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30 19:00:02| 人氣1,272|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要用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中國的經濟發展,那麼應該說中國的經濟發展總體而言是“大而不強”。但中國企業普遍的產能過剩加上在國際市場上以超低價格廝殺戰略,卻使全世界與中國競爭的企業感到十分頭大。中國企業是市場上典型的“價格的破壞者”,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企業又是低端市場中“既大且強”的霸主!

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霸氣十足,一種有我無敵,非得拼個你死我活才見真章的架勢。中國企業一碰到市場的競爭慣用的手段就是“不計代價,不擇手段”的拼價搶單,完全不給對手有生存的空間。舉例來說,中國武漢有二家造橋公司,彼此為了競爭一外國客戶的造橋訂單,在最後一輪競標中,只剩下這二家中國造橋公司有資格進入決標時,其中一家竟然以跌價一千萬美金硬生生的搶走了這張大訂單!想想看中國政府損失多大啊!(湖北武漢本月的報紙報導)

這種情況是日本,韓國,台灣或其他國家都不會發生的事!國外企業的做法應該都會是二家同國企業透過協商共享利益,共創雙贏的局面。但中國企業不會,中國的企業不太可能和對手企業“共享利益”或“共創雙贏”。要嘛你死,要嘛我活(這二句其實都是讓對方去死!),幾乎沒有第三種選擇,每個中國企業都只爭第一,沒有人想當第二;似乎當第二就意謂著失敗和倒閉!

據我個人觀察認為,中國企業的霸氣和有我無敵的做生意手段,其背景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太多而相對資源又太少了,所以如果凡事不靠自己努力爭取的話,就別指望天上會掉餡餅,好事會自動落在你頭上。中國人擅長“競爭”與酷好“鬥爭”的性格就是因為資源匱乏和分配不公的環境所造成的。

想想江蘇人如果不爭,好事不就全都落給上海人了?浙江人要是不肯拼,不夠拼,市場不就全給廣東人吃掉了?今天我不拼死你,明天你就把我的公司整“黃了”,(中國習慣用語,台灣一般用“完了”,“倒了”,“吹了”等字眼;另北方人習慣用“整”和“咋”等字眼如“咋整”,“咋辦”,“咋的呀”)這就是在中國做生意很痛苦的地方,競爭對手基本上敢賠錢先拼死你,讓你打包回家,再獨佔市場調回正常價格!

中國經濟發展“大而不強”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經濟崛起才多長時間?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十年二十年能累積起來的嗎?至少也要三五十年啊!工業技術的成熟與積累是靠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不斷的嘗試錯誤和突破障礙中,經過千錘百鍊才能造就出來的。中國再厲害,也不會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能有外國先進企業(中國習慣用語“先進”,一般是一種稱號,如先進代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力。不過,我想中國經濟發展也不會永遠都停留在“大而不強”的層次,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但要變成既大且強,中國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一覺醒來就自動水到渠成變成既大且強的經濟大國。

說中國企業是“價格的破壞者”,這並不是在罵中國的企業怎麼樣,從買家的角度來看,能買到便宜又物超所值的東西,正是商家應有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企業反倒是對消費者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慣用語,常用貢獻等字眼),但凡事都有各種不同角度的看法,沒有絕對的是非,從總體經濟學來看,企業必須有一些暴利存在才能有創新研究的動能,消費者才能買到更好更新的產品。

所以如果一個行業產能過剩,而且大家拼到“納米級利潤”的慘況時(本人自創的術語,比“微利”更少的利潤,所以稱為“納米級利潤”),反而會造成這個行業的企業大量倒閉及無法研發新產品的嚴重問題。這就是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隱憂!而且在這種環境下,個別企業只能求生存和自保而已,根本沒有餘力去發展更好的產品,更新的技術了;長久之後將使中國企業的技術與產品更遠遠的落後於外國先進企業。

舉幾例子,最近我統計了一下我所從事行業的現有產能,產量,需求量以及未來將擴建的產能。中國05年該行業的產能是53萬噸,產量是45萬噸,需求量是63萬噸(中國產量無法開足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產品仍無法替代高階的進口產品故仍需進口26萬噸。但也中國一般等級的產品則有能力出口,去年出口7.7萬噸)。

