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義理來看日本這個民族
翻開日本的歷史,早在10-20萬年前,日本列島尚與亞洲大陸相連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但這些史前的舊人很難說是目前日本民族的直系祖先。那到底日本人的祖先從何而來?可能必須回溯到兩萬年前日本列島逐漸與大陸分離的時候,當時正值冰河期,來自於亞洲大陸北部及西伯利亞地區的新人,循著北方路線(經北海道)與朝鮮路線來到日本列島,也有部份是循著台灣和沖繩路線而來的東南亞人,這些新移民從考古學或基因學上的研究來看,或許才是日本民族的祖先。
據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所載:當渾沌初開之際,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這對夫婦生下了許許多多日本國土和山野河海諸神,也就是所謂的八百萬諸神(やおよろずの神),最後又生下三個神,即是天照大神、月讀神和素盞鳴尊。三個神各有所司,天照大神統治名叫高天原的天上,月讀神統治夜晚,素盞鳴尊統治大海。不料,素盞鳴尊難耐大海的枯寂,大鬧天庭,因而被流放到出雲地方(位於現今的島根縣),自此改過自新,祂的子孫也以出雲為中心,統一了地上諸域,建立了葦原中國,此即為日本最早的國名。
天照大神為了將葦原中國建立成更美好的國家,決定派遣天孫琼琼杵尊帶著三件寶物和天上的稻種(聖田稻穗),從高天原降臨到日向的高千穗(位於九州宮崎縣),令其統治葦原中國。琼琼杵尊在高千穗建築宮殿,奠定了日本國的基礎,他的第三代子孫名叫神日本磐余彥尊,再從九州出發,經過一番征戰,兼併群雄,一路來到本州中部大和地區的橿原(即今奈良縣),於西元前660年(史稱建國元年)在此建都,創建了大和朝廷,此即為日本國之濫觴,他就是日本史上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古代日本並沒有文字,直到四世紀與中國有文化交流後,才引進漢字做為書寫的工具。後因漢字書寫繁複不便,於五世紀左右,利用漢字草書簡化成「平假名」,並以楷書偏旁造出「片假名」,爾後三者合併使用,日本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可見完成於720年左右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這兩本最早的史書,其所載的日本遠古歷史,應以神話居多。
依史家考證,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三世紀的六百年間,日本島上小國紛立,戰亂不斷,直到四世紀,由於與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的各國開始接觸,進而相互對立,日本列島上的紛立小國為了面對共通的敵人,不得不相互兼併,共禦外侮,大和朝廷才因而誕生。
當時日本的國號,對內稱為「大和」,外交上則使用「倭」。直到689年,持統天皇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正式定國號為「日本」,意思是太陽神天照大神身旁之大神的守護之地,大和朝廷的君主也由「倭國大王」改名為「日本天皇」。為了鞏固天皇的領導地位,進而編纂史書,將天皇氏族與神話中的天照大神串連起來,形成了淵源流長的大和天照家系。儘管歷代天皇世系表是從初代的神武天皇一脈相承,直到現今的平成天皇已是第125代,但事實上,古代的天皇事蹟都已無稽可考,從第十代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確認他的實際存在,自第十五代應神天皇開始,歷史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姑且不論大和朝廷是建於西元前660年,亦或是第四世紀。總之,日本皇朝自古以來就未曾改朝換代,始終是萬世一系。儘管在鎌倉、室町、德川等幕府的年代,皇權曾經旁落了八百年,但幕府將軍就算權力再大,即使完全掌握了軍政大權,也不曾有人敢於篡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到了一無所有,儘剩一絲絲大和魂(やまとだましい)苟延殘存,但靠著這股無形的力量,不出幾十年,又是一條活龍。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幾乎震碎了日本的五臟六腑,仍然是靠著這股油絲般的氣息,全國幾乎沒有流下一滴淚,再又從重創中活了過來。到底「大和魂」中潛藏了什麼樣的魔力,而讓日本每每在浴火後都能重生?這是一個經常被探討的問題,似乎很少有人能夠確切地講出個所以然,如果勉強要說,大概也只能用「義理」兩個字來稍稍加以說明。
什麼是義理?顧名思義就是正義與公理,但其無形的內含卻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喻,似乎在其字義之外還存在著一股強而有力的約束力,讓每個人都不敢跨越雷池一步。中國有句古諺:「千夫所指,不病也死。」雖然千夫所指傷不了人身,也治不了人罪,卻會在人的良知裡引發一連串的自我譴責,終至使人不病而死。這種千夫所指的無形力量,或許就是來自於「義理」這兩個字。
