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09 21:12:08| 人氣2,0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更正》中國微波爐第一大廠格蘭仕的資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上網查資料時,發現我在“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經濟(四)”的文章裡提到中國微波爐第一大廠格蘭仕產能佔全世界95%的數據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全中國”的微波爐產能佔全世界的95%,而“格蘭仕”的銷量佔全世界50%,和集裝箱行業的“中集”集團一樣佔世界市場的一半。請參考以下轉載資料:

2005年全球微波爐市場需求為5,500~6,000萬台左右,而格蘭仕的產能已近2,000萬台,LG天津基地的產能達1,000多萬台,美的也建成了1,500萬產能的基地,僅這三家企業的產能就已經達到近5,000萬台,加上松下、海爾、三星、惠而浦等,供需嚴重失衡。

微波爐市場目前國內顯現三大巨頭割據的局面,格蘭仕2004年的全部產量是1,800萬,占全球需求量3,000萬台的一半還多,出口是1,300萬台,內銷將近500萬台,占國內市場份額的50%還多,而美的和韓國LG兩者的市場份額也有近20%,LG的虧損達到9,000萬美元,不得不調整策略放棄中國大陸的低端市場。

三大巨頭居然有兩家虧損,這種現象恐怕也只會出現在微波爐行業,原因就是因為有格蘭仕這個“價格屠夫”。格蘭仕的人自己都承認,類似血拼式的打法,作為公眾公司的美的實際上是陪不起的,而業內的專業人士則分析,三大巨頭之間的併購是早晚會發生的。

格蘭仕信奉「價格是最高級競爭手段」,憑藉總成本領先,規模每上一個台階就大幅降價,不斷地提升微波爐行業的「入門標準」。生產規模達到125萬台時,格蘭仕就把出廠價定在規模為80萬台的企業成本價以下;規模達到300萬台時,格蘭仕又把出廠價調到規模為200萬台的企業成本線以下。至今,格蘭仕已經把微波爐行業的入門標準提升到了年產1,200萬台的規模,在1,200萬台產量以下的企業,就不得不面臨虧損,多生產一台,就多虧損一台。

2005年,格蘭仕以2,000萬台的全球銷量在2005年奪取了全球50%以上、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繼續稱雄全球。但由於原材料漲價、行業競爭程度的加劇等等導致了格蘭仕出現前所未有的困難。在LG考慮有步驟退出微波爐市場之後,另一個強大的對手美的卻又直奔而來。格蘭仕也承認:格蘭仕每年都會消滅幾個跨國品牌,但是每年都會有新的跨國品牌進入。

如今,格蘭仕汲取教訓,拋棄趕盡殺絕、摧毀競爭對手信心的做法,改為親善式壟斷,讓市場屠刀溫柔一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格蘭仕巧妙地規避傾銷的風險,跟競爭對手採取既打又拉的策略。他設法說服幾家洋品牌跟他合作,引進數條流水線,把出口總量控制在總產的50%以下,其餘產能用於為其他國際品牌提供OEM(貼牌生產)。

這樣一來,格蘭仕就免遭了槍打出頭鳥的厄運,讓對手們始終分享50%的市場份額而不越雷池一步,適可而止,各佔半壁江山,其親和力在國際上有口皆碑。 而在國內市場,格蘭仕始終堅持讓對手在30%的市場份額內覓食,讓點「窩邊草」給同行,大家都有飯吃,不做斬盡殺絕、喪失商業道德的事。 歷經市場征戰10年之久的格蘭仕,如今成熟理智多了。

以上都是網上摘錄下來的文字,對不起資料引用錯誤,不過大的框架上我並沒有說錯,中國的企業確實是有一種“有我無敵”的霸道競爭作風,但格蘭仕目前也正在修正這種不利產業共同發展的惡質競爭手段。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

再次強調,我寫文章的目的是要想讓台灣人多了解和理解中國,沒有貶抑或瞧不起中國的意思;我真正對中國有意見的是,中國不放棄以武力手段來處理台海問題!其他的我覺得都可以理解和諒解中國的一些問題,也樂見中國不斷的繁榮進步,更期望中國能更民主化,法治化,自由化和成為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

也許我是一個“以小知大,見微知著”的觀察者,也許我只是一個“以管窺天,以偏概全”的低劣觀察者;這一點請讀者自由決定!我只負責說實話,把事實表達出來,但這些事實是不是能足以代表中國的現況?請有興趣的人再多找資料,多方查證與求證,然後請自行判斷。我只說我觀察到的事實,以及在這個事實基礎上所推演中國的全貌…至於對不對或是信不信,請您自行判斷!