06年的產能是68萬噸,預測產量是51萬噸,以20%成長預測需求量則需75萬噸。今年大約可增加12萬噸的需求量,但目前計畫及在建的新產能是50萬噸!要四~五年才能消化新增產能,而這四~五年中間,還會有企業繼續擴建!因此一但中國經濟成長力道稍微減緩,不只中國而是全世界都會碰到嚴重的產能過剩!到時整個行業就會哀鴻遍野,財務體質差的企業就會倒閉。

那我們就不擴建好了?有那麼簡單嗎?你不擴建,別人還是擴建,於是你的產能越來越小,恐怕還沒等到整個產業蕭條,你就先因產能太小而邊緣化,提早出局了。可是一窩蜂的盲目擴建,最終導致產能過剩,每家產能都開不滿,成本升高;但是價格卻賣不高,低價高成本變成典型的紅海市場;不倒幾家企業的話,整個產業都會活不下去!這就是中國企業每家都想求大,都想吃掉對方,於是拼命擴建,最終會因產能過剩無利可圖而走向倒閉的宿命!所以你是擴建晚死,不擴建早死,橫豎都是死;中國企業的發展模式,就是在找死!

事實上我們的行業在中國過去幾年確實有20~30%的增長,但整個行業一直都是產能過剩,一般中國正規的國營大廠在2003年以前都是虧損的(小企業因為不用處理環保問題反而是年年賺錢,但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卻把我們行業產品的整體品質往下拉!造成劣幣逐良幣的效應)。拜2004年油價大漲的關係,我們這個行業才扭虧為盈。這就是我要表達的一個重點,中國總體經濟增長,不代表個體企業獲利也增長!就如股票大盤漲,個別產業未必也漲;個別產業大漲,個別企業說不定還是虧損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裡又要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不獲利的公司或賠錢的公司還能生存下去?會計的法則裡公司必須攤提折舊,所以當會計報表出現虧損時,其實虧損還分成二種:一是如果不計算折舊的話,公司其實是不虧損的,倒楣的只是股東而已,我們常懷疑中國的國有企業是不提折舊的。另一種是入不敷出的型的,營業總收入金額不足以支付企業總體費用時,這時現金流量是負的,企業呈現失血狀況(現金就是企業的血液),這種公司若無法止血和輸血,很快就會“黃了”的。

我的工作原本是開拓中國北方市場,但中國北方市場價格比華東華南低(約低500元/噸),收款又比華東華南差(因為銀行不願融資給企業,企業沒有資金可運轉,銀行不願融資是因為企業沒信用,企業因為銀行不融資所以沒信用,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市場又比華東華南小(北方市場約佔中國的10~15%),因此北方的銷售量一直沒有起色。英明神武的老闆沒怪我,認為是大環境使然,所以我只好花很多時間去搜集資料,撰寫我們這個產業和相關下游客戶的產業報告,總不能只當米蟲而對公司沒有一點點貢獻吧。

於是我搜集過中國的家電業的部份資料,集裝箱(台灣叫貨櫃)行業,造船行業,部份塗料行業,覆銅板(台灣叫銅箔基板或CCL,是PCB的上游行業),絕緣板等行業;最近正著手寫中國的汽車行業和風力發電行業。所以我對中國這些行業的市場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我的參考資料大多是來自網路訊息和我本身對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及從客戶得知的消息;另外統計數據的部份則來自官方網站的中國海關統計資料,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商務部以及中國各行業協會統計數據。

通過撰寫這些行業報告,我知道中國有幾百種產品的產量是世界第一,只要是比大的比多的項目中國是很少輸人的。中國的集裝箱產量佔全世界90%,中國集裝箱集團公司更佔全世界50%的市場!中國的微波爐製造商“格蘭仕”產能佔全世界的95%,銷量佔全世界90%(全世界其他的微波爐廠基本上都可以關門了)。格蘭仕一開始就打算成為全世界單一產品的最大廠,而且其策略果真成功了!所以現在微波爐就能賣的很便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VCD和DVD播放機上,就是中國企業把VCD和DVD變得很便宜的。但真正賺錢的卻是收技術授權費的外商!中國只是賺點工錢而已。

