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24 23:57:27| 人氣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宗鏡錄大鋼筆記~63...(卷五)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如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是時普明菩薩。則證入毗盧遮那如來金剛法藏三昧三摩地。令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同願修持。入此性淨真如法藏三昧真際觀。云何應得修入此觀。菩薩則當觀照心地。覺用心智。唯照心性。細細觀覺。覺照心體。見性無動。證覺不動。即能恒用。用觀體智。見性清淨。性自離念。離念無物。心等虛空。即證聖智。如如聖性。二俱澄寂。空同無體。性體虛靜。則是名為菩薩證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際觀門。故知法界性。即眾生心性。眾生心性。即虛空性。故大智度論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密。釋云。內空者。即內法。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等。外空者。即外法。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無我。無我所等。內外空者。即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等。空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故名為空空。大空者。即十方空。十方無邊。故名為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為大。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若著。即是虛誑。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問。有為法。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空。此則可爾。無為法。非因緣生法。無破無壞。常若虛空。云何空。答。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畢竟空者。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復次畢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故名畢竟空。若有少遺餘。不名畢竟空。無始空者。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無始空。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輻輞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五陰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離五陰。人不可得。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一切諸法空者。一切法有好有醜。有內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為有。無自體。故空。無所得空者。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實性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乃至云。離我我所故空。因緣和合生故空。無常若空無我。故名為空。始終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為空。故知一切萬法。皆從心現。悉無自體。盡稱為空。所以云。若住此十八空門。當學般若。則未嘗有一法。能出我之靈臺智性矣。此十八空。下至有為世間五陰。上至無為第一義諦。收一切法。無不皆空。若不學般若。別尚餘宗。體有而未達有原。窮空而不盡空理。須歸宗鏡。內照發明。則外無一法。更有遺餘矣。又此是如空。非體是空。以真心無礙。映現萬法。如虛空不拒諸相發揮故。於真心中。能現一切。其所現一切。雖依心無體。照見五蘊皆空。然亦不著於空。能興佛事。如華嚴經頌云。十方所有諸如來。了達諸法無有餘。雖知一切皆空寂。而不於空起心念。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於法生分別。如是開悟諸群生。一切無性無所觀。

記:接下來,再說明性空的含義。如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云何應得修入此觀(性淨真如法藏三昧真際觀)。菩薩則當觀照心地,覺用心智,唯照心性,細細觀覺,覺照心體(細細體會,心性之體,心體之用),見性無動,證覺不動(見心性之體本無有動),即能恒用(心體不動,而恒具作用)。用觀體智,見性清淨,性自離念(由此了悟心性本來清淨,心性本來無念),離念無物,心等虛空(了悟真心無念有如虛空),即證聖智,如如聖性。二俱澄寂,空同無體,性體虛靜(能觀所觀,悉皆俱寂,如虛空性)。則是名為,菩薩證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際觀門(即是性空)。

接著引用大智度論內十八空的一段經文,從十八個層面說明一切法本來是空(性空)。所謂此十八空,下至有為世間五陰,上至無為第一義諦,收一切法,無不皆空(性空)。又,有為法,是因緣和合而生,可以說是空。為什麼,無為法亦說是空。答,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之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是空,無為當亦是空,二者不異故。

論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密(真空非是斷滅空,而能興佛事)。

接著告訴我們,在此所說之空,與斷滅空,是有很大的不同。

所謂真心無礙,映現萬法,如虛空不拒諸相發揮。

故說,不著於空,能興佛事(真空非是斷滅空,而能興佛事)。

 

台長: 人間遊子
人氣(1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宗鏡錄大綱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64...(卷五)
此分類上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62...(卷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