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十八-念佛錄】.28-再談「儜弱怯劣,無有大心」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這段話,佛教界歷來多有議論,尤其所謂”聖道与淨土”二門學人對此立足不同,看法也有異或相反,至今莫衷一是,多半各自表述,難以對焦;最後仍各尊本宗,各是其是;再次放棄對話(溝通),而歸於「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無奈(我無能)或推託(他不懂)。我們似乎也只能兩見並陳,而順從於(個人有限的)理智与情感所信受的,並在依教奉行中領會、證明吧!
有人說:此「大心」是指「菩提心」,論中的「易行道」是指聲聞、辟支佛乘,……因不見實相之理,不發大乘之心,故請求修易行道,以成未來捨小歸大之因緣。但並非指「修淨土『易行之道』的人,都是不發大心的怯懦之人」。
有人說:在《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陀稱根器低劣但有善根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為不信大乘佛法的「怯弱下劣」、「鈍根」、「少智」者,為了搭救他們,要用「非實化城」引導他們先逃離危險的「三界火宅」。
印順法師云: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勝方便,攝護於初心--龍樹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雖呵責了一番,仍攝受他……易行道為心性怯弱的初學說,重在攝護信心,龍樹論如此說,馬鳴論也說:『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
印順法師又云:在發心向道的眾生中,……適宜於菩薩行的根性,佛當然『為說無上道』了。……想修菩薩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羨慕佛果的究極圓滿,但對於菩薩的廣大心行,卻不敢擔當,精進修行。這也是怯弱眾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墮小乘,或沈淪苦海。對於這類眾生,二乘方便是不適用的,佛只有用特別的方便來化導了。
仁禪法師《往生論注講記》:龍樹菩薩只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可以不用往生凈土,否則新發意菩薩、地前菩薩都應往生凈土,等忍力成就之後,再來度眾生。而馬鳴菩薩也沒有說往生凈土的人是志性怯劣的,只是說還在十信位,信心沒成就。如來用殊勝的方便以攝護你的信心,使你不退。……龍樹、馬鳴菩薩的本意是來讚嘆凈土、弘揚凈土的,但是現在有人竟然藉口龍樹菩薩、馬鳴菩薩來誹謗:「凈土只是為志性怯劣的人講的,學佛人應生世發菩提心度眾生,或這一生就該行菩薩道,建立人間佛教、人間凈土,才是釋迦佛的本意。否則你就是不肖子孫。」
佛理法師云:龍樹菩薩先嚴厲呵斥,除了考驗來問者(問者沒退心,仍望得易行道。龍樹菩薩乃云,「汝若必欲聞此法,今當說之。」),另,龍樹菩薩身擔弘揚大乘的使命,講淨土門的同時,要保護聖道門,其棒喝、激勵皆有此意。
慧淨法師云:縱觀《易行品》之行文次第,及其与前後品之承啟關係,則知龍樹菩薩「藉問說法」「藉難顯易」,舉出有名的難易二道判,力說阿彌陀佛之慈悲救度,極顯易行道之無上殊勝,給予「儜弱怯劣,非丈夫志幹」之博地凡夫無上的安心、獲救的希望;並且吐露自己至心歸命的真情。……故知《易行品》即是龍樹菩薩以過來人的長者身份現身說法,引導後之行者捨難歸易,不受大衰患。……故繼之而言: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關其禎云:人都好勝逞強,要造英雄,有志氣,又能幹;有誰願意做膽小鬼、懦夫?但是,淨土法門卻偏要行者不單承認,而且決定深信自是「怯弱下劣之士」、「罪惡生死凡夫」,捨自修持力而取佛本願力,才能具真信彌陀救度、切願求生淨土、篤行專持佛名!
<慶十八>小結:龍樹菩薩「儜弱怯劣」的呵斥,應解為自我摸索之後的深刻體認,真實面對自己的根性,虛心領受佛慈救度,符合《無量壽經》所謂「明信佛智乃至勝智」的體現。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1. 像末眾生多數如此2.特為此類自救無望之眾生別開本願救度法門3.「信」方便乃出於大悲願力4.諸宗衰微而難修之際乃淨土特顯而易行之時5.因這類眾生特多,又不耐久修而求速成6.而時代因緣又不利於自修,惡世不能久處,故須急救--唯有超世大悲及特立方便,乃能令彼易行疾至,安樂速證,讓他在淨土無障礙的熏習,成就法機二種自信(有此妙法為依,我成不退轉菩薩),回入娑婆而無所畏、無欠缺的弘傳淨土,廣度眾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