印證一下前面所說的,中國企業只想當第一不當第二的心態,中國集裝箱集團公司的發展模式難道會容的下中國第二家規模和“中集”相當的集裝箱製造廠嗎?格蘭仕的產能幾乎滿足了全世界微波爐市場的需求量,就算有第二家中國企業,恐怕也沒機會和格蘭仕拼了!中國企業要爭的也許就是這種能對市場呼風喚雨的實力,以絕對優勢徹底掌控和征服市場!台灣鴻海的郭台銘也算是霸氣十足,但我相信郭台銘說的話,千萬別指責他說他是靠低價去搶訂單的!如果鴻海要較真(中國習慣用語,台灣用認真)拼價的話,保證鴻海的對手根本就活不下去!鴻海還算是留點餘地給台灣的同行喘息和發展機會的。

但是中國企業現在的問題就是大而不精,大而不強;而且很多產業是低價值的重複投資,使得產業競爭有劣幣逐良幣的憂慮。全世界的汽車廠經過不斷整併和重組,大概只剩下九大汽車廠。而全中國卻有103家汽車企業(包括集團公司)!其中年銷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佔了絕大多數。

2005年中國只有一汽集團(生產德國大眾(VW台灣叫福斯)桑塔納和帕薩特汽車的公司)產銷量近100萬。年銷量超過50萬輛的也只有5家,33家轎車廠家中絕大多數年銷量只有數萬輛,最少的只有幾百輛。汽車行業產量太少的話,是根本無法形成經濟規模量的,所以可預見中國的汽車公司未來還會再整併成幾家而已。以2004年通用汽車產量達到899萬輛,福特790萬輛(含馬自達110萬輛)、豐田747萬輛為例,任何一家汽車公司的產量都超過中國2004年一整年的產量。而中國的大型汽車集團公司都是和外商合資的,中國只有吉利等少數汽車公司有獨立自主的技術,這下您知道為什麼我說中國企業“大而不強”了吧!

但我也必須強調,中國的企業卻是低端產品市場中“既大且強”的霸主。同樣以汽車市場為例,中國在2000年以前根本不可能“出口”汽車,多半都是進口高檔汽車而已。但自2005年起,中國首次出口汽車量超過進口汽車量!雖然出口的汽車都是低單價低檔次汽車,甚至只是一些外國廠商不屑生產的高爾夫球場專用稱不上汽車的“車”,但也你請想一想,這才幾年的時間啊!不到五年而已!中國已經從汽車進口國變成汽車淨出口國了!這難道還不夠可怕嗎?

我文章的觀點不一定全都是自己胡思亂想的,因為我看了很多資料和各方意見後,經自己獨立思考的選擇和判斷得出的總結。(中國習慣用語,台灣比較常用結論)中國網路上的資料一般可分為“愛國派”和“憂國派”二大類,前者引用各種數據來證明“祖國”(中國習慣用語)的繁榮發展與飛快進步,後者則對這些數據背後的真實情況作分析,提醒中國人還別高興的太早!我提的看法比較偏向引用憂國派的資料,因為台灣媒體都已經很詳實,甚至誇大的報導愛國派的意見了。

所以我有點擔心有人看了我的文章,誤以為中國只是一隻紙老虎,不過是只病貓而已,那您就大錯特錯了!用中國共產黨主流的辯證唯物論法則來看,“量變會導致質變”,當中國的產量已經大到足以影響全世界經濟時,中國就會具有改變全世界市場游戲規則的能力,這就是“量變導致質變”的論證!所以千萬別小看中國的影響,而且中國各種影響力和勢力都是與日俱增,如同旭日東升一般的銳不可擋!

