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9 20:21:40| 人氣8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海姆聞「砧」--完形心理學與唐詩的交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視覺心理」有重大成就的完形心理學大師安海姆(R.Arnheim)在
他的名著「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中譯名「藝術與視覺心理學」)的第三章「形式」的第十節「平面與深度的交互作用」中,以一幅東方的古畫為例子來說明他的論點,這一幅畫是宋徽宗仿張萱的「搗練圖」。
「搗練圖」描繪的是唐人在秋天趕製冬衣的情景,書中截取的那段畫面是四個婦人圍成一圈,手拿木杵在長槽形的砧上捶搗紈素的圖像,安海姆利用這四個人物分別呈現的正面、八分面、側面、側背面,以及人物的聚落與分散,站姿、動作與動線等交織成的複性圖像構成,來分析三次元空間圖畫所造成的視覺豐饒形象。
以現代人的觀點,絲綢是因華麗而被穿著的。但對古人來說,實用性才是更重要的目的;由於棉花一直到宋元才引入中原(被稱為棉織始祖的黃道婆為宋元間人),因此絲帛便成為唐人縫製冬衣的主要材料,穿著錦緞絲綢不僅止於美觀,更有其保暖的生理需求。尤其塞外苦寒,絲綢成了邊防軍相當重要的軍需品,劉禹錫詩云:「十萬天兵貂錦衣」,陳陶說:「五千貂錦喪胡塵」,這些披貂皮穿錦袍的戰士,當然不同於時尚貴婦般的為了追求美觀與時髦而穿戴,而是著重於提高戰力的保暖禦寒。也因此,逢秋趕製冬衣,變成為舉國官民一致的勞務。
蠶吐絲的時候,絲的表面會被覆一層酯蠟,這物質在人造絲的高分子塑料上也會添加,一般稱之為「滑劑」,目的在增加流動性、改善可塑性,提升生產效率。蠶這天然的化學家也懂得運用,除了提高生產效能外,應該也有讓蠶絲能黏著成繭的作用。酯蠟的分子量只有幾百,結構鬆散,古人透過水煮剝離、碱灰中和與反覆的搗練來去除它,去除後絲的品質提升,除了更潔白、耐用外也才能讓染料附著。
這樣在製作冬衣的過程中,因搗捶絲帛而產生的砧聲,在淒冷的秋風中隔外的響亮與悠遠,正如劉禹錫在「搗衣詩」中描述的:「爽砧應秋律,繁杵含淒風,一一遠相續,家家音不同」,由於是成對而輪留的敲打,滿城富節奏的叮咚聲遠近傳來,每當季節的時序來臨,便像交響樂般的觸動了詩人思鄉懷人的心,也因而孕育出許多美麗的詩篇。除了李白那有名的「子夜四時歌」裡的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外,再例舉如:
呂溫:「秋月三五夜,砧聲滿長安」
韓翃:「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白居易:「況是初長夜,東城砧杵多」
李中:「千里夢魂迷舊業,一城砧杵搗殘秋」
此外也有身處山鄉或邊地,因疏落或遙遠的砧杵聲而引來愁思的,亦是蒼涼感人,以此入詩的如:
高適:「落日鴻雁度,寒城砧杵愁」,
杜甫:「寒衣陣陣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王武陵:「寒氣急催遙塞雁,夕風高送遠城砧」,
韋應物:「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錢起:「潢污三逕絕,砧杵四鄰稀」,
朱景玄:「離人偶宿孤村下,永夜聞砧一兩家 」。
安海姆在解析這幅畫的構成時,是以音樂的旋律來比擬的,他認為這幅畫產生的整體感覺,如同諧調的和絃加諸於音樂所產生的效果;在複音音樂裏每一個音符一方面在主旋律上有一個位階,一方面也在諸音符所構成的和弦裏保有一個位階,這兩個次元的結構交疊而成音樂的複雜性。其效果就如這幅畫所呈現的像素,在二次元平面與三次元空間裏各有定位,然後這兩個構成,又綜合成畫面的整體意義一樣。
搗練婦人在西風中、秋月下,為生計忙碌的工作,無心中敲擊出來的音律,悸動了詩人善感的心弦。而完形心理學大師安海姆,卻在解析這群搗練婦人的畫面結構時,不期然的借用音樂旋律的構造,給予了巧妙的詮釋,不知是巧合亦是安大師的敏銳直覺?彷彿安海姆在分析畫面構成的時候,也嗅聞到了千年砧聲的律動。



台長: 谷德
人氣(8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