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個人認為中國最大的隱患是人口問題,這一篇我要談的是中國是大國還是強國的迷思,在這個迷思的背後,隱藏著中國深層的矛盾與問題。中國由於人口全世界第一多(中國人口在未來可能會被不控制人口的印度追過)所以毫無疑問的是世界大國之一,人口多、市場大,各項總體的數字都能排在前面,比方說各種運動競賽獲得的金牌數總數量。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大國!
但中國是不是強國?如果單以軍事力量相對台灣、新加坡這種小國,中國的確是不得了的強國,兵多馬壯,光以數量來論,台灣和新加坡這種小國,根本無法和中國抗衡。但是如果以人口上億的國家為評比資格,也單以軍事力量來評估,那麼中國是不是強國?恐怕就有點問題了,因為軍事力量的背後有科技力量、情報力量、經濟力量等的綜合因素的考量,不單單是軍隊的數量與武器的數量而已,軍隊和武器的質量也很重要。
撇開軍事不談,我認為評論一個國家是否為強國的各種標準應該是建立在“整體”和“人均”的二項指標上,而不是只偏重全國整體絕對數量的表現。一如我們在討論那家公司比較會賺錢,應該是以各公司每股獲利的能力(EPS)來衡量,而不是只比那家公司所賺的錢最多而已。如果以“人均”的數字來看,中國真的不是一個強國,如果單從中國整體絕對數量的表現來看,中國則可算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大國不等於強國,大國也不代表人民能過著比較高素質的生活!
中國往往因為是具有整體絕對數量的優勢,自己誤把大國當成強國;台灣親中媒體的報導也是基於這種邏輯思考的,眼中所見皆是中國大的一面,誤把大當成強,一再的宣傳這種錯誤的價值,讓台灣人誤認為台灣已經沒希望了,只能把未來和希望寄託給中國,希望被中國統一,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謬論。
走進中國的大城市,你可以看到各種最先進最現代化的硬體設備,一切與世界接軌,上海、北京與世界其大城市的差距正不斷的縮小,中國似乎以驚人的速度拉近與世界大國、強國的差距。走進中國的偏僻鄉村,時空一下回到十八、九世紀的中國;在台灣我們看看電視上的“大陸尋奇”之類的節目,那些偏遠地區少數民族,似乎和現在的中國格格不入,似乎仍活在一、二百年前的時代,讓人有一種走進時光隧道的錯覺!
這就是真正中國的全貌,中國有九億農民(自古中國一直強調以農立國,並不鼓勵商業或工業,中國人的財富價值是有土斯有財)絕大多數的農民才剛越過了溫飽線,但仍然沒有錢供子女讀書,沒有錢看病,也沒有各種保險;因此只能多生小孩以防老,在農村“超生”(中國術語,指超過一胎化計畫生育)是很平常的事,反正也沒有人去查農村。於是農村人口就越多,人口多但土地不增加,就只能越窮;沒地可種就只好到城市當農民工,然後被城市的人和法律所剝削!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有的資料則說中國農民人口應該是八億,不是這裡引用的九億;實際上具農村戶口的應該是九億沒錯,但有的農民地已經不夠種了,所以由農轉工,到城市去當農民工了!所以以實際課稅人口來看,八億也是沒錯的。
找了一篇網上中國人貼的文章,裡面的資料我還沒有證實,姑且當作參考吧:
中國有13億多人口,農民占70%,還有很多流動人口未列其中。網上一組2005年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農民人口達到9億多,美國有 3億人口,農民占1%,大概有300萬人,可是美國卻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中國農民中的大學生很多已經脫離了土地,真正端著泥飯碗的現有農民以初高中為主。而貧困地區還有很多文盲,即便是北京,還有60萬文盲,當然這裏不都是農民了。貧困落後地區的文盲占全國50%,已經形成惡性循環。美國有20%的農民為大學學歷。
中國農民目前依然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過去農村搞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針對當時農村的大鍋飯提出的,再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真的連粥都喝不上了。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小規模的經營模式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農村都很少看到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了。以前生產隊都有這些設備,由於一家一戶作業,糧食收割完,沒有一個統一的地方晾曬,很多放在馬路上,嚴重影響了交通。美國農民呢?實行農場經營,平均每個農場擁有500英畝農田,農民競爭激烈,為了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很多農民還要租賃上千畝農田。
中國農民使用科學技術的比例在上升,可僅僅停留在農作物生長上,果樹管理運用科學技術程度較高。而美國有20%的農場主動用直升飛機進行田間管理,有的大型地塊採用遙控拖拉機自動耕種。美國300萬農民中有48%擁有互聯網接入技術,互聯網在農民日常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為科學種植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中國農民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一直行同一盤散沙,什麼掙錢就一窩蜂的種什麼。還記得有一年的芹菜豐收卻賣不出去的十大新聞之一嗎?親手剷除自己的勞動成果,農民的心在滴血,希望能夠有人記住這個教訓! 美國農民在收穫後就是通過互聯網,在電腦上流覽期貨市場行情,國際型糧食出口公司會每天對外公佈大豆和玉米的收購價格,一旦覺得價格合適,就可以向其出售。
收益和風險同在。看天吃飯依然是風險的主要問題,美國政府並不干涉市場供求,政府幫助農民主要體現在農業保險專案上。由政府出資30%補貼保險公司,農民每一英畝需交保險金30美元。農民購買了農業保險,一旦土地收成比歷史上平均產量少很多,或者當年的整體收入銳減,就可以獲得保險賠償。中國政府只是免了農業稅。
中國是從2006年開始免征農業稅的,這應該是胡錦濤政府的一項德政。所謂廢除農業稅,這是廢除一九五八年設立的農業稅。其實應該說是廢除土地耕耘稅,因為漁業(魚、蝦、蟹,不管鹹淡水)、牧業(牛、羊之類)、畜業(雞、豬之類)、果業(荔枝、龍眼之類)等,皆不取消抽稅。加工的農作物也不免,例如免黃豆不免豆腐,免花生不免花生油。
中國絕大多數的政策都是像這樣的口惠多於實惠,但“有”總比“沒有”好!2004年中國農業稅收入約200億,以八億課稅農民人口計算,人均減稅只有25元人民幣,好大的德政!所以以人民的經濟民生來看,“人均”才有意義,整體的絕對數字沒有什麼意義;再往深處想,“人均”更要處在一種常態分布曲線才有意義,否則整個國家的財富集中在不到2%的人手裡,“人均”數字就算增加,也沒有意義!
中國城鄉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來自中國的戶籍制度,共產黨的戶籍制度把中國人民劃分為城市與農村二種戶口,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這種把一個國家二元化的分法,造成了城鄉差距擴大的主因。當然,這是百分之百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人民的“遷徙自由”的權利,但共產黨一黨執政,共產黨想怎麼幹,你管的著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大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黨的!共產黨才是中國最至高無上、不可挑戰的威權統治者,別忘了憲法的解釋權是控制在共產黨的手上!
1958年以前,中國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人們可以自由遷徙。1958年1月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毛澤東簽署一號主席令,頒佈了新中國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戶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這個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入城市,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因此而生成。
劃分城市、鄉村戶口並將其作為短缺經濟、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管理的基礎,使社會眾多矛盾集中於戶口遷移制度,公眾看到“戶口”限制了自己的方方面面,卻忘了“戶口”背後的諸多決定因素和關鍵部門。打破城鄉二元經濟格局,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戶口遷移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各方面的社會管理體制問題。
如果不從背後的這些制度逐個改起,卻希望通過戶口管理制度改革來解決所有問題,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戶籍改革能否切實推行,主要問題不在戶籍制度、戶口遷移制度,不在公安機關,關鍵要看相關制度、相關部門是否能配套改革。只有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真正一視同仁,不分地區、不分戶口性質,才能真正打破城鄉二元經濟格局。相關方面順應形勢及時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才具有實際意義。
這一篇所談的中國民生問題乍看之下與人口數量有關,因為談到“人均”的意義,但實際上我所要表達的是人口的質量和分布的問題。中國人多或人少,對任何一個單一的中國人民並沒有太多意義,你可以說因為人多造成就業的困難,你也可以說人多造成了更多的機會與發展──譬如中國最近因解讀論語一砲而紅的于丹教授,光出書就賺了不少銀子,人多是一種競爭但也是一種機會和優勢。
但是人口的質量和分布不佳,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了,這也是中國民生問題的另一個重大隱憂。在中國光鮮亮麗城市快速發展的另一面,有八、九億農村戶口的人才剛剛能吃飽,沒有城市人口的所謂五險一金的社會福利(中國的福利制度,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請別忘了,農民以前也是要交稅的,雖然免了農業稅,但還有農業特產稅和牧業稅尚未減免,而且農業稅也只減農作物而已對加工的農作物也不免稅。同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交稅,為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呢?