比較樂觀的看法是,當中國的經濟蓬勃發展時,我相信在政治上也會有同樣的量變導致質變的情況發生;也就是中國的政治可能會越來越往真正的民主自由發展,因為沒有一個極權的政權能長久的保持經濟成長的。因為經濟要維持成長,最需要的是嚴格依法行政的法治社會而不是領導說了算的人治社會;需要的是清廉高能的政府(台灣經濟之所以沉淪,與台灣現在有民主而無法治,朝野政治惡鬥以及執政貪腐無能有莫大的關係!)以及開放競爭的自由市場環境,這些都將迫使中國的政治走向民主化與法治化…但需要給中國足夠的時間才有機會能順利積累動能,蘊釀與發酵成為政治改革的火花。

悲觀的看法是,一但中國的經濟發展停頓甚至負成長時,失業率將會升高,人民會不滿政府(台灣現在不就是這樣?),社會則會動盪不安;這時中國的領導人如果採取高壓和緊縮的政治手段,那麼中國將失去轉變為民主與法治國家的機會了。萬一那時台灣還沒有“回歸”時(中國習慣用語,台灣早被認為是囊中之物了),中國很可能發動戰爭打台灣,以轉移中國經濟衰退的內部矛盾問題。

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會不會打台灣,根本不是台灣單方面能決定的(除非現在就接受被中國統一,但急統並不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真正的意願!),中國只要想打台灣,隨時隨地毫無理事由的都可以出手;反正陰天裡打小孩,閒著也是閒著,難道打台灣還要什麼理由?打台灣唯一的理由是“莫須有”,台灣被中國攻打只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從來與統獨無關的,台灣是因為戰略地位太重要的問題,所以中國決不能讓台灣獨立,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鼾聲?中國不可能放棄台灣這個軍事戰略要地的!

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仍會持續成長,我所說的中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也會繼續扯中國經濟的後腿;如果中國順利的克服經濟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困難與挑戰,不斷的再創經濟增長的奇蹟時,中國共產黨會有被迫改革的壓力,起碼會變的更民主與法治一點。如果中國沒有克服經濟發展過成中的冰山與暗礁,導致中國經濟嚴重衰退,則中國的政治可能會頃向政治緊縮(天安門事件的處理模式);同時有可能會因轉移焦點而宣布戒嚴攻打台灣。這當然只是本人的看法與推測,沒有什麼數據和資料可支撐這種理論。

做為淺綠立場者的觀點(我以前可是堅定的深綠!改變的原因是因為過份強調獨立,很可能引發立即的危險,這並不被多數台灣人所接受,台灣人真正的主流意見應該是希望維持現狀不變,但加速二岸交流與解決敵對狀態吧,所以我改為淺綠的立場,是希望往多數台灣人的觀點靠攏),在理想上我還是支持台灣獨立,那是一個很好的理念;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台灣越來越沒有籌碼和中國斡旋,即便小馬哥當選總統也改變不了台灣在變弱,而中國在變強這種此消彼長的不利局面。

因此現實上來說,我認為應該用更務實的角度來看待台灣和中國之間現在與未來的種種可能變化,認清事實後重新定位台海關係,一味反共拒共怕共罵共又有何用?採取親共媚共聯共臣共的姿態於台灣又有何益?我認為台灣應該考慮接受中國統一的鴨霸意見,沒辦法形勢比人強;但沒有所謂統一的時間表,具體的指標是中國民主自由與法治化的程度,才是最佳合併的時機。讓時間去解決統獨的問題,換取台灣幾十年的太平歲月與發展。在未合併前,台灣仍保留軍隊與自治,但國際上台灣算中國的一個“特區”,這些細節就必須仔細推敲和全力爭取了,台灣應該用空間換取時間,否則一味的拒共或親共都不對,應該要考慮如何利用共產黨來爭取對台灣發展與繁榮的有利籌碼才對。

不管是藍綠的讀者,都請不要罵我!我有表達思想的自由,思想無罪。其實台灣是統是獨根本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怎樣才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建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與公義的社會,這才是老百姓真正要的生存價值和政府存在的意義,統獨與中台的稱號對一般的老百姓有什麼意義?所以台灣應該多和中國交流,才有機會影響和加速中國民主化與自由化的進程,這才是台灣唯一的出路與機會!如果流氓硬要搶親,您想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只能想辦法讓流氓變成良人而已唄,不然我們又打不過流氓,您說咋辦?咋整啊?

