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鯨向海詩集《精神病院》
是一種巧合或者潛意識所為?鯨向海先是把出版首本詩集的自己變成了《通緝犯》,繼而又把第二本詩集關進了《精神病院》,這些看似違常的嬉玩感,其實正透露了閱讀鯨向海的詩,最具樂趣的地方──我們永遠可以在諸多病癥裡,讀見苦痛以外的愉悅。
相較於其他詩人對詩所採取的潔癖和緊張,鯨向海的詩毋寧是更為自由、雜燴的,不僅僅是口語的表現使詩的密度隨意延長,語言的挑選(調皮、抒情、聊賴、正襟危坐)像電視頻道般可隨意切換,在題材的揀擇上,書寫者彷彿也帶領著閱讀者攤開了全身,接受所有外在的注射。鯨向海在自序裡說道,這本「貌似青春後期的終結版詩集」,雖然不是要獨獨奉獻給誰,但一路讀來,卻也無可避免集中在幾個場域:身體、生活、關係與愛。
以一種最純粹的靈魂感應,追憶青春時節的過往,生活裡曾遭遇的風景,身體不預期的變化,人與自然、社會、群體間突兀的摩擦或偎靠,還有便是,寫給戀人的甜蜜與痛。鯨向海的情詩,絕少傷懷,但精準地將愛情裡的傷亡數量、互動情節、開心現狀,一一傾訴呈現。每每在閱讀那些看似雲淡風清的字句時,忽忽被其後忽至的大風捲走。
《精神病院》中,刻意不編年分卷、不分類,讓生活裡狂暴、美好、平淡、驚異的一刻,像日日撕去的計時曆一樣,隨緣地接受、被給予。大體說來,在《通緝犯》與《精神病院》之間,鯨向海所經歷與轉換為詩的,並無太大差異。哪怕他其實已經從一個醫學院學生變為精神科的住院醫師。就算警醒地眼見「到處都是時間的糾察隊」,或者「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總要掠奪一些什麼,鯨向海仍獨自從容地跨越了自己的不老橋。這使我感覺放心。正如他所說,「詩人不會一直都是詩人,詩人可能突然變為商人,成了壞人,或者變成了老人。」我知道他絕不會變為以上三種。
然而鯨向海終究還是留了伏筆。在上一本詩集裡〈致你們的父親〉一詩令人驚豔,或許從未有人以這樣的角度,透過詩,書寫父子之間最隱密幽微的情感,與悲傷。在《精神病院》的壓卷詩〈父親的幽靈〉,鯨向海以更長的篇幅,再度翻轉父子之間奇特的陰影/影印,這樣誠實的告白、思索,節制低調的語言幅度,彷彿誕生了一種新的鯨向海,抹除了流行的口語、當下的際遇、社會性的包圍,那往血緣裡探索溯游的渴望,其實也是詩人挖掘內裡更深的一次冒險。
這預告了他未來的詩的方向嗎?我不敢斷言,只是很願意繼續閱讀,同時接受所有詩意、濕意甚或是失憶的注射。
photo:《Father and Son》
www.biff.no/2003/index.php3?ID=Film&counter=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