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6 23:57:47| 人氣1,2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迂迴作戰──在不可能的地方,打不可能的勝仗(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月27日 但以理書

  成吉思汗和子孫用兵如神,用十幾萬騎兵橫掃歐亞,消滅西夏幾十萬鐵騎、金國的百萬大軍、南宋一百多萬水師和步騎;在三次西征當中打垮中西亞的波斯和伊朗,攻佔匈牙利和波蘭,擊敗俄羅斯的欽察聯軍、羅馬的條頓騎士團和印度。

前後六十幾年,打贏幾百場戰爭,克服將近四百萬個對手。就大規模的會戰來看,蒙古人只嚐過一次失敗的滋味,在第三次西征當中被埃及重創,不過那可能跟「撤走一部份兵力」有關係。

★ 獵人的眼神

蒙古在南宋的「高科技戰場」裡,俘獲不少的工匠,製造了精良而適合實戰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將領用兵如神,戰士勇敢又能吃苦,才能執行蒙古兵學裡的「大迂迴戰略」。

這個戰略的靈感是從「圍獵」來的。蒙古人在長期的打獵和戰爭裡,形成「大迂迴」的作戰方式。戰爭目的不在「擊潰敵人」,而在「幾面圍困敵人」,用獵人的眼神盯住敵人後方,絕不給對方留下一條出路。即使看起來留了生路,也是出於戰術的運用,欲擒故縱。

「大迂迴」與一般軍隊的進攻方式相反。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不直接對敵人列陣挑戰。首先,全面地偵察敵情和地形。接下來,幾支部隊靠著「持久力」和「速度(機動力)」,穿過難以想像的大漠、險灘、雪谷或荒原,出其不意地四面包圍敵人,迫使對方瓦解。

★ 穿過死亡地帶

成吉思汗是少見的戰略家,敵情再怎麼複雜,他都能達成果斷而正確的決策。西征花剌子模,是戰爭史的經典。成吉思汗面臨三方面的挑戰──跟金國苦戰九年,還沒擺平;西夏反叛;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殺了蒙古的使臣和商隊。成吉思汗考慮過利弊,決定穩住西夏,牽制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

大皇子朮(ㄓㄨˊ)赤與大將軍哲別,率領三萬人的軍團,穿過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死亡地帶(谷地)。他們攀上四千多公尺的高峰,踏著一丈多深的積雪,在冰凍的大地上,冒著狂風雪前進。戰士穿雙層的皮毛大衣,用牛皮包住馬腿。他們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一點馬血,讓身體暖和些,再把血管封閉起來。

蒙古在人類的軍事史上創造了奇蹟,讓漢尼拔和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行動變得不起眼。他們在費爾干納盆地出現,莫罕默德的精銳部隊正等著他們呢!雖然疲憊了,卻投入激烈的戰鬥,直到深夜,才鳴金收兵。

成吉思汗接到他們的報告,命令朮赤暫時休戰,哲別率領五千人馬,繼續向南方迂迴。

同時,成吉思汗率領五萬個騎兵,從北方迂迴到西方去。他們在渺無人煙的地點渡過錫爾河,通過克吉爾庫姆沙漠。這片沙漠有五百公里寬,公認是動物不可能通過的天然障礙。六百多年以後,有一批俄羅斯騎兵大膽通過那裡,卻死光了。

察合台、窩闊台在花剌子模北方,成吉思汗克服萬難到達西方,朮赤在東邊虎視眈眈,哲別走到南方,敵人被四面包圍了。「大迂迴戰略」創造了世界戰史上的奇蹟,而這種奇蹟只有蒙古軍隊才辦得到。

★ 耐力和速度

蒙古征服世界的本事,是機動力和持久力。「大迂迴」需要機動力(速度),才能突然地出現在敵人四周,進行合圍。也需要持久力(耐力),才能用長途奔襲來威嚇敵人。

在十三世紀,歐亞各國的戰力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重騎兵的防禦力強,適合陣前對抗。而蒙古部隊全是輕騎兵,靈活、突擊力強,適合遠距離奔襲。

輕騎兵集團經常用閃電戰、運動戰,像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德國機械化部隊,高速、突然、攻擊力強,讓敵人措手不及。用絕對的軍事優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逼敵人解除武裝。彎刀和弓箭可以在幾十公尺以外射中目標,拿著大刀或長矛的敵人還來不及反應,就應聲而倒。

德軍在二次大戰裡閃擊波蘭、法國,各用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掉兩個月,這是工業時代的「閃擊戰」。蒙古西征軍在農業時代創下「閃擊戰」,每天的行軍速度超過90公里,突擊俄羅斯、匈牙利和波蘭,每天的進攻速度達到60公里。

成吉思汗時代營造的,是颶風式的戰場。黃色的颶風呼嘯而至,把敵人摧毀成一片瓦礫以後,立刻颳走。十三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被打破了,整個的歐洲開始震動。法國使出全力來備戰,遠方的城市展開防禦的準備,英國禁止船舶出海捕魚。

台長: 魏筱玉
人氣(1,2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