台灣經濟要成長,政治鬥爭必須先休兵,台灣俗諺所謂家和萬事興啊!台灣朝野政黨天天吵吵鬧鬧,怎麼拼經濟?沒有經濟實力怎麼拼外交啊?拼凱子外交嗎?當凱子還要拼嗎?政治鬥爭要停止,就必須以台灣大多數人的意見為依據,而不是找藍綠的交集點,藍綠二邊根本沒有交集可言,再吵一百年吵死也一樣沒共識!台灣政黨和中國企業一樣,都是一山不容二虎,雙方都想致對方於死地,可是偏偏又做不到,成天惡鬥亂搞,雙方何時才能真正傾聽和注意台灣人民的心聲啊!都是為了滿足一己政治私欲罷了!

台灣的前途只有在停止政爭政黨握手言和後,幾個爛黨真正懂得政黨之間要如何既合作又競爭的真諦時,台灣才會有希望,經濟才會有成長的可能。當然台灣人自己也要有志氣,別老是唉聲嘆氣,在競爭加劇的環境下要肯比別人更努力才有出頭天的機會,否則像草莓族世代好逸惡勞成天只想坐享其成的話,就算台灣明天立刻被中國統一,台灣的經濟也不會變好的!

因為就算台灣明天立刻被中國統一,恐怕到時只會有更多台灣有錢人,學生和各行各業的公司及工廠加速前進中國的腳步,屆時留在台灣的弱勢群體恐怕只會更可憐了!不然,請您告訴我,如果明天台灣就被中國統一的話局勢又會如何?難道台灣就會立刻變的更好嗎?還是到時台灣反而成為中國的負擔,中國只好也比照香港給台灣“CEPA” 待遇,(CEPA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英文簡稱)讓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享受免關稅的優惠,以補貼台灣惡化的經濟?請大家動動腦想一想,這次由我出題,請大家獨立思考思考吧。

台長: 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606
中國是一定會打台灣的,只要中國經濟崩盤,中國一定打。

台灣人要有心理準備,台獨只是表面說法,中國會動武,也是為了吸引表面的注意力,來淡化實質上的經濟問題。
2006-07-01 00:25:17
玫瑰騎士
中國要打台灣也不是中國單方面的事!

想想和日本會多緊張?想想看有多少歐美國家的投資在中國,世界工廠的長工要和人幹架,老闆們會坐視不管嗎?

美國會想要台灣軍購,然後讓台灣拿去打爛美國自己設在中國的工廠嗎?因此我認為台海發生戰爭,不管是中國還是台灣,誰都沒有「單方面」決定的籌碼。別忘了美國那個超級惡霸,聯合國反對打伊拉克,美國照樣當放屁,那才叫「單方面」決定開打。
2006-07-01 14:34:13
606
所以我說「中國經濟崩盤」會是攻台的唯一原因
想一想,如果中國經濟已經崩盤,他們還會理美國、日本嗎?萬一中國無法再成為世界工廠,經濟無法保持高成長,甚至到負成長,中國會找誰開刀以吸引民怨?是找日本?找美國?還是找最弱小的台灣?

如果中國單方面攻打台灣,引起美、日、歐盟的介入,中國是不是更好操作輿論,化解內部經濟崩盤的壓力?

當錢與經濟無法支持中國政權時,槍桿子會是他們最後一張牌。
2006-07-02 00:53:44
玫瑰騎士
當世界經濟都已連成一體,互相依存的時候,歐美諸國不會坐視中國經濟崩盤。我認為「中國經濟崩盤」只是很多綠營人士一廂情願的想法。況且中國不是在當世界長工的同時,並沒有學習到西方經營管理的那一套。我認為往後中國會有越來越多類似像聯想那樣的國際集團出現。

而且台灣對中國投資的比例那麼高,中國經濟崩盤對台灣也絕非好事。所以,中國要吃下台灣,靠的是銀彈,不是飛彈。而這更能符合目前的國際輿論與價值,大家公平競爭,中國人不是笨蛋。以槍桿子建立帝國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靠得是錢和人才,就像「美帝」那樣。

所以要能夠保護自己對抗中國,台灣經濟一定要有足夠的競爭力才行。況且,嘗到資本主義甜頭的中國人,隨著資訊科技的傳播發達,到時候失去錢與經濟支撐的中國政權喊出來的民族主義口號,理智的人是不會支持的,這就像是為何藍營老是要用經濟議題來打扁政府那樣,因為經濟搞爛就會失去民心。經濟衰敗的時候還打仗不但救不了經濟,反而只會讓人民生活過得更苦而已,我不相信一般,至少沿海的,受過教育與資本主義洗禮過的中國人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以聯想與近來通車的青藏鐵路,還有中國網民對趙建銘被收押的看法等等跡象顯示,中國是在進步的,他們自己會發展出一套解決其內部問題的辦法。我覺得當初美國要將中國拉進世界經濟的體系,除了富國剝削窮國的便宜勞力以外,還有政治的考量,這才是美國最厲害的地方。

附帶一提的是,我認為如果真的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台海或中東問題都只是引發戰爭的藉口而已,戰爭背後真正的原因一定是為了能源主導權的爭奪。就像美國打伊拉克那樣,反恐只不過是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詞而已,不然聯合國為何不給予支持呢?因為分不到好處。
2006-07-02 16:35:31
Genki Tulip
我非常喜歡你的新聞台,每篇都是嘔心瀝血的考證之作,觀點力求持平,很感激你在百忙之中將你的細心觀察都記下來。

關於台灣地位與未來的思考,我得益於馬基維利的「君王論」與「佛羅倫薩史」甚多,以及現代義大利作家Umberto Eco寫的歷史爆笑小說「波多里諾」。

台灣人老說義大利人跟我們很像不是沒有原因的。

義大利的中古城邦跟台灣很像,他們不是獨立國家,而且很務實的時時改變立場,有時親梵諦岡教皇、有時親德意志皇帝。雖然他們都很小,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戰略位置重要(不像台灣、總是哀嘆被美國操縱。其實大可以跟這些城邦一樣反過來思考自己的位置)中古的義大利人(事實上當時還不存在義大利這個國家,各城市之間也都講不同的方言)很狡猾的知道什麼時候要當乖乖順民,但是私底下把教皇和皇帝兩方玩弄於股掌之間。

我覺得台灣人缺乏宏觀的歷史感,所以才會這麼悲觀、這麼困擾。事實上歷史照著一定的法則在運作,而五百年前的馬基維利,已經寫下很多台灣人可以參考的重點了。

p.s.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論述集:「簾幕」、「被背叛的遺囑」對於強國旁邊的小國處境,思索得又深又多。他也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在國際與歷史上的定位。
2006-07-03 10:05:38
中途島
贊成元氣鬱金香的看法.

********************************

而如果明天統一,再加一個沒有戰爭發生的假定,中國政府為將狀態單純化,會有一個至少五年的觀察期,這五年內不准內地人民入台,然後為了有效統治,並避免大清帝國的覆轍,將施行軍公教人員內遷,換一整批從大陸來的,不推新的工業開發案,實施全島軍事化,因為中台統一後,接下來,將面臨中日大戰.

如果,台灣在這個轉換期間中出現民亂,將實行戒嚴令,五年觀察期以及過去幾十年的間諜刺探,將讓他們很確定那些人是主要的台獨匪類,一旦動亂,就有很好的籍口清算,所以,也將不排除由共黨自行炮製事件.

小國不能獨力抗抵大國,但也不能失去主体意識,變成植物人,任人耍玩,波蘭,芬蘭,捷克,愛爾蘭等等,之所以生而復滅,滅而復生,豈是偶然的道理.
2006-07-13 21:09:3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