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斯乃無盡妙旨。非淺智所知。性起法門。何劣解能覽。燕雀焉測鴻鵠之志。井蛙寧識滄海之淵。如師子大哮吼。狸不能為。如香象所負擔。驢不能勝。如毘沙門寶。貧不能等。如金趐鳥飛。烏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見。但逐物而意移。或說有而不涉空。或言空而不該有。或談略為多外之一。或立廣為一外之多。或離默而執言。或離言而求默。或據事外之理。或著理外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圓宗。演廣非多。此是一中之多。標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談空不斷。斯乃即有之空。論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或有說亦得。此即默中說。或無說亦得。此即說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此事是顯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無二如。真性常融會。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理之事。一一無礙。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隱真諦故。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壞俗諦故。斯則存泯一際。隱顯同時。如闡普眼之法門。皆是理中之義。似舒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文。故經文。一法能生無量義。非聲聞緣覺之所知。華嚴經云。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亦令他入無自性真實法。心得安穩。以茲妙達。方入此宗。但祖教並施。定慧雙照。自利利他。則無過矣。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絶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還得了了自性。如晝觀色。似文殊否。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還於百法名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卧。欽承祇對。著衣喫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讚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絶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徧叅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所以志公謌云。六賊和光同塵。無力大難推托。內發解空無相。大乘力能翻卻。唯在玄覽得旨之時。可驗斯文究竟真實。
記:上述所說真心之理,須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理解,非井蛙燕雀之輩所能想像。凡夫之人,依情起見,隨物而轉,說有執有,有不含空。說空執空,空不該有。說一執一,一不含多。說多執多,多不含一。見性之人,說多非多,是一中之多,說一非一,是多中之一。說空不是斷,是有之空,說有不是常,是空中之有。
若是見性,說有亦得,說空亦得,說一亦得,說多亦得,返過來說,若是不見性,說有亦不對,說空亦不對,說一亦不對,說多亦不對。見性之人,心常清淨,所謂,空有一際(存泯一際),顯與不顯是同(隱顯同時)。又,所謂一法能生無量義,非聲聞,緣覺之所知。又引華嚴經云,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亦令入無自性真實法(自己明心見性,亦令他明心見性)。
宗鏡錄是傳心之法與言說之教並重(祖教並施),所謂定慧雙修,自利利他,同時並進。若是自以為開悟,不信佛言,自以為是,當以下面十條準則,評量是否真的已經開悟見性。
1. 了了見性,如白晝見物,清清楚楚,無有含糊,如文殊菩薩一般。
2. 逢緣遇境,行住坐臥,是否皆與道合。
3. 一代時教與祖師大德之言教,諦了無疑。
4. 種種問難,辯才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5. 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念念圓通,無有障礙。
6. 一切順逆境界,皆無有礙,盡識得破。
7. 一切心、一切境、一切法,了其根源,不為所惑。
8.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生活起居,不為所動,一心不亂。
9. 聞說是非,讚毁,是佛非佛,是眾生非眾生,一切言論,一心不動。
10. 對一切法之性相理事,皆能明鑒其原,無有疑惑。
上面十條如果都能清清楚楚,則稱見性,必能自利,亦能利他。若是功夫未到,則須好好修學,用心細讀宗鏡錄,必有所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