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歐洲蜜月完,送我一只德國指甲剪,不僅造型精美,刀片角度還能旋轉,破甲遊刃之餘,讚嘆德國工藝的確不凡。
暑期參與pisa研習,這個糾纏許久的議題,連台北市都一度想考「類pisa」篩析學子,終於有機會一探面目。
pisa剛開始是歐盟為了「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對於未來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情境,準備的程度以及他們習得多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簡而言之,就是讓各國了解自己的學生是否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歐盟是想,為了團體好,不能只有少數國家扛經濟火車頭的重任,透過此測驗,讓各國知曉自己實力,不夠者,盡快跟上,讓大夥彼此能力接近,這個「盟」結合起來,才會長久。
所以這個測驗,就是了解自己學生能力的測驗,不是作世界排名的測驗。
在這個測驗中,拔得桂冠,很好!如果是歐盟國家,謝謝你,你是模範國,一直製造高品質人才,讓歐盟更具競爭力。但,不是歐盟國家拿到首獎,一點意義都沒有。
為何台灣對這項pisa測驗這麼重視,視為教育改革的萬靈丹,好像排名前頭,台灣的教育就有救了,如果輸得太慘,那教育就毀了一半,得徹底重新檢討。
2000年pisa剛施測,只有22個國家參與,就說了,這是大多數歐盟國家的評比,不干其他國家的事。到2009年pisa已經有58個國家、地區參與,宛如一場世界教育競賽。
事實是,pisa跟國力沒有直接關係,排名在前,國力未必因此突飛猛進,排名在後,科技未必落後他人。
以2009為例,台灣閱讀排名第23名、數學排名第5名、科學排名第12名,就被媒體一片撻伐,甚至製作專題,提供藥方,這裡不好,那裡不行,只因為同文同種的上海,閱讀、數學、科學都是世界第一,雖然2006年,台灣曾拿過pisa數學世界第一,但輸了是事實,2009年不只一項輸,三項都輸,難怪被罵到臭頭,教育部也不得不拿出具體措施。
但事後想一想,我們被「虛榮」控制了而不自知。
上海是中國經濟最強,教育最猛的首善之區,相當於台灣的台北市,如果我們偏偏以台北地區參賽,故意不選偏遠地區的學校,那成績只會更好,所以面對上海超車越名,實在不必過度驚訝,甚至責備已經很認真的教育界。
其次,2009年閱讀雖然表現最差,比起2006年的16名,下降為23名,閱讀能力輸我們的國家有:英國、匈牙利、葡萄牙、澳門、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捷克、以色列、盧森堡、奧地利、俄羅斯等,其中G7就佔了英國、義大利。歐盟會員國中,我們贏了盧森堡、奧地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打成平手,連德國也只有排名第20名。世界第三的芬蘭平均每人每年從圖書館借16本書,台灣每人每年只有2本,社會沒有閱讀氣氛,家長自己不看書,孩子沒有典範可以學習,閱讀風氣怎麼好得起來?
接著,2009年台灣pisa科學拿到世界第12名,又能代表什麼?舉例來說,德國和我們同名次,都是第12名,而201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托馬斯-C.蘇德霍夫(Thomas Suedhof)是德國人,哥廷根大學醫學院畢業,此間醫學院在此之前已經有44位校友得過諾貝爾醫學獎,我們和德國共享pisa科學世界排名第12名的榮耀,卻找不到等量的諾貝爾獎得主,所以問題真的出在pisa的排名嗎?
一切都是「虛榮」作祟,因為有排名,所以台灣沒有在前面很難看,媒體會罵部長,部長會指示下屬,下屬會找專家研究,專家會想出配套,於是我國偉哉拚pisa計畫於焉成立,完全忘記pisa創立的原意。
pisa是為了抽測十五歲的孩子是否有面對未來挑戰的統合能力,如果表現不好,鼓勵各國改變教育政策。但到了台灣,就變成傾全國之力拚pisa排名的教育政策。
即使三年後,台灣拿到pisa三冠王,我們沒有掌握關鍵科技、厚植的工業基礎、篤實的技職人員,我們仍然不是工業強國,這個第一,只是虛名。
所以,不要被「虛榮」衝昏頭,一看到落後上海,就急著罵台灣教育失敗,實際上,我們以彈丸小國資源,贏過不少先進國家,為什麼要自慚形穢?能有這樣的成績,教育部應該開誠布公向大眾澄清,並解釋此測驗的目的,不要被失敗主義纏身,把自己累積起來的優點,被媒體的放大鏡磨到一丁點都沒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