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人的上帝
上帝的時間表,常常逾越過人的意思.當摩西在皇宮過著王子的安逸生活時,仍然掛念著自己的同胞,這也許是因為他的奶媽正是他的親媽媽,在不時的耳提面命喚起他身上所流的血液,是那被壓迫欺凌的族群所有,摩西在出世前,埃及的法老王本來只是暗暗的命令接生婆將男嬰殺了,到後來卻公開頒授命令,格殺埃及地所有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
這群寄人於籬下的希伯來人,受盡苦楚,摩西長大了,常常出皇宮去探望希伯來同胞,看見他們被迫服苦役,摩西年少氣盛,既然動手殺了一位殺害自己同胞的埃及人,隔天,就在自己要為其他同胞主持公道時,他的希伯來同胞似乎不像想像中那麼能認同他的好意,甚至諷刺他的意圖:「誰派你來做我們的首領,做我們的法官?」(出二:14)
也許是埃及皇宮的教育很成功,當摩西東窗事發後,逃往到米甸的礦野,當葉特羅的七個女兒們回答父親的問話時說起:「有一個埃及人幫我們的忙,把…」在別人的眼裡,摩西的外在所呈現出的是道地的埃及人,我們不知道摩西在米甸牧羊時,所思想的是什麼?這種身份的轉變,由一個高高在上強盛國家的埃及王子,到一個流浪於礦野的牧羊人,摩西的心態到底有甚麼轉變.
然在替自己的長子取名革舜(跟希伯來語「寄居」發音相近)時,表露出他內心的孤寂:「我是一個寄居異鄉的陌生人…」當耶和華呼召他去解救自己的同胞時,他回答:「我算什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裡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出三:11)如果是在摩西未逃命到礦野前,面對上帝的呼召,摩西可能是當仁不讓的,外加上當時的摩西是那麼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然而就在礦野的這四十年,摩西顯然變了,他不在對自己有如此大的信心,相信能憑自己的力量來解救同胞,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為什麼上帝要在摩西開始對自己感到懷疑與退縮時,反而要摩西回到埃及去呢?而那怕上帝已經將會發生的情況和結果都向摩西敘述過了,摩西仍然猶豫回答上帝:「假如以色列人不信我,不聽我的話,說你從來沒有向我顯現過,我怎麼辦呢?」(出四:1)摩西向上帝問了許多的問題,顯示在礦野的這些日子讓摩西看見自己的不足,自己也只不過運氣好了點,被埃及公主領養的希伯來人,摩西認清自己的真實身份,過去的狂傲與跋扈消失殆盡,這四十年來的礦野操練讓摩西變謙遜.
在過程中,雖摩西一再推辭,自己能力有限,但上帝都一一推翻摩西的藉詞,摩西自稱自己拙口笨舌,但在與上帝的辯稱與對法老的談判上,一點都看不出他口才那裡笨拙,從這又跳到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所遇到更大的挑戰,這些挑戰有些來自希伯來同胞們的,有來自大自然的現象,有來自己的不足的….這些困境在在苦惱著摩西,甚至到了動怒擊石的程度,每一件事似乎都是在向著自己的限度在挑釁.
然則,帶領以色列人辛苦在礦野度過最後的四十年,摩西並不能進到夢寐以求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因為:「因為你們(摩西和亞倫)在以色列人面前對我不忠.你們在尋礦野,加低斯城附近的米利巴泉旁,在人民面前不尊重我.」(申三十二:51)就人的眼光來看,摩西最後還是敗在自己的性格上,故然有四十年曠野的許多操練,摩西仍然無法勝過自己.
摩西一生的挫敗真是不計其數,但在人的成就極限上,摩西的地位卻也是無人能替代的,在以色列人來看,摩西是他們的領袖,是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地,這是一件歷史大事,脫離那段坎坷的生活,雖然約書亞或是其他對以色列這國家有貢獻的人不少,但對希伯來這族群來看,摩西的領導深植在心中,從人離開伊甸園後,也唯有摩西與上帝能如此接近,上帝面對面與他說話,此外申命記最後幾節裡記著摩西是位無與倫比的偉大“先知”.
經上寫著:「摩西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謙虛.」(民十二:3)如果要觀察摩西一生的全貌,在以色列人的整個生活秩序來說,摩西的律法是他們的主軸,無人可比擬,以時間的影響來看,是深入無數的時代,一代一代的傳延下去的,要評價摩西是困難的,如果摩西是在年少時(埃及國勢最鼎盛時),受到上帝的呼召,那充其不過,他只是一位革命者,或許他會成為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也說不定.
然上帝的呼召是發生在礦野的第二個四十年,他成為一位以色列人的士師,帶領以色列人對抗埃及法老王,然在,再度進入礦野中,第三個四十年,面對最大的挑戰不是外來的敵人,而是自己與同胞間所產生的錯綜複雜的問題時,十誡與律法的出現,或許才是真正的故事高潮,一個人的一生能作多少事,摩西所完成的是無可評價的,如果摩西能進入迦南地,那麼帶領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之戰,是不是適合年紀老邁的摩西呢?摩西還能打戰嗎?他的體力允許嗎?摩西在不能進入迦南的曠野裡,為了以色列人所制定的律法,對人民所作的宗教教育,可不是更深寯的影響他們往後的信仰與生活嗎?
看是處罰,但背後的功效或許是讓摩西發揮最大的才能,如果我們的視野是為了摩西無法進入到迦南地而感到可惜,卻沒有發現上帝的另外美意,(讓摩西可以在礦野裡,培養另一領袖,將責任傳承下去的話,這一族群很可能早已被舒適生活所吞噬).,沒有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規範,整個族群早就瓦解與被同化了,以歷史觀來看,在那段礦野的生活,在摩西的教導下,以色列是處在較安穩的情況下學習律法,而到了摩西死亡後,他們又開始一連串的戰爭,直到在迦南地履行摩西所教導的宗教生活.
綜觀之,上帝總是在等候摩西,看看摩西是否預備好了?上帝的時間表與人的常不相一致,在摩西的故事裡,我們看到摩西在青年期,總是衝在上帝的前頭,想替代上帝做救贖者,卻招到亡命天涯的下場,時候到了,上帝才利用那焚而不燬的荊棘來召喚摩西,在摩西的生命中,等候與預備的時間,總是佔多數,隨時蓄勢待發,學習跟著上帝的腳步一步一步走,每個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與義務.
若上帝是全能.全智的上帝,那麼關鍵就不在於上帝的不能,乃在於人的極限,上帝給人預備充足的時間,沒有操練過的器皿又怎麼能被上帝所用呢?唯有人先裝備好自己,時後到了,上帝自然有祂的美意,上帝對摩西如此,對別人也如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