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案
阿爸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生前在家裡設有一處佛堂,每天持齋禮佛,吟詠自娛,晚年自在又消遙。由於阿爸的信仰淵源,自幼我也以佛門信徒自居。只因慧根不敏,我沒有皈依茹素,也不常禮佛,但我不時閱覽經籍,並從中拾取一些牙慧,作為日常生活的圭臬。雖然佛緣未深,卻不曾與佛須臾相離。
一九九五年阿爸圓寂,佛堂繼續保留原狀,每天上班前,我會雙手合十,向佛像及祖先牌位頂禮,只是少了阿爸的誦經聲。幾年過後,不堪診所住家兩地奔波,我經常在診所過夜,但每逢初一、十五,我會回家燒柱香,用以叮囑自己,不要忘了神佛與祖先。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堅持有時不得不跟著做調適。初一、十五的一柱香往往因為年老健忘或有事耽擱,漸漸罣三漏四。既然難以為繼,窮則變,變則通,我乾脆將神佛安置在我內心深處。由於祂隨時與我同在,初一、十五我也就不常回去,只在阿爸與阿母的忌辰才回家上個香。
儒家主張「幼有所養,老有所終」,養與終是天倫親情的自然展現,絕不等同於法律具文所規定的權利義務。父母從嬰兒一出生就無暝無日,攙和著奶水、肉糜、汗水與血淚,將孩子養育成人,及至風燭殘年,孩子理當反哺以報,晨昏定省、菽水承歡之餘,終老更應終其天年,慎終追遠。是以國人不管信奉任何宗教,大都會在家裡供奉一座公媽龕。如同父母健在一般,早晚一柱香,向老人家問好,每逢他們忌辰或冥誕,全家也會聚在一起,承歡膝下。這種崇拜祖先的習尚已然成為一種超脫出任何宗教的傳統信仰。它不在於祈求福祐,只在於喚起人子思親之情。
我家的神桌上供奉一尊黑檀佛像,當然也少不了一座公媽龕。佛與天地萬物同在,古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你信或不信,拜或不拜,任誰也逃不過祂的法眼。祖先是一脈相傳,儘管緣已盡,但情難了,只有後輩子孫才會憶起自己的祖先,誠心去追思祭拜。就因為這個緣故,長久以來我就一直想將家裡的神案迎回診所奉祠。
迎回神案的工程說大不大,只要花個幾千元,搬家公司就可代勞,但說小不小,因為許多前置作業必須事先安置妥當。我在診所二樓闢出一間面向公園路的臥室,當成佛堂,也權充我新的書房。臥室有床舖,尤其是全套的衛浴設施,對佛堂來說是大不敬,我搬走床舖,拆掉馬桶,並在面西的牆面做了一整排的書櫥。九月三日一大早,約好木工、水電、油漆工、清潔工等一齊動手,一天不到,全部完工,一間嶄新的佛堂就等著明天安爐大吉。
有人不免會問,平常家裡有些小故障要請工匠修理並不容易,為何我能在同一時間找來那麼多人?這要歸功於阿爸生前傳授給我的訣竅。他老人家經常訓勉我:「勿與肩挑計較。」所謂「肩挑」就是挑著擔頭到處做小本生意營生的人。或許阿爸年輕時曾有過肩挑的艱苦歲月,深諳以勞力賺取蠅頭小利的苦楚,也因此通常幾百元的工資我都會給個整數,從不找零。由於這種不計較的作法,幾位熟稔的工匠只要接到我的電話,往往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很快趕過來幫忙,帶給我很大的方便。
有人認為安奉神位非同小可,一定要找堪輿師選個好日子,以免犯沖。對於堪輿,只要符合大自然的法則,我並不反對。譬如居家環境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前有遠山近水,背有穩固的靠山,左右兩側(龍邊虎邊)又有所依附,尤其是台灣面南的房子,夏天南風習習,這樣的風水地理住起來當然是舒適健康。只可惜時下的堪輿攙雜不少怪力亂神的色彩,以此為常業的人又是良莠不齊,往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迷惑信眾,騙取鈔票,屢遭物議。我不認為這些素行不良的「王祿仙」,胡亂點個良辰吉時,就真能將平時為非作歹的人帶向光明的坦途。因此我不假他人之手,自己擇定房子改造後的翌日搬遷。
九月四日上午,幾位侄輩們自告奮勇,借來一部中型卡車幫忙,連搬家公司的費用都省了。吃過午飯,一切搬遷工作都已就緒,Yuki準備了三碗紅湯圓,以及清香素果,我逕向佛像及祖先牌位獻上一柱香。我沒有說什麼禱詞,但我相信祂們知道我想說什麼。我不敢奢求佛祖的保祐,只求盡其在我;過去我疏於回家向列祖列宗問安,於今我將祂們安奉在我常住的地方,讓我能隨時與祖先同在。
搭搬遷神位的便車,我順便將久置家中部份紅木傢具也搬了過來。診所一樓有張與我相處將近40年的老書桌,有幾次我打算汰舊換新,但每當想起它與我同甘共苦的革命感情,就讓我割捨不得。這次我考慮再三,終於想通了,天底下有形的東西最後都難逃「成住壞空」的宿命,就連今生與我最無法割捨的阿爸阿母,只要大限一到,不也離我而去,何苦只為一張舊桌眷戀不已?就這樣一轉念,舊桌終於獲得解脫,功成身退。
新的佛堂兼做我的書房,釘了一整排書櫥,足夠放置四千冊書籍,因此我也從住家搬來了好幾大箱的藏書,才發現書櫥的空間不夠。我經過一番整理,泰半早年就讀醫學院的教科書已成蠧簡,且已過時,今後再也沒有翻閱的機會,我將之裝入廢紙箱中,代表今生的醫療生涯已經告一段落。成堆從櫥櫃清理出來的古物,過去視如珍寶,現在都已成了狗屎乾,我一併將之丟棄。少了這些牽絆,我又重新開展老年自得其樂的新生活。
佛是天道的象徵,祂遠在靈山,卻又近在每個人的心中,祂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無形又無狀,絕不會是我安奉在神案上那尊木雕的佛像。祖先牌位上雖然列有先祖的生辰忌日,但祂們俗緣已盡,早已天人永隔,就算我拜得再豐盛,祂們也沒吃下一口,我祈求得再殷切,祂們也聽不進隻字片語。神案搬與不搬,只不過是一種形式,真正具有實質意義的,想必只有我個人對神佛與祖先的一點心意而已。
古云:「心誠則靈。」我誠心正意,恭謹慎事,將佛與祖先迎回供奉。說也奇怪,安過爐,上過香,一股難以言喻的安慰與欣喜頓時湧上心頭。看看煥然一新的佛堂與書房,它將過去堆積了幾十年也不曾望一眼的陳年古物一掃而空,我有如釋重負的舒暢。神案安妥,靈光乍現,到底是神佛的保祐,還是信仰的力量,抑或冥冥中自有哲理的安排?我不得而知,但無法否認這項事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