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透明的天光沿著窗緣灑落,早上的空氣透著一種明亮的炎熱,在床上滾過幾圈,悠悠然清醒過來;還搞不太清楚現在是幾點,先到床旁的洗手台洗了把臉,緩緩走到窗邊看看街上的人。
這間達利旅館鑲著西班牙超現實畫家達利的魔幻特質,兩三間浴室一層共用,房間裡兩張單人床並行,而床旁邊就是一個洗手台,沒有空間的隔閡卻又各自獨立,陽台就在洗手台旁,約四分之一坪不到的空間,與對面建築物隔不到三個肩膀的距離,似乎奮力一躍便可以跳到對面房間裡。
左下方的窗子裡,斑駁的牆壁斜倚著一個男人的背影,裊裊煙霧悠悠飄出,不曉得他在想些什麼呢?
回頭搖起了小緯,這小子每次都很難叫(起)床,尤其昨天又喝醉了,任憑我把棉被跟床單都扯到地上了,他還巴在床墊上。
「趕快起床啦!」我拿起衛生紙在他耳旁搔阿搔的,
「阿唷,不要鬧啦!」小緯低聲呻吟一聲,又逃到另外一張床上。
於是我只好先去浴室洗去昨天一身的酒味,等待他自己良心發現醒覺過來。
在西班牙第一天的行程,我們準備好好拜訪,西班牙的建築大師—高第的作品。
首先要去拜訪的是,興建時間超過百年的偉大建築-聖家堂。
一百多年前,高第開始督導這項工程,而如今,他已經逝世數十年,外牆卻還仍只是略具雛形,主要入口處的立面都還沒被建立起來,聖家堂若真能竣工,第一場禮拜肯定會響徹雲霄,可以容納兩三千人的空間,迴盪著對上帝詠讚的詩歌。
對於聖家堂的完整樣貌,也沒有人能說個準,有人說其實不完整的聖家堂已經是一個完成的作品了,因為除了高第本人,沒有人可以忖度他原始真正的想法。
高第認為自然界中沒有直角的物體,直角是人為的,曲度是神聖的。同時,他也認為自然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是只有單一顏色的,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建築作品總是如此地饒富色彩變化。在他作品光鮮的外表下,絕對不是一味地只有虛榮的糖衣;他結合了宗教建築特色、參入了色彩與光影的應用、加強了教會建築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他將聖經故事都刻劃在聖家堂上。仔細端詳聖家堂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發現其隱含了許多意義在裡面;那些裝飾都象徵性地或具體地述說著對耶穌的崇敬。
從地鐵站Sagrda Familia出口慢慢走上地面,陽光刺眼地灑落在我們身上,轉頭四處張望,搜尋著聖家堂的蹤影。鑽出樹叢篩落的光影,一幢巍峨的建築物陡然出現在我們眼前。
尚在興建中的聖家堂,左半部還框著好幾座鷹架,屋頂架著幾台吊車緩緩運作著,慢慢靠近聖家堂,仰視的角度漸漸擴張,我也慢慢震懾於聖家堂的精細雕琢。
如果按照高第的計畫,聖家堂應該有十八個高塔:十二座鐘塔,分別代表著十二個信徒;四個代表傳教士;一個是聖母瑪利亞;一個則是象徵耶穌。聖家堂分為東、西、南三個立面。東立面又稱『誕生立面』,這是唯一一面是大部分都由高第監工完成的,但至今仍是殘缺不全;誕生立面是描述耶穌誕生且身為世人的故事,又分為三個入口——中間的「愛之門」(基督之愛門)、左邊的「望之門」(希望之門)、右邊的「信之門」(信仰之門)。﹙面對入口方向﹚