義理如果僅僅像法律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規範,相信很多人還是會鑽法律的漏洞,去從事一些看似合法,實則犯法的罪行。但當義理融入了人心,變成人際間相互尊重,自我約束的生活準則,進而昇華成為一種自動自發的榮譽心與責任感,從這道內在的自我修持形之於外的一言一行,就算外在的環境硬逼著他去犯法都不可能。
我謹摘錄《日本四季》這本書中的片段,用以說明義理之一、二:
『搭早上七點零三分的火車去東京。
我對這個「零三分」很感興趣,緊盯著車窗外的電子鐘等待。
「3」字跳出的剎那間,一聲長哨,椅晃窗搖,月台節節倒退。
沒人在最後一刻,喘著衝上來找位子,沒人拎大包小包,拖兒帶女,邊踮著腳塞行李邊喝叱小孩,沒人高聲嚷嚷,甚至──沒人講話。大約他們全把去東京當件大事,早早準備,嚴肅上路。
對面座位上是一位少婦帶著約六、七歲大的男孩,孩子極有興味地看著漫畫書,媽媽則疊著兩人才脫下的外套。
她一絲不苟扣上每個釦子,對準每條縫線,衣服摺呀摺成了扎實的方塊,分別裝入兩個像是原廠包裝的塑膠袋,乍看與新貨無異,才滿意地擺進座下提袋裡。
孩子翻完漫畫,開始東張西望坐不住,媽媽俐落地收書進袋,又掏出一個布包和保溫水壼來,不用說,那是她清晨趕做的便當。儘管她為取物的窸窣聲,習慣性地向四方頻頻點頭致歉,隔壁上班族還是睜開了眼,正正身,在窄位上伸著不敢全伸開的懶腰,用餘勁擠出個長長的哈欠,抹抹臉、搓搓手,從公事包裡拿出產經新聞,摺成八分之一,夾著胳臂讀起來。』
首段,作者寥寥數句,平舖直敘火車發車的瞬間,就寫活了日本人如何嚴肅看待「搭車」這件生活瑣細。在我們的印象中,車子要開了,總還會有一些人拎著大包小包,急匆匆地跑在月台上,希望火車能等他三、五秒鐘。好不容易衝上了車,前節車廂的乘客趕著往後,後節車廂的乘客趕著往前,去找尋他們的座位,列車裡又是一番紊亂,使得坐在定位的乘客久久不得安寧。人等車,車等人,雖只一線之隔,但整個社會從這觀念上的差異所衍生的結果,可就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次段,描寫一個少婦一絲不苟地將孩子脫下的外套摺了再摺,摺成札實的方塊,直到看起來與新貨的包裝無異,才滿意地擺進座下的提袋裡。看到孩子看完漫畫,東張西望,有點坐不住的模樣,唯恐打擾了鄰座的乘客,趕緊掏出清晨趕做的便當來安撫。掏物中不免會發出輕微的窸窣聲,媽媽習慣性地頻頻向四方點頭致歉。鄰座的上班族雖然在假寐中還是被吵醒,但絲毫不以為意,從公事包裡拿出報紙,摺成八分之一,夾著胳臂讀將起來。
作者信手拈來,簡單地記上了「一絲不苟扣上每個釦子,對準每條縫線」、「習慣性地向四方頻頻點頭致歉」、「摺成八分之一,夾著胳臂讀起來」等幾句話,就將少婦的慈母情愫表露無遺,將她矜持端莊的應對刻畫入微,進而將人際間互相尊重、彼此體諒、自我約束的義理內含,充分做了一番詮釋。
武士道是日本近代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種社會體制,從武士道精神中也不難找出諸多「義理」的踪影。一位傑出的武士不但要具備有崇高的理想、寬宏的氣度、果敢的意志等陽剛之氣,更需要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情懷和體恤部屬的雅量等陰柔的細膩。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每當城池被敵軍所困,彈盡糧絕,兵民瀕臨絕境之際,身為城主的武士往往不惜切腹自刎,獻上自己的首級,以換取受困子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這是何其難得的義理表現。
1800年代,閉關自守的德川幕府難敵西方強權的船堅礮利,幕府將軍勇於大政奉還,避免了一場倒幕的血戰。明治天皇重掌政權後,適時施行維新之治,充分發揮固有的武士道精神,將日本從危急存亡之秋拉了起來。1895年甲午之戰擊敗了滿清政府,1906年日俄戰爭又大獲全勝,使得日本幾與西方強權平起平坐。這種輝煌的戰績,可說全賴義理之賜。
Ⅱ大戰後,大和魂中的“義理”再度發揮了振衰起敝的及時力量,將武士道精神轉變成為企業的商魂,使得企業能夠擁有嚴格的團體紀律、終身任職的忠誠和高度的品質管制。企業家肯於生產優良的商品,員工肯於一輩子為公司服務,商人肯於服膺顧客至上的理念,全國一體,從上到下,將“義理”擺在前頭,終而形成一股銳不可當之勢,橫掃國際市場,讓日本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經濟強權。
義理不僅成了日本的商魂,義理也充分表現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偶或在無意間冒犯了別人或造成他人之不便,在日本人的觀念中認為是有違義理的事情,不但會再三道歉,還會以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不安。日語中有“傾げ傘”這個詞,意思是兩個人撐著傘會身而過的時候,雙方都會懂得及時將傘傾斜一邊,以免傘與傘互碰而造成對方的不便。雖然傾斜的當下,每個人多少都會淋到一點雨,但每個人都能為對方設想,他方便,我方便,大家都方便。諸如此類的義理法則,學校沒有教、法律上也沒規定,而是從小在這種文化習染中,慢慢養成的一種順乎自然的反應。
“義理”就像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真可說是「上善若水」。它充塞在日本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出一個富而好禮,守秩序,重信義的社會,使得多少人三番兩次地抱著大把鈔票到日本去消費,回來後還直呼:「值得!值得!」。
文章定位: