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03 09:20:04| 人氣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宗鏡錄大鋼筆記~45...(卷四)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問。若不觀具。為屬何教。答。別教示道。從初心來。但云次第生於十界。斷亦次第。故不觀具。或稟通教。即空但理。或稟三藏。寂滅真空。如此等人。何須觀具。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觀有巧拙。即離不同。是故此兩教不須觀具。尚不識具。況識空中。若不爾者。何名發心畢竟二不別。成正覺已。何能現於十界身土。又復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徧彼三千。彼彼三千。互徧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性。自生性。他生性。共生性。無因生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知此者。依稀識心。華嚴論云。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徧。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虛空量故。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虛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是故經頌言。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說。又頌云。普光明智等虛空。虛空但空智自在。所以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無量義。所謂一心。一一法皆生無量義者。以心徧一切法。一一法無非心故。以略代總。故知略心能含萬法。歷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法。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如海吞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達故。為偏為小。以不能諦觀故。住有住空。是以聲聞。覩斯大事。自鄙無堪。或號泣而聲振大千。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薩聞茲妙旨。懺悔前非。或云從無量劫來。為無我之所漂流。或言我等歸前。盡是邪見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達自心。廣大圓融。能包能徧故。何以能包能徧。以無相故。如太虛無相。不拒諸相發揮。能含十方淨穢國土。所以昔人云。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相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內外並冥。緣智俱寂。是故若能如是體道。千萬相應。可謂正法中人。真佛弟子。若違斯旨。妄起有心。悉墮邪修。不入宗鏡。如古德謌云。只為無心學無學。亦復正修於不修。若人不知如此處。不得稱名為比丘。是以若於宗鏡發真。最省心力。華嚴經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古德云。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即斯意矣。

記:問,若不具足三觀。為屬何教。

答。藏教、通教、別教皆不具足一心三觀。或只具空觀,或只具假觀,或是次第三觀。

天台宗圓教,是一心同時三觀,又稱不次第三觀,不可思議三觀,圓融三觀。三觀一時而觀,三智一心而得(可知圓教一心三觀,即是之一心法門)。

又說,發心畢竟不二別,成正覺已,何能現於十界身土(若是真正徹底明心見性,一心三觀悉皆具足,即可現身十法界。藏教,通教,但云心生六界,不具足一心三觀,故不能現身十法界)。

若對一心法門要有相當了悟,首先對一心之理須有了悟。所謂本無四性(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一切法本來不生)。以及心佛眾生三者其體,本無差別。若能對本無四性之理,以及心佛眾生三者,其體無有差別之理,有相當了悟,才是依稀識心。

接著引用華嚴論及無量義經,說明一心之廣大。所謂心徧一切法,一一法無非心故。無量義者,從一法生(一心之法而生),知一法能生無量義。

一心大智之印(若了一心之智),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多劫與一念是一),無邊諸法,智印成徧(一心之智,能了一切萬法)。所謂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說。又說,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

若能達到(了悟)上面境界,才稱之為觀慧爾成。若非如是,皆非深達,皆非諦觀(皆非真正了悟一心之理)

故說,不能深達故,為偏為小,不能諦觀故,住有住空。接著永明大師介紹,如何明心見性,有兩個方便法門。一是無相。如虛空而不見微毫之相,又不拒諸相發揮(不壞其相),能含十方淨穢國土。一是無心,無有妄心(不起心動念),萬法皆空,內外並冥,境智俱寂(如金剛經所云,無相與無念)。

若能如是體道(一心三觀具足,或了無相,無念之義),千萬相應,是真佛弟子。若違斯旨,妄起有心(起心動念),悉墮邪修,不入宗鏡。

台長: 人間遊子
人氣(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宗鏡錄大綱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宗鏡錄大鋼筆記~46...(卷四)
此分類上一篇:宗鏡錄大鋼筆記~44...(卷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