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是「克氏螯蝦」的別稱,也叫「蝲蛄蝦」或者「螯蝦」,英文名為“crawdad”,拉丁學名為“Procambius clarkii”。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形狀似龍蝦而小,所以又稱小龍蝦,第一對步足極發達,類似於蟹的螯;外殼色澤鮮豔美麗,呈血紅色。
來自日本?
小龍蝦學名克原氏螯蝦,也可以叫做紅螯蝦或者淡水小龍蝦。小龍蝦屬於節肢動物大家族,與龍蝦、大螯蝦、蟹、河蝦及對蝦一起屬於甲殼綱動物。
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蔡生力教授介紹,小龍蝦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小龍蝦原產於北美洲,是美國淡水蝦類養殖的重要品種。1918年,日本從美國引進小龍蝦作為飼養牛蛙的餌料,小龍蝦在日本得到大面積的繁衍和擴散。二戰期間,小龍蝦從日本傳入我國,開始在江蘇省南京市以及郊縣繁衍,經過長時間的擴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存空間不斷擴展,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淡水蝦類中的重要資源,廣泛分佈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各省市。
2002年出版的《淡水蝦類養殖技術》一書中記錄,世界各國養殖和加工小龍蝦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蘇聯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淡水螯蝦的養殖,對大湖泊實施蝦苗人工放流,1960年工廠化育苗實驗成功。澳大利亞是近20年來淡水螯蝦養殖發展最快的國家,目前年產量在5000噸以上。美國是淡水螯蝦養殖最有成效的國家,1985年到1986年,螯蝦產量達到2.7萬噸,除了食用外,主要用於釣魚餌料。
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成永旭教授介紹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養殖小龍蝦,主要採取的養殖模式是,首先在田裏種植水稻,等水稻成熟後放水淹沒水稻,然後往稻田裏投放小龍蝦苗,小龍蝦以被淹的水稻為生長的養料。據成教授介紹,國內小龍蝦養殖還處於試養階段,一些地方進行了池塘、稻田、沼澤地試養,但產量很小,市場上供應的的小龍蝦多數來自天然捕撈。
我國小龍蝦主要分佈在江蘇、湖北、江西、安徽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生長在江、河、湖泊等水體中,數量在6萬噸以上。江蘇是淡水龍蝦加工出口的重點省份,全省有加工企業60多家,每年加工龍蝦出口6000噸左右,占全國出口總量的大約90%。
近年,小龍蝦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大受歡迎,年消耗量在2-3萬噸,小龍蝦的消費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rex_chiang/1/124632782463)
喜歡臭水溝?
小龍蝦善於“隨遇而安”,江、河、湖泊、水庫、稻田、池塘都可以成為小龍蝦的安身之所。春天水溫上升,小龍蝦常在淺水處活動,盛夏高溫時,它便潛伏在深水中,冬季和脫殼、繁殖的時候,小龍蝦則在洞穴中度過,防止其他動物的進攻。
小龍蝦不僅攝食能力強,而且有貪食、爭食的習性。在生殖密度大或者饑餓的情況下,小龍蝦之間會發生自相殘殺的“慘劇”,剛脫殼的小龍蝦和幼蝦常常成為“強壯”龍蝦的“盤中餐”。
每年6-8月份,是小龍蝦體形最為“豐滿”的時候,這時候的小龍蝦殼硬肉厚,也是人們捕撈和享用它的最佳時機。
今年夏天,小龍蝦雖然大有橫掃大江南北之勢,但食客們心中總有一點不安,關於小龍蝦對骯髒生活環境有偏好的傳言大大影響了一部分人的食欲,互聯網上甚至傳言,小龍蝦被汙水處理廠用做清理污水的“重金屬清潔劑”,萬一這些“清潔劑”被擺上餐桌,後果將不堪設想。
成永旭教授是甲殼動物繁殖和營養生理方面的專家,他認為,傳言說越髒的地方小龍蝦長得越好,是沒有根據的。相反,小龍蝦對生長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環境太髒,反而會影響它的生長。
小龍蝦的攝食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強,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很低。小龍蝦屬於雜食動物,主要吃動物類,小魚、蝦,浮游生物,底棲生物,藻類等都可以作為它的食物。重金屬、油污並不是小龍蝦的攝食物件,傳言中所說為了加快小龍蝦的生長速度,人為向小龍蝦生長的水域投放金屬油、生活垃圾的方法並不可行。
成教授還介紹說,人工養殖小龍蝦可以利用稻田、湖泊等自然資源,在選擇養殖地點時,需要挑選水源充足,周圍環境沒有受到污染的地方,稻田養殖中還要注意及時換水和防治病蟲害,並不是越髒越好。養殖小龍蝦的水域最好種植一些淺水植物,這樣可以提供小龍蝦棲息和脫殼的隱蔽場所,而脫殼是小龍蝦長大的重要階段,另外,淺水植物還可以改善水環境。
主要從事水產藥物、精細化工等領域技術研究的北大泰普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養殖小龍蝦時,可以在水域中先投入動物糞便等有機物,作用是培養浮游生物作為小龍蝦的餌料,但這些東西並不是小龍蝦的食物。
天津創業環保公司下屬汙水處理廠李建華副廠長向記者證實,在汙水處理過程中用小龍蝦做″清潔劑″的技術聞所未聞。汙水處理技術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利用微生物對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創業環保公司運營管理人員也表示,他們經常從高校學習先進的汙水處理技術,但從未聽說過國內有使用小龍蝦處理污水的技術,這方面的試驗也沒有聽說過,而在汙水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重金屬,主要是通過沉澱的方法清除。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明旭認為,用小龍蝦作為汙水處理的工具是不太可能的,汙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太髒了,小龍蝦不一定能存活。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rex_chiang/1/124632782482)
有害生物?