雖然胡錦濤政府已經開始實施對農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所以我一直稱讚現在的胡錦濤原因在此,他確實比較照顧農民!)但農民往往因為貧困又沒有社會保障養老,所以就越生越多,因為生的小孩多,就更沒錢也就沒辦法讓小孩受完整的教育(如果沒有讀到大學,是不容易從農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大城市的公司可以為在該城市畢業農村戶口的大學升請城市戶口)沒有受到正規教育的農民子弟,兄弟姐妹一多,地不夠種就得外出打工。要是家裡有人生病,這下又會因為醫療費用而傾家蕩產!所以中國廣大農民人口的質量根本沒有辦法提升,因為他們是弱勢的一群,被國家長期犧牲和忽略的一群!
所以中國有二個極端的社會存在同一個中國裡,一個是八、九億的農民,活在十八、九世紀的生活水準裡,除了剛剛才開始的醫療保險以外,沒有任何社會福利與保障,過去,稅也從沒少交過,去年開始才剛可以免交農業稅。另一個中國是四、五億的城市人口,他們當中的二、三千萬人所過的生活,不輸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強國大城市裡富人的生活,這些城市的人口,不但薪資年年增加,各種公共建設也不斷的更新和建設,活在城市裡的中國人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啊!這就是中國的一體二面寫照!
中國把所有的資源都投注在四、五億人口的城市中,但對另外佔人口70%的八、九億農村弱勢人口,卻連教育費用都捨不得花,還要民間到處捐錢蓋希望小學…真不知道“希望”這二個字到底在哪裡!這就是我常說的,我們可以認同這樣不公平正義的政府嗎?台灣或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城鄉差距問題,但沒有一個國家有戶籍制度是把人民分為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沒有一個國家會因為人民出生在農村就得不到任何社會福利與保險的照顧。中國有大把的錢花城市的各種建設上,然後驕傲的說中國多麼的強大,不輸歐美;卻捨不得花點錢,徹底的改善農村的生活,解決文盲的問題!受教育的權利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權利喔!
如果中國能把八、九億活在十八世紀的農村人口一夜消失(當然糧食還是要有的吃囉)中國只有城市的四、五億人口,那麼中國離強國就不遠了!雖然中國還有其他的問題,但至少人口質量和分布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八、九億農民人口是中國沉重的負擔與責任,中國的社會如果要有公平與正義,現在城市的人口,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建設、社會福利與各種好處了。如果中國不正視八、九億農村人口的痛苦,未來真正會反共產黨的,恐怕就是這70%的人口了!
台灣人常被中國的“大”所嚇壞了、嚇傻了,我們真正要害怕的是一個不講理的“大國”,而不是一個講理的“強國”。中國因為人多地大,各種整體的絕對數字都非常的驚人,這種絕對的數字在國際間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也確實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中國的的確確是個大國。
但中國是大國對八、九億農村的人口來說,有什麼意義嗎?中國這些的經濟增長的資源,又有多少是投在改善農民的生活上?中國城市的光鮮亮麗和迅猛的發展就是犧牲農民的利益得來的!否則如果中國的社會朝向均衡的發展,你就會發現,中國並沒有那麼好、那麼強,所有的經濟增長還是僧多粥少,永遠無法滿足13億人口的基本需求──有飯吃、有書念、有醫生看病、有地方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