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零雨著,聯豐經銷
零雨詩句低而冷,降低抒情,少涉述事,在這樣純粹的提煉之中,最新詩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依然保有這樣的面目。是年紀的緣故嗎?靠近中年的零雨,也開始往血脈身世挖礦,所不同的是,在思考自身所從來的路途裡,有別於現實的線索,零雨在詩的國度落籍。是故,雖然詩分四卷,卻未必自曝身世,卷一上溯秀異的靈魂,如保羅.策蘭、李清照、歐姬芙等名字對話;卷二致意俄羅斯白銀時代詩人曼德里施塔姆,同樣思索「語詞」──「詩歌中的真實,就是自在的詞本身。」卷三述寫生活一霎,卷四則呼應詩集名,寫父親,思索一個乳名的村落,更為壯麗的是〈野地系列14首〉,彷彿創闢一個新世紀那般,建築一原始失樂園,那不正也是所有詩與欲望的原鄉?
《別讓我走》,石黑一雄著,張淑貞譯,商周出版
一開始我們全無注意,以為石黑一雄只是打定主意要以那樣親切、細膩的散文口吻,透過主述者的嘴,叨叨贅述校園細瑣生活:學生們的團體互動、創作課的喜悅與受傷、校園風景素描……隨著時間的線索拉長,埋在故事底下的真實,才將一一湧現,彼時忽然發現:原來,我們所經驗的第一次人生,不過是一艘駛在隱瞞上方的船,總要等到故事裡的人(不管是石黑一雄在本書裡所設定的「複製人」,或是廣義地指稱所有被創作者摶製而成的角色),有了自我的覺醒,決心要戳破人生蛋膜,當那個啟蒙的瞬間降臨,純真便永遠地失去,成長特有的哀愁飄來,無法抵抗的被控制與死亡命題,原來是這樣雙重的辯證。抽離書頁,回頭顧看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竟也在這個故事裡讀見了一些驚駭的什麼。
《一刀未剪的童年》,歐各斯坦.柏洛斯著,陳佳琳譯,遠流出版
撇開歐各斯坦在美國所引發的廣告創意效應不談,回歸到一本書的閱讀興味來看,《一刀未剪的童年》仍是一本流暢好讀的回憶錄。一個濱臨瘋狂、酷愛寫作的女同性戀母親;一個溫馨幽默、充滿創意的精神科醫師及其混亂的家庭;一個幾近中年、纏綿癡繞的同性戀人──就是這些元素,構成了歐各斯坦一刀未剪的童年映象,它們像天花板垂漏的水滴,正中紅心地打在一個面對啟蒙的男孩臉上,擴大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崩解了他既有的價值,又苦又辣地讓他瞬間熟成,在面對選擇卻一無可選的當下,忽而理解:不是掙來了自由就真的自由,因而毅然決定到紐約,以17歲之姿,在廣告界寫下一頁傳奇。傳奇的背面,總抄寫著不為人知的細節,歐各斯坦將它攤展開來,我們讀見了刺眼暈眩。
photo:Michael Galasso,《High Lines》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