學」是先蒐集線索再表達。教與學是與對方雙向交流,無論教或學,都須透過寫作文與自我交流,慢慢延伸出進一步的想法,三者基礎都在於「心」,知道自己的心通往什麼樣的遠方,即使目標不同,也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共識。
依雯回顧國中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是,國文老師曾經對自己說:「你雖然很沈默,不太說話,但你把你想說的話都寫在文章裡頭了。」
這是她生命裡的引信,把她在文字裡的愛與熱烈都一起點燃。
一直到現在,依雯出新書時,自問起最想分享的人,這個國文老師,總是優先浮出腦海。所以,她相信教作文、學作文、寫作文的意義和價值在於,領著小小池塘裡的渺小生命,看見通往大大海洋的世界窗口,這種領航能力的最重要基礎,就是「欣賞」,欣賞自己、欣賞孩子、欣賞最微不足道的微光,三者缺一不可。
4. 對「第十名現象」的理解
欣賞的能力,像煉金術士的點金石。依雯再度取得「優先發言權」後,談起「第十名現象」是孩子與爸媽的受挫力訓練,也是珍惜本能的蘊養。
這時,先讓依雯暫停。提醒大家,受挫力的訓練,是一種「被動的承受」,而「第十名現象」著眼的,更重要的是一種「主動的開展」,捕捉更豐富的機會。
看起來大家都累了,還有十八個問題等著拆解。七點多,晚餐時,提醒大家,研習題目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問答,是為了幫助自己「教學更輕鬆,活得更快樂!」
打開研習大綱,從中勾選三題,其他都留在開學後的小圓桌演講繼續完成。希望大家不要揹負壓力,盡情享受眼前。我們感受阿秀藏在蛋炒飯、貢丸湯裡的情意,淑君巧手改造羊肉爐殘餚的燜蘿蔔,以及艾璇、孟儒爸爸為大家準備的新年禮物,好看又好吃的櫻花蝦,透過溫熱的飲饌魔法,倒空既有印象,跳離不斷整理、發表的重複與疲倦,讓心澄淨下來。
書瑋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把「第十名現象」交給孩子們的自我界定,提醒孩子,生命的可能,在於自己如何選擇、定位。
羽豔期望透過「第十名現象」,激勵孩子們的感受力,促成學習熱情;也焠鍊孩子們的執行力,學會自主管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成人的陪伴與激勵也很重要,不要急著看成果,多了解過程所帶來的收穫,確實觀察學生,了解興趣;給予明確目標,激發潛能。
雯婷指出人生有許多的「第一名」,考試只是其中的一項。她從三國班孩子總是崇拜智力第一的諸葛亮、武力第一的關羽開始,提醒大家,諸葛亮無法上戰場當先鋒;關羽大意失荊州。至於各方面都不算第一的呂蒙,卻能躋身於東吳四大都督,而在前鋒、支援、謀策任何位置都能發展,一如「第十名現象」所預言的,無論和孫權的君臣關係和凌統、甘寧、周瑜、魯肅等人的同儕關係,以及和諧的部屬關係、人民關係,都算得到較為平衡、圓滿的人生結局。
我們就在小圓桌的彩飯熱湯間,並置討論「第十名現象」的內在意義,釐清名次的浮沈,不是灰暗的沈澱,而是更為光華耀眼的彩繪。
「第十名現象」揭露的,不是競爭的優劣,而是生命的「熱情」和「廣度」。
正視這樣的力量,我們才能明白,陪伴孩子,同時也協助孩子,不須汲汲營營於名次,多元而深入地開創出更多的機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