由於小龍蝦有在水面上下打洞穴居的習性,而且洞穴向下傾斜,深度在30釐米左右,小龍蝦的大量繁衍,可能對湖泊、水庫、江、河堤壩安全造成威脅。蔡生力教授認為,小龍蝦現在還屬於一種有害的動物,1998年長江中下游遭受洪災時,很多堤壩的險情都與小龍蝦的破壞有關。
我國專家曾對洞庭湖地區的小龍蝦的生活史和生活習性進行調查,調查發現,由於一些逃逸的小龍蝦個體在堤壩上挖洞生存,小龍蝦已經嚴重影響到湖區的防洪堤壩設施。
另外,作為一種入侵生物,小龍蝦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下來,並且食性十分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它們對同一水域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水稻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還直接危害到人工繁殖的幼蚌。專家們試圖尋找方法,控制小龍蝦的過度入侵和擴散,保護洞庭湖的生態環境。
成永旭教授認為,近年人們對小龍蝦的食用需求量增大,很多人意識到捕撈小龍蝦的經濟效益,捕撈量不斷增加,自然減少了小龍蝦的數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保護生態起到一定的作用。
引發惡疾?
近期有媒體報導,國內一位元著名喜劇演員因為吃小龍蝦患上肺吸蟲病,香噴噴的小龍蝦突然變得面目可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常正山解釋說,小龍蝦傳染肺吸蟲病需要滿足幾個條件,目前上海市還沒有發現與食用小龍蝦直接有關的肺吸蟲病病例。
肺吸蟲的傳播需要經過幾個環節。首先,受感染的貓科、犬科動物將含有肺吸蟲蟲卵的糞便排入水中,蟲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在川卷螺、擬釘螺等第一宿主體內發育成尾蚴,被排入水中的尾蚴進入小龍蝦、大閘蟹、溪蟹等第二宿主體內,變成囊蚴,感染肺吸蟲囊蚴的小龍蝦如果在烹飪的過程中沒有被徹底地殺死,人食用這樣的小龍蝦就有可能感染肺吸蟲病。
常正山說,如果沒有中間宿主,肺吸蟲就沒有條件傳播,據調查,上海周邊的水域是安全的。但是,上海市場上的小龍蝦不僅僅來自上海周邊,一部分小龍蝦來自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這些地區是肺吸蟲病的流行區。他表示,由於這樣的原因,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應該對小龍蝦的品質進行監督管理,但檢測量如此龐大,現實情況中的確不容易操作。常正山研究員建議,食用小龍蝦不宜太多。
成永旭教授介紹,其他的水產品中也有可能存在肺吸蟲,在加工水產品時應該確保徹底煮熟。他認為,衛生管理部門對所有的水產品都進行檢查是有一定難度的,目前,有關部門主要檢查和限制一些已經證明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種類,比如毛蚶,河豚。
上海市衛生監督所食品衛生監督科辦公室主任顧振華透露,7月底8月初,衛生監督所對上海市經營小龍蝦的餐飲單位進行了抽樣調查,上海市場上出售的小龍蝦在環境污染物、農藥等項目的檢查中都沒有超過國家標準,食用的小龍蝦沒有被檢測出衛生問題,這次抽查的結果將擇日公佈。
上海水產大學食品學院王錫昌教授主要研究食品營養與衛生學,他認為,和其他水產品一樣,如果按照正常的烹飪方法烹製小龍蝦,確保小龍蝦熟透,徹底殺死寄生蟲,一般不會引起疾病,但最好不要貪吃。另外,由於小龍蝦蛋白質含量高,蛋白質腐爛後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所以,小龍蝦做好後一定要一次吃完。
專家認為,水產品的品質主要取決於養殖的環境,在污染嚴重的水域裏,蝦的內臟、頭部有可能殘留重金屬。但成永旭教授認為,隨著小龍蝦需求量的增加,人工養殖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大,這樣會使小龍蝦的品質更有保證。成教授還建議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小龍蝦養殖業,比如在種植茭白的水域養殖小龍蝦,調整經濟結構。
歐美國家是淡水螯蝦的主要消費國,由於淡水螯蝦肉質細膩,價格便宜,早已成為歐美國家日常飲食中的主要材料。法國菜中,經常有以淡水螯蝦做原料的菜肴。瑞典更是淡水螯蝦的狂熱消費國,每年瑞典舉行為期三周的螯蝦節,全國上下不僅吃螯蝦,而且人們在餐具、衣服上繪製淡水螯蝦的圖案,情景十分隆重。僅在瑞典市場,每年消費的淡水螯蝦就達1.5到2噸。
王錫昌教授介紹,小龍蝦體內蛋白質含量較高,占總體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小龍蝦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宜於人體吸收。蝦肉內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於其他食品,它的肌纖維細嫩,易於消化吸收。
除了蝦肉以外,平常被人丟棄的蝦皮也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小龍蝦的蝦頭和蝦殼含有20%的甲殼質,經過加工,甲殼質中可以提取甲殼素。據北大泰普公司技術人員介紹,甲殼素可以用於食品、化工、醫藥、農業、環保等領域,可以製作成保健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以及抗癌的功效。另外,小龍蝦還可以入藥,能化痰止咳,促進手術後的傷口生肌癒合。
據瞭解,近年來,江蘇、浙江一帶以蝦殼為原料提取甲殼素的產業漸成規模,甲殼素製成的保健品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