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贏在終點》這本書,引發一些感想,作者彭懷恩提到國中時下課十分鐘跑去打羽球,老師罵學生:「連十分鐘都靜不下來!」因此書中吐苦水,抱怨國中生活已經很狹隘了,為什麼還要限制下課十分鐘不准打羽球?
筆者認為作者錯怪老師了,因為大部分的老師都不會鼓勵學生利用下課時間打球,試想打完球已是滿身大汗,又衝回教室,斗大的汗珠直滴,上課開始的前十分鐘一定很難收心,而還沒下課,心思又飄向球場,想著如何早一步到球場搶場地,很難專心於課業,這樣前後一扣,能專心於課堂的時間可能只有二十分鐘,有時還不到。
這樣對學習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而且打球的汗臭味可是要附近同學的夢魘,其他不打球同學有權利不要受到汗臭味的「薰陶」。因此,下課不打球,是大部分老師會做的決定,不是故意跟學生過不去。很多事,只是立場、想法不同,只要溝通清楚,就不會產生誤解,甚至不諒解了。
另外作者提及他讀復興中學時過得很不快樂,每天不是考試就是挨打,考不好就打,他對國中老師的評價是:「除了考試與挨打之外,國中任何老師在學術上、做人上,都沒有教過他任何一件事。」作者國中的遭遇真的令人同情,不過心裡也冒出另一個想法,復興是私立學校,是家長主動付高額學費進去的,如果不想被打,那麼入學前應該打聽清楚學校的校風,選一間不會打人的學校,再不行,也有森林小學型態的學校可以讀,為什麼家長送孩子進去,卻又不知道校內情況(作者的父親、祖父和復興也有淵源呢!)
所以作者面臨的處境其實是他父親一手造成,如果捨不得孩子被打,應該在被打的第一時間到校瞭解狀況,馬上轉學,杜絕後患,但作者在復興讀了兩年,也被打了兩年,卻沒有轉學,可見作者父親處置也是造成作者留下國中被打印象的主要原因。
有老師操之過急,以學業成績打人,非常不可取,但明明知道卻讓孩子繼續待在那個打人的環境,家長也有過失啊!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的父親還在這本書的序中寫著:「早在我結婚生子之後,我就發誓『教育噩運』到此為止。換句話說,我不願下一代再面臨『考不好,就挨打』的身心壓力。」真是奇怪!
96.3.2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