「愛之門」描述耶穌的誕生,在此入口上亦有許多的鵜鶘象徵著愛;「望之門」描述耶穌在童年時所遭遇的兩件暴行——”希律王屠嬰”及”耶穌一家出亡埃及”;「信之門」則描述聖經中詮釋信仰的景象,如聖約翰的啟示錄。
誕生立面描繪的是耶穌在世的狀況,誕生時帶著黃金、乳香、沒藥來迎接他的三先知、還有耶穌對世人慈愛的善舉,高第用最簡單的方式將聖經故事刻畫在建築上。誕生立面的石頭歷經了百年的風霜,許多已經雕刻好的聖經人物沾滿了白色的鴿子排泄物,甚至還有許多鴿子在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眾多觀光客的注目下,堂而皇之地在人物雕像上駐足,一邊感動著建築偉大,一邊卻也哭笑不得。
先著手建築的誕生立面面向東方是由於東方為太陽升起的方向,高第藉以比喻救贖、希望等光明的含意,可以為世人帶來希望與景仰。
此立面中央的上方種了一棵生命之樹,是高第在遵循著哥德式的建築之外的巧思,刻意將中央的門拉高,位居最上方的生命之樹代表著一種特別的地位,我心裡暗暗猜測著,也許是可以讓這棵特別的樹接觸到最多的陽光,讓他源源不絕地生長著吧。
買了參觀的票,從右邊的愛之門走進聖家堂,聖家堂內部彷彿工地一般亂糟糟,規劃好的參觀動線也用了工地常會看到的黃色警戒線圍起來,步道旁還放著那種防止通行的鐵架。
緩緩跟著人群的步伐,大理石般潔白的牆上懸掛著幾幅畫報,像是以前做專題時presentation般展示著高第對聖家堂的建築創意。
以磚塊構築成的聖家堂內部,以「自然」為主題,整體雖以哥德式建築風格多所著墨,但內部打破許多哥德式舊有窠臼,憑藉著高第自己狂放熱情的想像力,以「尤加利樹」這種植物為意象,研究其生長方式,以及植物本身莖幹的架構,將其發展成聖家堂內部的柱子,並打破哥德式的建築方式,運用自己研究出來的「拋物形拱」、及「斜柱」的建築方式搭建;此外教堂內部也有預留許多哥德式建築中可以看見的彩色玻璃窗的空間,由於尚在興建中,因此內部的柱子或是像花朵般的裝飾都是大理石白,連彩色玻璃窗也只有一處有鑲嵌上去。
「籌措繼續整建聖家堂的經費不足,所以後來被日本人買走,他們的生意頭腦實在很好,一邊施工的時候就一邊開放參觀,等到慢慢完成的時候又會是不一樣光景,可以說在完成之前,沒有人可以看到他最真實的樣子,曾經來過一次的遊客也還會再來第二次、第三次。」小緯如是說。
高聳入雲端的尖塔有好幾座,我們隨便選了一根,沿著蜿蜒的階梯拾級而上,一邊爬著螺旋狀的階梯,一邊靜靜欣賞著聖家堂內部的構造。
走到中間一處可以通往另一根尖塔的地方,我們走在僅能容身一人的通道,出去一看,原來已經到達塔的上半部,旁邊便是位於塔中央的「生命之樹」。
隨意拍了幾張照片,西班牙的天空依舊藍的不像話,熠熠的陽光讓人暈眩地睜不開眼睛,拍下背光的生命之樹,默默的它,看盡這些年來的榮華盛衰,始終屹立不搖好像也是一種歷史見證。
走了上百階樓梯的我們還沒到達塔頂,跟小緯稍微歇息一下,又繼續攀上未完的樓梯,到了塔頂,感覺像是完成了一件浩大工程,氣喘吁吁的我們坐在窗旁的石階上,眺望著遠處的風景,饒富興味地看著刻畫在石壁上的旅客留言。
逗留了一會兒,我們沿著通道走到另外一座塔,順著樓梯慢慢下去,觸碰著刻畫著歲月痕跡的斑駁牆壁,總讓人遙想起當初米開蘭基羅彩繪著西斯汀教堂時候的辛苦,高第為了完成這樣的鉅作,想必也吃了不少苦頭吧。
好不容易回到了地上,兩腿早已痠軟地不聽使喚,和小緯在裡面繞了繞,走到了聖家堂背後,也就是所謂的「復活立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