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卷二
【問答章】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未審以何心為宗。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又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真心。而隨輪迴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以瞖生空界之華。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瞖消空淨。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徧法界。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滅。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抱歉,此字電腦無法打出。由上而下寫法為「冗厶月」)別有所得。悉陷邪林。如經云。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唯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有執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心即斷。故云若執緣塵。即同斷滅。故知諸佛境智。徧界徧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驗不實。又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裏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所以慶喜執而無據。七處茫然。二袓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則二袓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徧一切處。悟此為宗。遂乃最初紹於袓位。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
記:問,宗鏡錄以心為宗,理論須清楚,須明白,才不會誤入歧途,本書究竟是以真心,還是以妄心為修學之宗,請說明。
答,永明大師先引兩段楞嚴經經文說明此事: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一者,無始生死根本,……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清淨心)。又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由上面二段經文可知,得成無上菩提的修因是真心,生死輪迴的原因是妄心。本書當然是以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皆是邪道,眾生對此理論,有所不知,用諸妄想,故落輪迴。
接著列舉數例說明真心與妄心之別,首先舉能推者(能推想,推理,思議之心),是妄心(前塵虛妄相想------執取虛妄相而分別之妄想心),不是真心。又,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不離真心,而非真實。
接著又舉肉體身心為例,而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真心)中所現物,若執此影像(肉體身心)為真,影像(肉體身心)滅時,此心(真心)即斷,故云,若執緣塵(肉體身心等),即同斷滅(肉體在真心在,肉體滅,真心滅,有生有滅),諸佛境智(真心)徧界徧空(盡虛空,徧法界,不生不滅),凡夫(有所不知)身心如影如像(有生有滅)。
因而接著說,若離前塵(色聲香味觸諸塵),有分別性(不隨諸塵生滅而生滅之心),即真汝心(是真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隨諸塵生滅而生滅之心),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是妄心)。
從上述所舉二個例子可知:若執能推之心是妄心,若執肉體之心,亦是妄心,若執隨諸塵生滅而生滅之心,亦是妄心。
又說,能推之心(心意識之心),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裏之形,水中之月,若認此為真,愚之甚矣。
故說,慶喜(阿難在楞嚴經裏所現),七處徵心,七處茫然,而了妄心本不存在。禪宗慧可二袓,因覓心了不可得,而悟心稱祖(妄心本不存在,故說覓心了不可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