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師資培育未能配合學習領域
創新教學九年一貫教育將以往的分科教學,劃分為七大領域。分別為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綜合活動、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講明白些,「社會」就是歷史、地理、公民等;「藝術與人文」是藝術與音樂等;「自然與生活科技」就是理化、地球科學、生物、生活科技等。
學習領域號稱打破以往分科教學,過去把知識切割過於瑣碎。因此重新以學習領域為範圍,讓學生習得完整的知識,避免流於瑣碎,聽起來好像還蠻有道理的。
不,這下問題可大了!
學習領域取代分科教學最大的缺失在「師資培育」。當歷史、地理、公民這三個科目合併成「社會」學習領域時,你有看到師大合併歷史系、地理系、公民訓育系,成立「社會系」嗎?(此「社會系」非已經成立許久的「社會教育學系」)
既然在師資培育階段無法整合,那怎麼能夠要求畢業以後的教師採取合科教學呢?難道又是「研習萬萬歲」的心態作祟,事情不能一味只靠研習來解決,怎能寄望一位生物老師參與理化學科研習後,馬上能披掛上陣教學生理化呢?這樣做不僅不負責而且忽視學生受教權。
那麼在師資培育階段,受訓整合同領域的其他學科可行嗎?答案是非常困難。大學教育應講求「專才」而非「通才」,倘若為了整合其他學科,而大幅增列非本學系的必選課程,例如化學系必須兼顧物理系、生物系、地球科學系、生活科技系的課程,勢必影響本科系的排課,造成師資培育機構、學生多重負擔。而且顧及了廣度卻捨棄了深度,這並不是大學教育中樂於見到的。其次,假如師範大學能夠勉力支撐這種整合學科,但一般大學教育學程根本無法應付這種需求,在師資上、系所支援也非一般大學所能負荷。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樹木的根柢不牢靠,繁衍成矗立喬木是不可能的事;江流沒有疏濬,望其源遠流長更是空談。想要讓改革徹底發揮作用,那就要看配套措施完善與否。師資培育就是學習領域的「根本」、「泉源」。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一些教師面臨無課可教,這並不是僅僅教育部鼓勵教師轉型就可以解決的,寄望「研習」為唯一手段,而不思考根本的師資培育制度,無異於「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
2001.3.2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