再談一個“你不知道的中國”有關的話題。中國傳統的企業是沒有“課長”(二級主管)這個職稱!中國早期的國有企業或鄉鎮集體企業,生產單位的“廠長”就是一把手,經營單位的“經理”就是一把手。中國把生產型的企業和經營型(貿易)企業分的很清楚,當然有“工貿”結合的企業和“服務型”等類型的企業。

“課長”好像是日本企業的職稱,而台灣跟著沿用下來,所以在中國傳統企業裡,我沒見過“課長”這一職稱的。以前我不像現在這麼老鳥的時候,時常會錯意表錯情認錯人。比方說以前在別家公司時,業務員介紹貿易商給我認識,當我看到對方的名片上是“經理”時,還以為他是打工的(不是因為這樣而瞧不起對方,而是怕他沒有談代理權的決策權!代理權都是老闆親自出面談的。);碰到生產廠的“廠長”,也以為還應該有總經理之類的更高階管理者,殊不知鄉鎮企業裡的廠長就是一把手!

現在中國的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差不多都已經改成“公司制”了(即依照“公司法”的法律條件改制成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和“公司”並不是名詞上的差異而已,這還牽涉到到中國“公司法”對“公司”的定義,其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並不相同,有興趣者請自行上網查一下中國的公司法的定義,並對比台灣的公司法,基本是上大同小異。

所以經過改制後,現在中國企業比較少看到“廠長”就是一把手的情況了,一把手的頭銜大都已經是“總經理”了,小貿易公司(中國一般是用:經營單位的說法)有的老闆還是謙稱自己“經理”,但規模大一點的貿易公司絕對是自稱為“總經理”了。

不過,我還是沒見過中國企業有“課長”的職稱,因此我經常看到一些大學剛畢業,而名片上就印“經理”的年輕人;起初真以為他們可能是特別出色,才能這麼早就當經理,後來才發現其實“經理”只是虛銜,大多新人都沒有什麼實權,名片上的經理頭銜只是好看用的而已。我就應徵過不少大學畢業才工作一年,而這一年就是地區的銷售經理。

中國沒有“課長”的職稱,一般傳統企業二級主管的職稱是用“科長”一詞,例如採購科的科長。有些中國比較大的公司,滿部門裡都是“經理”,結果“部門的頭”只好變成部門總經理,如“物流部總經理”。一般中國人看到台灣企業的“協理”職稱也是一頭霧水,搞不清楚台灣企業的協理到底有多大?協理是協助總經理,所以高於經理低於副總經理;台灣的銀行還沒登陸中國,不然又多一個“銀行襄理”的職稱讓中國人搞不清楚了。

中國一些海歸派或時髦一點的中國企業,也學國外用“CEO”這個職稱,中國翻譯為“首席執行官”。很多集團公司也愛用總裁之類的職稱,以別於小公司的總經理。我也碰到過一個客戶的技術人員有三種不同的職銜,實在讓我猜不出誰才是是真正當家做主的部門主管,一個是技術經理,一個是技術總工(總工程師,這是中國標準和正式的職稱術語!很高階的!)一個是碩士技術首席!(中國常把碩博士學位放在職稱中!)你猜誰是真正部門的頭兒?

下次看到中國人的名片是地區業務經理時,如果對方又只是剛剛才大學畢業…別太羨慕,他可能只是相當於台灣的業務員而已,而他們公司最小的頭銜就是地區業務經理!

嗯,我只碰過一個特例,青島海爾的某採購經理,當年真的是剛大學畢業就掛經理但他真的有實權能拍板做主決定事情的!這可能和海爾各事業部的總經理都只有30~40歲的年紀有關,海爾雖然很成功,但看不到年紀大一點的總經理,這一點我總覺得很奇怪有點百思不解。

回答剛剛問題:技術部門的頭兒還是“技術經理”,總工程師是個老先生,他是老闆的岳父,老闆娘的爸爸,在公司有地位有影響力但基本上不管事;“碩士技術首席”是最年輕的菜鳥,也許老闆希望給他一點頭銜比較好看一點,所以有了“技術首席”的榮銜,實際上還是技術經理說了算!您猜對了嗎?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入境問俗,不要太自作聰明瞎猜喔!


台長: 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人氣(2,0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經濟產業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五)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