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山中康裕著,王真瑤譯,心靈工坊出版
一個是席捲世界的魔幻故事,一個是魅力無敵的東方動畫,實踐榮格心理學派的日本心理學家山中康裕,以《哈利波特》和《神隱少女》兩個眾所周知的文本為題,試圖揭示一條進入孩童內心的密徑。全書透過出版社編輯渡邊祐子採訪、提問,山中康裕娓娓道來對於「前青春期」孩童的理解與關懷。不管是「哈利波特」或「千尋」,他們都正準備進入青春期,展開內在與外在的冒險,其中所對應的,更是由成人世界所投射出來的種種議題。山中康裕在訪談中如一博學細膩的長者,以其熟稔的心理學背景,拆解電影與小說中所安排的人物、場景,既可做為精采的影評觀看,也使人驚訝於看似平常的過場或角色之中,原來躲藏著諸多微妙的密語。當成人閱讀本書,除了「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也是一次重返/發現自己的過程。
《47個流浪漢種》,李佳穎著,張雙鳳繪,木馬文化出版
想像一個冗長的地下道,無有臭味但造形各異的流浪漢們聚集──這是屬於李佳穎的實驗劇場。短短數百個字,每一則流浪漢的原型都詩意指涉,取代了對於傳統溫飽的需求,書裡的「流浪族」逃離社會網絡/秩序,選擇流浪的當下,所焦慮的往往是那些形而上的關鍵字:語言、後設、反省、檢查、時間。寄居於城市的隱喻,流浪漢既不像漫遊者那樣主動思索,又孤獨地繁生成難以檢索的字,在抽象辯論發生的同時,每一則流浪漢的標題也都與它內裡的文本辯論著。故事是可供移動的紙箱,被作者徒手搬運,從質疑流浪到戲謔,從內省流浪到預言;是以奇數的流浪漢如一畸零單位,他們檢驗著城市裡存在感的荒謬與必然。
《隔壁的房間》,龔萬輝著,寶瓶文化出版
馬華年輕小說家龔萬輝筆觸如詩,在第一本創作結集中,以記憶為符碼,蓋築南洋身世裡家庭(空間與成員)的模樣,年幼時的房間裡安靜緩慢的光影,散文一般的敘事,帶領讀者一再重返那已逝之境。敘述過程中的括弧插入如同站在現實之中回顧過往,或心生驚訝,惚恍,寂寞,一些些不可再得的成長啟蒙。「隔壁的房間」便是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匣盒,無法轉身走進,只好不斷貼著耳朵諦聽舊址丟來的迴音。除此之外,作者做為來台就讀的僑生,離鄉背井面對異城的觀感與心事,也輾轉在文字裡呈現。書中所收錄的故事,與其說是虛構體,不如稱之為時間的變形,就像每一篇章頁,龔萬輝自己繪製的畫,那些如同席勒筆下人體般扭曲、撇臉、充滿痛苦張力卻又無事人一般靜靜存在著的──這些小說也都投射出這樣的氣味與聲音。
《我自己的世界:夢之日記》,格雷安.葛林著,愷蒂譯,遠流出版
英國傳奇作家葛林年輕時曾患憂鬱症,接受醫師建議開始書寫夢境,因此在晚年病褟上,自己著手整理所有夢的相關文字,並分類編輯、命名出版。在所謂「我自己的世界」裡,葛林描繪了幸福與死亡,接見了國王與作家,那些原本破碎的夢整合成奇想怪謬的寫實或諷刺片段,齒間猶逸出冷冽的幽默。投射於潛意識體系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觸及性、命運、身體、束縛等有形與無形的命題。相較於他早年所寫的自傳《小說家的人生》(A Sort of Life)記錄了27歲之前的細節,經歷精采的一生,寫出通俗又嚴肅的諸多作品後,再經由自己的手編纂夢境,輸出潛在誠實線索,可說是小說家最赤裸又迂迴的告白體──總讓讀者錯以為自己真的窺見了什麼。
《2005台灣詩選》,蕭蕭主編,二魚文化出版
由蕭蕭偕同白靈、向陽等詩人編纂的《2005台灣詩選》,除了標誌為年度現代詩選集之外,也聚焦在「台灣」議題之上。什麼要素可以組成台灣,並且以詩歌的體質形塑/模擬台灣?透過編者的眼光,在這冊選集中除了可以讀見一般期待中的「詩」的想像,更重要的,是結合時事,與土地互動,讓除了「抒情/抗議」的詩歌質問之外,還有此地生活的肌理、苦惱或微笑的人群,除了男性發言者,也試圖讓女性/史的發聲被聽見。詩集內收錄席慕蓉、顏艾琳、林婉瑜等女詩人詩作,或言母土,或素描島嶼,或書寫新生,其實都是讓女性聲音與孕育歷史之間微妙可親的互動展現。在女性/土地之外,族群的多元性和內在思索的延展也是編者關注的重點。
photo:Cherubs (detail from Sistine Madonna)
By Raffaello Sanzio Raphael
www.popartuk.com/art/raffaello-sanzio-raphael/cherubs-detail-from-sistine-madonna-sa058-prin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